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美种种     
谢宗玉 《法制博览》2011,(14):75-75
那天又看了一场选美比赛,当看着记不住名字的几个女孩在闪光灯下喜极而泣的样子时,我忍不住咧嘴笑了。我想,用我现在这种宽容而平和的心态看选美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了。若放在十年前,  相似文献   

2.
对这些风云变化的排行榜,别那么迷信就行了,把它们当花边新闻看,我以为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香港人总喜欢流行点什么,这几年持续不衰地流行移民,大有令香港人走楼空之势,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担心,因为与此同时,每年亦有大量“新移民”定居香港,尤其是从大陆来的“——阿灿”。他们初来乍到,自然有点不适应,但中国人的勤俭起家之风,香港地机会多的条件,使这些“阿灿”们迅速与环境同化,成为香港建设的一股活力。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初,有许多“阿灿”到香港定居,如今一晃十几年,他们也在那里有了  相似文献   

4.
香港媒体市场越来越复杂,动荡不安的aTV由内地来港人士和爱国港商入主,于是内地的节目大增,内地广告据说高达三四成。但港人看不惯内地节目,民主派就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眼光说香港无文化是不对的,片面地丑化香港的文化现象也是不对的。香港的文化是一种经过改造、创新的中西结合的文化,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特征: (1)开放性文化,兼收并蓄,对各种文化、观念一视同仁,有自由选择的余地。香港人有偶象,但偶象不固定,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2)动态的文化,不是静态文化。香港人用借来的时间与土地求发展,充满了危机感,努力拼搏,在困境中找出路,在风风雨雨中发展自己。 (3)求实的文化,讲究实务、实际,重实业发展,不尚空谈,时间就是金钱,有劳就有酬,不鄙视  相似文献   

6.
自7月以来,香港传媒热烈讨论的话题,就是未来五年香港的发展路向问题,讨论焦点集中在:香港未来发展是否要走北向的道路?这个问题不仅关系未来香港的发展,也关系到内地特别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本文作者是台湾主流报章资深新闻从业人员,曾长期驻香港,从事香港及大陆新闻报道工作,其观点有一定代表性,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叶竹盛 《南风窗》2014,(12):10-10
<正>2005年,香港艺人刘美娟和歌手张崇德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仅26个小时后便夭折,怀疑是接生医生处置错误所致。张氏夫妇9年来一直坚持维权,直到不久前,香港医务委员会才最终裁定接生医生涉及4项罪名,暂停执业两年。9年来,两人先后投诉医生、聘请律师、求助议员、起诉医院,在此期间又先后养育了两个孩子,细心经营一间  相似文献   

8.
“他将身体紧紧贴我还从眉心开始轻轻亲我耳边的呼吸烫热我的一切令人忘记理智放了在何……” (《坏女孩》歌词第一段) 这不是一名热恋中的女孩向她的女友诉说的“悄悄话”,也不是她写进日记里的隐私。这是一首前不久风靡香港流行乐坛,并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的歌曲,这支歌就是大名鼎鼎的《坏女孩》,这位坏女孩随着电台二十四小时的广播,电视台声形并茂的表演,录音带千万次的回转,带着一身的风骚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招摇过市。如果你在  相似文献   

9.
李太太寓所的门铃响了,香港救助儿童会的社工人员给她送来了两个寄养的孩子:大明和小明。4岁的大明站在门外死活不肯入屋,哇哇大哭;3岁的小明捧着李太太塞来的糖果,诚惶诚恐……大明和小明的亲生父亲是10年前从大陆移民到港的,在建筑工地当散工,日作十几小时,无暇照顾他俩,只好求助于社会福利署。社会福利署把这对小兄弟安置在儿童院,后又转到自愿申请教养儿童的李太太家中。象这样的“寄养母亲”在香港为数不少。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工会博览》2006,(24):39-39
现代的选美,各式各样,名称不一,可谓五光十色。殊不知中国古代也有不同的选美活动。有档案记录的,就算清代的选秀女活动了。秀女也就是美女。何谓美女,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看法。各个阶级也有不同的标准。既有唐肥燕瘦之美,也有“三寸金莲”之美,更有柔弱哀怜之美。而清朝宫廷选美,即所谓秀女,首先必须是血统纯洁的官员的女子,以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  相似文献   

