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帆 《美国研究》2006,20(4):72-94
九一一事件前,美国情报界和有关决策人士已经意识到本·拉登和“基地”组织对美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并认识到情报界为应对这种威胁必须进行变革。但九一一事件前的美国情报界没能与敌俱变。文章认为,尽管有关各方就变革的必要性和措施有共识,但情报界在组织结构、工作重点的确定、人力情报能力,以及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未得到矫正,这是美国情报界在九一一事件前未能进行“适应性变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情报监督机制可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部分,情报界的监察长监督机制是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美国国会的努力,美国情报界现已构建了以情报界监察长为首、情报界各机构的监察长为成员、情报界监察长论坛为协调工具的情报界监察长内部监督机制。该机制具有法治化、专业化和相对独立的特点,但存在监督效率不高、对检举人保护不力等问题,尚未达到其设立之初的预定目标和国会的期望。"斯诺登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试图进一步推动情报界内部监察长监督机制的法治化进程,以期完善该机制,但美国总统所代表的行政部门就此问题与国会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相似文献   

3.
(作者之后为年份、期数)理论·总论类冷战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想运动…………………………李志东梅仁毅06②美国与强制外交理论……………………………………………………钱春泰06③政治·法律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联邦政府改革……………………………吴志华06①《爱国者法》及其对美国公民权利的影响………………………………刘卫东06①布什第二任期的国内政策议程及实施前景……………………………张业亮06②九一一事件前美国情报界未能进行“适应性变革”的原因探析………张帆06④外交·军事战略类美国对伊政策……………………………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的霸权地位虽几经考验,却延续至今。文章认为,这一结果源于美国的改革传统所赋予其霸权的一种较强的内在韧性,使之在面临战略困境时能及时进行有效调整,从而实现由相对衰落经变革调适到权势复兴的过程。文章对如下观点进行了论证。(1)二战后,美国霸权经历了第一轮"衰落—变革—更生"长周期,而其当前则处在肇始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第二轮从衰落、变革到渐趋复起的进程中。(2)历史表明,当霸权衰落时,美国往往会进行渐进式的内外战略调整,它分为战略纠错、外交布局和国内改革三类,并且国内经济和社会改革对于其权势复兴起着决定性作用。(3)美国霸权"衰落—变革—更生"的周期性和渐进性表明,奥巴马政府当前以"亚太再平衡"为核心的外交布局意在以牵制中国崛起为其解决长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赢得时间,因而美国霸权的前景将根本取决于其国内改革的有效性。(4)中美战略竞争的未来植根于国内,这带给中国的现实战略启示是,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并辅之以构建有利于改革的外部环境,从而为和平崛起创造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5.
樊吉社 《美国研究》2006,20(4):7-28
本文试图考察美国军控政策在冷战结束后的调整与变革,探究调整的根源,及其与美国整个安全政策变化的关联。文章依据美国对待全球、多边和双边军控机制的态度、政策和行动,分析美国军控的调整与变革过程;根据军控机制产生和存续的战略安全环境状态、军控本身在消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构成的安全威胁方面存在的价值,以及推行军控机制建设所产生的效用等三个方面探究美国政策调整的原因。冷战期间及冷战结束初期,美国大致支持并推动了三类军控机制的建设。布什就任总统后,美国对战略安全环境认识的转变、军控机制内在的缺陷及推动军控机制建设的困境推动美国进行政策调整,突发事件、决策者的政策倾向和国内政治环境则加速了这个调整过程,美国军控政策逐步完成了从制度建设到志愿者同盟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何奇松 《美国研究》2005,19(4):114-131
冷战后美国国防工业进行了重组,一方面组建了巨大的国防承包商,另一方面走军民一体化道路,并在武器装备上进行国际合作,以构建新的国防工业体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是冷战遗留下来的国防生产能力过剩,也是美国希望保持军事技术优势、美国国家安全观的改变和军事转型的需要,以及新军事变革的需要。美国国防工业的重组也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它在保持美国科技优势,在可预见的将来为保持美国一超独霸地位提供条件,扩大大型国防公司对国家政策影响力的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新的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后,为了解决日益出现的粮食危机等问题,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倡导、美国跨国公司(MNC)积极参与以及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菲律宾展开了一场以推广农业技术为目的的绿色革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场所谓的绿色革命,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农业技术领域的变革,也是战后美国实施其外交战略和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体现了美国非政府组织(NGO)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与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8.
蔡鸿 《美国研究》2023,(2):124-142+8
美国本土的美国研究是20世纪20年代社会和思想变革的产物,其根本属性是政治性,研究领域具有跨学科特点,并呈现出明显的跨国性。因深受美国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各种思潮的影响,美国的美国研究始终充满了问题、争辩、机遇与挑战。美国的美国研究在学科发展、范式、研究路径、研究对象、目标、任务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本土性”。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研究学科体系,培养国家需要的美国研究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1973年,美国终结了延续33年的征兵制,转为实行志愿兵役制。促成这场兵役制变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这场变革的设计者看来,服兵役并不是一种公民义务而应被界定为是一种劳动。在志愿兵役制的设计中,军队人员的招募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但是,20世纪70年代新兵的总体素质不断下降,征兵制的终结使陆军陷入了困境之中,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兵的素质大幅度提升,陆军作为一个整体也得到了强化。这是因为陆军采用了劳动力市场的模式,对一些值得期许的新兵进行定向招募,通过提供大学学费之类的福利来吸引他们入伍。但是将服兵役定位为一种机会而不是一种义务,则从根本上造成了在福利的供给和可能发生的战争需求这两者之间出现一种紧张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体制用市场的逻辑替代了公民义务的逻辑,也就解除了美国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关切国家以公民之名义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们作为公民应该行动起来,或支持或反对美国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10.
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提出"印太"概念,并制定了针对中国的"印太"战略,其核心是均势制衡与力量优势。美国认为,由于中国的持续崛起,"印太"地区出现了不利于美国霸权体系的力量失衡,从而导致安全失衡,直至体系失衡。为了扭转"印太"地区的失衡态势,继续维系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离岸平衡手角色和世界的霸权地位,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优先战略行动,重新恢复有利于美国的力量平衡,进而达到美国认为的安全平衡和体系平衡。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充分体现了美国现实主义、保护主义与实用主义倾向,反映出特朗普追求美国优先和全面优势的战略观念。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实行起来可能并不会像设计者所希望的那么有效,其战略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甚至潜藏着巨大的战略安全风险。特朗普政府的战略优先行动或预示未来数年印太秩序和世界秩序的大变革。美国有可能因此失去作为印太体系和世界体系的建设者角色,反而成为体系的破坏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