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者名誉是否应予法律保护的问题,近年来引起法律界的关注。最高人民法院于1989年4月12日就此发出《关于死亡人的名誉权应受法律保护的函》。然而法学界同仁并未在这一问题上形成一致见解。孙加锋同志的《依法保护死者名誉的原因及方式》①一文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见解,笔者通过本文提出关于死者生命痕迹(包  相似文献   

2.
关于死者名誉权的问题,理论界说法不一,但基本上有四种说法:一、名誉权说。死者和生者一样享有名誉权并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二、准名誉权说。死者的名誉应受到保护,但死者不能象生者那样享有完整的名誉权,不能通过赋予死者名誉权的方式来保护死者的名誉。但是为了保护死者生前的利益使生者的名誉不受损害可以由法律明文规定,在名誉方面视同生者享有准名誉权。三、死者近亲属名誉权说。死者因为与近亲属有直接的人身关系,所以他的名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遗属的名誉,保护死者的名誉实质和作用在于保护死者近亲属的利益,与其说死者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自《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因侵害名誉权而引起的纠纷日益增多,并有继续上升的势头,其中因死者的名誉遭报害而引起的争议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那么,已经死亡的人有没有名誉权?对死者名誉的损害,谁有权提起诉讼请求保护?这些问题,《民法通则》尚未作出具体规定。笔者拟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目前,在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许多同志主张已经死亡的公民也享有名誉权,他们认为,民事权利与民事权利能力…  相似文献   

4.
也论尸体的民法保护──与杨立新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尸体问题的讨论已成为民法学界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视点。尸体应当受到保护,这基本上已成为定论,但在尸体属性及具保护理论等方面,仍存有相当之争议。杨立新先生在《论尸体的法律性质及其民法保护》一文(载杨立新《民商法判解研究》第三辑)中,将尸体视为身体的延续利益,并认为对尸体进行保护的依据是人身权延伸保护理论。对此论点,笔者不敢苟同,拟就在本文中也谈谈关于尸体的民法保护问题。 一、尸体在法律性质上是一种物 杨立新先生将尸体的性质称为身体的延续利益。在我看来,这种观点难接受。首先,“所谓利益,就是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侵犯死者名誉的案例时有发生,每每引起争议。虽然对于死者名誉需要保护这一点少有异议,但有关保护死者名誉的理论根据却众说纷纭。本文在剖析相关学说的基础上再次探讨了死者名誉的法理依据问题。  相似文献   

6.
孔夫子享有名誉权否?2002年,"K案"(陈小滢诉虹影等侵害先人名誉案)频频见报的时候,纽约《诗人与作家》杂志一位编辑打电话来问我。她的逻辑是,在美国,诽谤死人可以不受法律追究,因为言论自由。中国奇怪,居然保护死人的名誉,一定十分压抑了。抹黑死者有多压抑呢?我替她查了一下华盛顿大学的英文"中国法  相似文献   

7.
权利能力的消灭并不当然导致权利的消灭,死者丧失权利能力,但死者生前取得的不随生命消失的权利,作为人类既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客观存在,财产权利发生继承,人格权利牵涉人类整体尊严和善良风俗,法律应予以保护。当侵害行为仅仅侵害死者生前人格利益,对死者生前人格利益进行独立的和直接的保护;当侵害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行为同时侵害了死者近亲属的名誉或一般人格尊严,通过保护死者近亲属的人格利益,实现对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间接保护。  相似文献   

8.
死者姓名的民法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者姓名的民法保护●董炳和在民法学界,对死者的姓名进行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已为大家所认同,但在如何保护等具体问题上争论颇多。目前学术界关于死者姓名的保护问题的争论,往往只是着眼于民事权利能力和死者姓名所体现的法益等方面。依笔者之见,对死者姓名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关于对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经过数年的讨论,学术界与实务界均已有定论。但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终结,却引起人们对于人身权法律保护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思考。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问题,就是借此举一反三,对死者和未出生的胎儿的其他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探索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以丰富学理,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0.
依法保护死者名誉的原因及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的名誉,是指有关公民的道德品质、生活作风等的社会评价。它依附于特定公民的人身,却存在于其他公民的观念之中,故公民本人死亡之后,其名誉并不随之消灭,而是还要继续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这就存在着公民死亡后其名誉被损害的可能性,也就产生了法律对死者的名誉是否应当保护、为什么要保护以及应当通过什么方式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对于第一个问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5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此法条对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保护首次作了规定,肯定了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属性,为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提供了民事基本法依据。但仅使用单个法条进行规定,且未提及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未真正完成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机制。文章将以第185条为出发点,全面讨论和研究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法理和司法实践问题,建议通过立法明确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准确界定其内涵及其保护期限等诉讼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死者名誉保护的法理构成(一)比较法考察1.英美法在美国侵权法上,活着的人才可能被毁损名誉。即便是一个出生仅十分钟的孩子,如果被人称为私生子的话,也会因此获得一个诉因。另一方面,被普遍接受的是,死者的名誉毁损诉讼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活着的人的名声没有因此而受影响。当然,死者的名誉毁损也可能影响活着的人的名誉,比如说原告已过世的母亲没有嫁给其父亲。总之,对于名  相似文献   

