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反美主义及其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差,世界各国害怕和厌恶美国对外政策的情绪明显加强。为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已经步入反美主义时代,如何应对世界范围内的反美主义已经成为美国外交的一大难题。本文在词源考察和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反美主义的确切含义和判断标准,认为当今世界并没有步入反美主义时代。对反美主义的历史考察表明,反美主义在本质上不过是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并非反对美国所代表的现代文明。反美主义与全球化的客观历史趋势、美国的普遍主义政治理念以及霸权主义的外交混合在一起。因此,决定反美主义走向的关键是美国自身,只要美国不改变其政治理念和霸权作风,反美主义今后还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反美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开来,成为国际政治中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现象。本文主要从软权力的视角,探讨美国软权力霸权与全球反美主义兴起之间的关联。软实力是美国霸权的重要基础。当下反美主义的兴起并不说明美国软实力的衰弱。在单极体系结构下,复合相互依赖中敏感性和脆弱性极大不对称,得不到有效制衡的美国软权力趋向封闭绝对,助长了霸权思维和独断作风。其缺乏自我约束的扩张倾向,对国际社会构成了冲击与威胁,日益引起其他国家人民的不安和抵制,最终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成为引发反美主义的一大根源。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中期以后,中美两国学者对双边关系中的舆论和形象问题给予的关注呈上升趋势。本文认为,90年代中国国内对美国的看法总体上爱恨交融,“精神分裂”,并且一度反美声浪高涨。中国人对美国的羡慕向往和反感痛恨历史上曾潮起潮落,而造成这种起落的基本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以及中美两国关系的性质。美国对中国的压力以及两国关系中的偶然事件成为中国民众对美看法起伏的引发因素。文章认为中国人对美看法的公开、多样化对塑造理性的公众舆论未必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走向     
凡被人为分裂的国家或民族 ,在一定的国际形势和内部条件下 ,总是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完成统一的。这是因为历史和亲情是无法轻易割断的。被分裂的人民 ,渴望统一 ,血浓于水。然而上世纪末 ,德国的统一过程 ,不论事前或事后 ,都曾引起各国政要和学者的普遍疑虑和担忧。人们问道 :统一后的德国 ,是将重新称霸欧洲 ,使之成为“德国的欧洲”呢 ?还是将成为“欧洲的德国” ,即融入欧洲一体化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成为欧洲平等的一员 ?人们的普遍担忧是有理由的。因为二十世纪前半叶 ,德国曾经两次挑起世界大战 ,企图称霸世界。当时咄咄逼人、不…  相似文献   

5.
一、德国统一和"大德国梦"伴随着短暂时间内发生的东欧剧变,欧洲的均势天平忽然倾斜了,舆论界惊呼:新时代降临了"欧洲眩晕"的现象——连欧洲人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未来的命运将被引向何方。在令人难以招架的"眩晕"中,一个谁也不曾料到的因素——已被封存的德国统一愿望——竟然在一夜之间从某种臆测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法国《费加罗报》在年初首次告称:"德国统一已成定局,1990年是德国年,重新统一年。"正是在人们的心理还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6.
应德国社民党和艾伯特基金会邀请,我于2012年年初在德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在德期间,我走访了社民党总部及黑森州和萨克森州地方组织,与社民党干部和普通群众广泛接触,观察联邦议院和州议会讨论及决策过程,并在各地参观了多家企业,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许多体会和感受.  相似文献   

7.
每年9月底,慕尼黑都有一个充满德国民族文化色彩的October Festival啤酒节.从1810年开始,迄今为止,已经举办170多届.200多年前,德国是一个群侯割据的松散王朝.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巴维日亚区域历来以农业为主,五谷丰登,牛羊成群.1810年,嗜酒成性Maximilian王侯为了庆祝自己的婚礼,广邀各地英雄好汉到慕尼黑来进行赛马竞技.谁知一场马术比赛却演变成啤酒大狂欢.此后,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便被定octobeffest狂饮节(亦即啤酒节),为期三周.  相似文献   

8.
<正>1945年5月8日(莫斯科时间为1945年5月9日),希特勒德国彻底失败,包括德国人民在内的欧洲各国人民被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出来。自此,德国在欧洲的强权政治似乎结束了。70年之后,德国重新成为欧洲头等重要的政治影响因素和全球利益中的世界经济强国。其基础是德国的经济实力,体现在汽车、机械制造和化工等领域重要出口商品的高技术水平以及传统的高额贸易顺差等方面。2014年的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和法西斯力量的彻底垮台和摧毁。但是,法西斯主义的残余和思想并未彻底肃清和根除。战后,新法西斯主义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纷纷出现,其中,以德国的新法西斯主义最为突出(据调查和统计,1981年在联邦德国约有150多个极右或新法西斯组织和集团),并且其势力越来越大。例如:明显是新法西  相似文献   

