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盈竹 《小康》2005,(11):20-21
有限的生命,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珍惜她;快乐是一种更好的方式。不管什么人,最终的追求无外乎快乐和幸福。它是生命的依归,决定了人生的终极意义。追求并享受快乐,实则是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天人合一是最基本的一个文化观念,这种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崇尚自然精神,对自然的热爱构成了她的小说人类之爱的重要内核,也是她的小说人类之爱的原始动力;和合精神,对人的物性的体认以及珍惜生命、关爱万物的观点,都是和合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是大学生基于自身体验形成的对生命的体认和理解,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生命责任和死亡意识六个方面.大学应从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以生命关怀为指导理念实施和改革大学德育,培养大学教师的生命情怀,建设充盈生命气息的学校文化等方面努力,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赞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智慧的终极关怀,本能地渴望与人类自身,以及产生了生命万物的世界.乃至更大的宇宙对话。宇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她起源于何时,会不会终结,终结后又会怎样等等。古往今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的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价值系统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与共产主义紧密相联,其宗旨是"每个人"和"所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儒家终极关怀强调以感恩戴德之情来对待生命的根源,进而在根本归趣上规约人之生命的现实践履以获得生命终极的价值意义,在个体生命的安顿上以为天地尽孝、为社会尽孝、为祖先尽孝为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既在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表现出了与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儒学相当的契合性,同时又具有为中国文化传统补偏救弊的现实可能性,两者间的特殊关联在深层价值取向上规约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必然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深度融合,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哲学、宗教、生物、心理等对生命活动的分析,得出文学以其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对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充分的形象化的解释。它的解释包含关于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意义的哲理思考,它关怀人的生命活动的终极问题,“人的生命活动”的艺术展示和解释过程,也是最能发挥文学形象化和具体性的优长和特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人类学背景管窥旅游审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海荣 《思想战线》2002,28(1):35-38
生命美学是旅游美学的理论基础 ,它的“美感本体论阐释”和“生命机制的代偿” ,为旅游审美注入了当代文化批评及生命建树的活力。生命美学对人的终极关怀 ,当是人类生命活动和生命意义的有效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只是想在生活中、商业中、生命历程中、艺术与生活的交互中,家庭、婚姻和情感的和谐中扮演一个从容的体验者及沉静的品味者。我想从商业中体验人生多维的终极诉求,我想在动力的节奏里体验静的旋律。”——选自周子琰《体验营销》序 周子琰,这位21岁就毕业的哲学系研究生,经过了十多年商界的摸爬滚打,如今已经是她加他饮品有限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家庭结构与社会结构有着相当的同构性,国家与社会的政治伦理是宗法制度的纲常伦理的社会化。以家庭观念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认知模式,对文人来说,家族文化的濡染是相当深刻的,这种体认意识是我们心灵结构中的一种超个体的力量,是生命底蕴存在的原动力,这种存留在文人生命深处的原动力可以使生存获得某种方向感,他们的作品以其心灵深处的家族情结,为我们演绎着民族的历史,诉说着亲族之感情,相应地,文学创作中的这种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体认也确立了学者文人的伦理原则和精神返乡。  相似文献   

10.
儒学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敬畏生命伦理关怀。这种关怀体现了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同时赋予了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浓郁的终极关怀价值,因此,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与儒学敬畏生命思想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力量的扩张和生命神圣理念的张扬能够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11.
穿越铁凝30年的创作,我们看到她的写作由乡村出发,也由乡村而终。在她书写乡村的小说中总是表达着对农民的好感,总能体会到一种或喜悦或高亢的情愫。而且在她后来的创作中将这种好感上升为一种歌颂,看到了乡村醇厚的人情、人性美,作家也在其中寻找到了精神的归属感,最终表现出对农民——父亲的体认和认同。  相似文献   

12.
袁松 《思想战线》2011,(Z2):422-424
道教终极追求为长生不死,故它是重生贵生的宗教,它以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积功累德为修炼主旨,相信"我命在我不覆天地",通过个体生命的主观努力,逆行修炼,实现生命的永恒,享受神仙般的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13.
李忠红  王贺 《理论月刊》2010,(2):177-179
儒学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敬畏生命”伦理关怀。这种关怀体现了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同时赋予了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浓郁的终极关怀价值,因此,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与儒学“敬畏生命”思想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力量的扩张和生命神圣理念的张扬能够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0,(13)
正通过微信来订立遗嘱的新型方式让很多无法寄托的情感得以最终安放,为生命创建了一道不留遗憾的通道,同时也以精神寄托创建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不可逃避的终极问题。在死亡面前,生命往往显得脆弱而渺小。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比如,中国古代,早在秦始皇时就已经有了派人寻求海外长生之药的举动。后世的人们尽管对此有着太多的  相似文献   

15.
走到人生边上,才会有一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最率真的追寻与诘问;走到人生边上,才会蓦然生出一份对于过往生命碎片的最动情的追忆与沉思……  相似文献   

16.
谢燕 《前沿》2013,(8):125-126
迟子建是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里普遍透露出一种对底层民众的关怀和大爱。在日益异化的社会现实中,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低调和温情,文字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而且表达了她本人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的精神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很多人在她的作品里找了一种情怀,这就是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蒙古语的问候语蕴含着蒙古族文化特点,一是体现了对他人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牲畜)、生存状态的关怀;二是体现了对生活在自然界所有生命的终极关怀(生和死);三是体现了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自然赋予人的心灵体验,并以各种形式慰藉人们的心灵(忌讳、赞美等)。蒙古语问候的语言形式背后体现了蒙古人对生命价值、生活的认识以及长期积累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现代诗人郑敏诗歌文本的深层解码,分析和考察她诗歌创作中所蕴涵的审美特色和艺术风格,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体认其丰厚的哲理思想和敏锐的现代性体验,进而延及到对于整个“九叶”诗人精神症候的内在触摸。  相似文献   

19.
何宝峰 《前沿》2012,(17):8-10
自由和生命是现代社会的两个终极价值.现代社会的一切价值争论、社会冲突和政治冲突从最终意义上都源于自由和生命.平等是以自由和生命为前提条件的价值,理性只是一种程序性价值.确立自由和生命两个普遍价值可以有效地反对传统忽视普通民众的基本自由和生命权利的观点,使人们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同时还可以为有效地反对自然法理论、解决关于正义问题的争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个自身和谐的生命体。离开对尘世飘泊灵魂的安顿和终极关怀.离开对现实个体生存价值的卫护和关爱,离开对个体生命精神的激发和张扬,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