13.
当曝料与道德相冲突时,底线在哪里?名人的隐私权谁来保护,保护在什么范围之内?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请教了民法专家杨立新教授。名人之隐私权《法律与生活》:在网络文章中任意暴露别人,尤其是名人的隐私或者诋毁别人,是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吗?对于名人而言,他们的名誉权会不会因为他们身份的不同跟普通人有所区别?杨立新:应该区分的是,泄漏名人的隐私和诋毁名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诋毁侵害的是名誉权。对此,法律对任何人都是一样地予以保护,诋毁普通人构成侵权,诋毁名人也构成侵权,都是侵害名誉权。但是,我国法律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名人和普通…  相似文献   

14.
论名誉权的概念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对于什么是名誉和名誉权,目前尚无法律意义上的解释,学者间认识也不一致。笔者试作简要探析。 (一) 什么是名誉?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且,对名誉权民法保护的司法实践在我国近年来才开始,对名誉这一概念所应包含的内容、范围还难以确定,因此要确定名誉权中名誉这  相似文献   

15.
论死者肖像权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死者的肖像不得随意使用,这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都已得到普遍认同,但是法律所保护的客体是什么?以及应如何保护等具体问题,没有定论。笔者认为法律保护的是死者的肖像权,保护不受期限的限制,并且侵犯死者肖像权的行为所承担的赔偿责任应比其他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赔偿数额大。  相似文献   

16.
诽谤罪的比较研究应审度国内外立法规定,基于刑法理论与生活事实展开。我国诽谤罪的刑事立法、司法现状和理论研究差强人意,应站在民主宪政的高度,衡平名誉保护与言论自由的紧张关系,侧重保护宪法上最基本的言论自由,合理认定诽谤罪的成立条件和刑罚范围。在解释论上,诽谤罪不适用于政府机关对象,限制对诽谤政府官员名誉的刑法保护,扩大适用于法人等团体和死者;名誉和诽谤事实等内容司法中应具体判定;诽谤罪的未遂不予处罚。在立法论上,应以独立条文规定诽谤罪;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应取消捏造行为的规定;可将通过印刷品、传媒等方式实施诽谤规定为加重法定刑;诽谤事实不限于虚假(作为例外,诽谤死者的事实必须是虚假的);可专条规定诽谤死者罪或在诽谤罪条文中增加一款规定诽谤死者的法定刑,并且明确限制可以提起告诉的死者亲属范围;应对诽谤不罚事由作出专门规定。诽谤罪的犯罪圈从长远来看应逐步限缩。  相似文献   

17.
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因侵犯死者生前权益如名誉、肖像等而涉讼的案件,每每引起争论,说明有必要对与死者生前人格利益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法理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死者生前利益民法保护的各种学说的评判,从新的维度出发,揭示死者生前人格利益民法保护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案情及问题原告王某系死者之女。1999年1月,王某发现北京市某路公共汽车车身上挂载的某医院广告中使用了其母的肖像,遂与该医院和公交公司进行交涉,并以求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其母肖像为由,将医院和公交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被告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销毁复制版,并赔偿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失2万元。被告则辩称,肖像权已因权利主体的死亡而消灭,法律没有规定继承人可以替死者主张肖像权,因此原告不具备主张死者肖像权的诉讼主体资格。本案案清简单,但却提出了一些法律问题:对死者的肖像权是否应加以保护?如保护,在现行法中有…  相似文献   

19.
民法上的公民名誉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可见,公民和法人都享有名誉权,受法律的严格保护。本文仅就民法上的公民名誉权问题作些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一、名誉权的含义及特征我国现已出版的有关民法通则的《讲话》、《讲座》在谈到名誉权的含义时,均认为公民名誉权只是公民个人享有的名誉不受侵犯的权利。即公民就其品德、声望、信誉等获得的社会评价。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作为一种完整的名誉权,其含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广义上的继承,指特定范围内的生者对死者生前各种权利和义务的承受。其中,身份继承在现代社会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当代法律中规定的继承,所指的仅仅是财产继承。《宪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继承权是自然人享有的重要财产权利,继承法律关系是重要的民事法律关系,继承法律制度是民事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