10.
德国《马克思主义报》2004年第5期发表了艾克哈德·利伯拉姆(EkkehardLieberam)题为《阶级分析、社会两极分化和阶级形成》的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德国统一以来德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现将其主要内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6,(22)
正各国政府在贸易摩擦和经济制裁上讨价还价的同时,也许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并且为之前因为不专业或者不作为造成的监管漏洞追责。在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德国一度被认为是在发达经济体中一枝独秀。当美、日、英都在为去制造业的现状惶惶不安时,德国工业4.0的成果却惊艳一时。但是,最近一年,德国似乎陷入了2007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境。难民危机问题重重,英国想要实施硬脱欧更是给欧盟带来了很多压力,欧元区的银行业整体不景气,也让德国在经济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2.
德国是最早提倡环境保护并舍得在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的国家之一.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发展,环保和绿化已深入到德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1949年成立的联邦德国的"正常化国家"以及"德国的欧洲"与"欧洲的德国"等问题是国内外学界和政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德国已是正常化国家,德国问题也已解决。这一问题之所以尚存争议,主要是"欧洲困境"使然。"欧洲困境"涉及欧盟性质及其发展的终极目标问题,亦无定论或认识混乱。欧盟已经发展成为奉行"辅助性原则"的国家联盟,是为欧盟性质与发展的终极目标;"欧洲困境"至少在理论层面得以化解。统一德国已将参与欧盟发展和奉行"辅助性原则"上升为宪法目标并予以践行,"德国的欧洲"只是在"欧洲的德国"原则框架中的操作层面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莉 《工会博览》2009,(3):49-50
具备施压能力是德国工会享有签订集体劳动合同权的要件之一。文章中对施压能力的概念和审查标准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研究德国(原西德)学术界对中国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评介,这是笔者在德国学习时的一个研究课题。作为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亲身经历者和在德国学习西方政治学的研究者,笔者花费了一定时间,查阅了大量论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德文专著及文献资料,走访了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德国学者。本文概括地介绍了德国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学者及其理论观点和学术著作,并对此进行了一些个人评论。主要观点有些德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的一场历时十年的革命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全民教育,来建立一个新的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在经济和…  相似文献   

16.
邓勤 《法制博览》2011,(14):45-45
在国内的交通要道口,如果没有交警指挥,或者穿黄马褂的交通协管员劝阻,你总是能看到闯红灯的。汽车闯红灯,行人也闯红灯,大家都司空见惯了。其实“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一些人就是不愿意认真地执行,这就给一些惨烈的交通事故种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7.
早在100多年前德国就制定了结构严谨、规范细密的<民法典>,它不仅成为大陆法系的杰出代表,而且一直是法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与德意志民族循规蹈矩的秉性是否有什么必然联系,我不得而知,但德国人的循规蹈矩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维护"秩序"和"规则"在德国可谓深入人心,有时连人们见面打招呼都说,"你那里一切有序吧?"(Alles in Ordnung bei dir?译为:你那里一切都好吧?或:你那儿没问题吧?).循规蹈矩既成了德国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也成了德国寻求社会变革的一种阻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4月正式开始实施.这项惠及13亿多人的重大民生工程,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目标,是对新一轮医改制度实施的严峻挑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国际上看,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在医疗卫生事业上作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较为成功的医改经验.其中,德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医保制度的国家,在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改革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做法,借鉴其经验可以为我国医改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杨解朴 《当代世界》2015,(10):38-41
<正>2015年10月3日,德国迎来了两德统一25周年的纪念日。统一之初,德国并未谋求在欧洲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彼时德国首先要解决的是统一所带来的沉重的财政负担,以及东部和西部社会制度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各方面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由于经济增  相似文献   

20.
何申 《法制博览》2011,(2):24-24
天气很冷,逛商店摊柜想买顶帽子。身后挤过一壮汉,低声问有没有特别挡风的。老板指皮帽棉帽线帽鸭舌帽等,皆不要。后来壮汉急了直白说:“就是光露俩眼的。”老板心领神会,伸手从身下取出:“25元一顶,不划价。”壮汉扔下三十抓起就走。我问老板你咋还卖这个?老板说有做的有买的我就卖,他戴那干啥与我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