11.
从60年代中走过来的香港人王太,非常怀缅过去30多年来港人的自强不息、敬业乐业及专业精神。香港从一个完全依靠转口贸易和制造业的城市,转型至国际金融中心,靠的正是港人创立的独特的“香港精神”。王太发现,当年成长时面对的只是香港本地400万人的竞争;但新一代港人,却要和中国13亿人,甚至全球的精英竞争,若港人还失去这股精益求精的“香港精神”,就更易被边缘化了。但是,港人近年变了,整体素质的确是差了。最近发生的几宗事件,就令人不禁唏嘘。其中,有殓房职员因为疏忽,发生领错尸体事件后还去掩饰;铁路公司管理层中有20多名经理,竟然集…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五年一月,香港《争鸣》杂志上发表了一封耸人听闻的“告状信”,题为:《致赵紫阳总理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措辞激烈:“总理大人:你看完我这封信,你同意‘美食中心’的失败是纯经济因素的吗?我敢大胆讲一句,‘美食中心’的结束,决不是经济因素,纯是人为,内外勾结的迫害,政治报复的悲剧。”“公开信”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停业的“广州香港美食中心”前经理、“港穗发展有限公  相似文献   

13.
据香港政府统计,1987年在香港注册的报纸有68份,期刊有549份。期刊由于数量多,要得到读者的长期支持就要靠本身质量和一大批长期订户,为了讨好订户.香港的期刊争先恐后地打起“赠品战”。《远东经济评论》的订户们能得一本每年的“亚洲年鉴”;《经济学人》的赠品是一本经济辞典.供读者阅读时享用;《新闻周刊》的赠品则年年不同,  相似文献   

14.
文化保育的工作不可能单靠保卫天星皇后这些直接行动就可以做到的,没有稳打稳扎、默默耕耘的地区组织,教育群众文化保育的重要性,即使直接行动能够在短期之内凝聚市民的关注,这种关注也是不持久的。  相似文献   

15.
在反"包二奶"游行发起前,林依丽曾致电多个香港女性团体,但是在以民主自由著称的香港,居然没有一个NGO愿意与她共同组织这次活动。也许她们也不是不想,只是不敢。  相似文献   

16.
高官问责制作为香港政制民主化的产物,有助于彰显民众的力量,使政府对民意发展出更敏锐的触觉。  相似文献   

17.
香港“流行”移民,这已不是近期的事了,据政府有关方面统计,仅1989年香港就移出4.2万人,预计1990年会达到5.5万人。在这股庞大的移民行列中,上至百万富翁,下至打工仔,都被这“移民咒”弄得团团转,似乎只要移成别国之民,便可高枕无忧。其实不少移民心中都有一把流不出的辛酸泪。  相似文献   

18.
22年前,李小龙由美国回到香港,欲在电影界一展身手,却遭到大公司的拒绝。此时,刚刚自立门户不久的邹文怀慧眼识英雄,力邀李小龙加盟嘉禾,从此造就了一代功夫片巨星。成龙、洪金宝、许冠文的星途之路,都得到了邹文怀的大  相似文献   

19.
香港是否开赌,迄今未有定论,但相信不会是空穴来风。我们关注香港“赌城”,倒并非因为这是一条有趣的“花边消息”,而是可以从“赌城”的设想中看出,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对香港乃至亚洲经济的深深伤害。如果不是伤之太切。香港又何至于与弹丸之地的澳门“争食”? 在许多人心目中,金融风暴不过是一个已过去了的“新闻事件”而已。但伤痛并未远去。过去的香港人忙于从股票和地产中赚取“快钱”,韩国人则陶醉于大企业的狂热扩张中。他们现在的痛苦正是一种历史的偿还。天道酬勤,只有汗水才能让我们的成功更踏实。  相似文献   

20.
杨鲲鹏 《工会博览》2014,(24):13-13
在采访中全颖告诉记者,对她们这些新员工来说,初次尝试离开北京到远隔几千里之外的香港工作,是一次难忘而奇妙的人生经历。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的逐步融入、努力工作,仿佛是一部情节波澜不惊,但细节处布满温馨的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