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越芬 《世纪桥》2003,(5):40-41
争取东北,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全方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争取东北的设想,但当时还没提到日程上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根据东北的战略地位和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地提出和制定了争取东北,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从而为东此乃至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地提出和制定了争取东北,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但是,这一方针在具体贯彻过程中,中间有过重大变化,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过程。其中1946年1月至5月这一阶段,由于受到国际苏美英三国均反对中国内战和国内国共谈判表面上有利形势的制约和影响以及考虑到东北人民群众要求战后和平民主的强热愿望等因素,中共中央曾提出和采取了力争东北停战,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方针。但这一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的东北地区即刻成为了“三国四方” (美、苏两国及国、共两党)斗争角力的焦点.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东北地区,并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以全面加强党在东北地区的各项领导工作.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陈云在任北满分局书记期间,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思想和武装剿灭土匪、发动群众、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工作方针.陈云的这些富有开创性的伟大思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为东北根据地的创建、东北全境的迅速解放,也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作出了全党力争东北,把东北建成巩固的战略基地的重大决策,从各解放区抽调2万干部、10万部队,先机进入东北,开展创建东北根据地和解放东北的斗  相似文献   

5.
1946年秋,蒋介石调集60万军队到东北,向我东北解放区发动了猖狂进攻。当其进攻受阻后,遂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企图先吃掉我南满根据地,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北上,全力进攻北满,实现独占东北的美梦。从这时起,南满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最艰苦的岁月,一度成为整个东北的主要战场。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四平、长春、吉林市后,气焰十分嚣张,继续大举向南满根据地进攻。南满我军主力不足4万人。在敌强我弱,敌人步步紧逼的形势下,我南满根据地只剩下长白、抚松、濛江、临江4个县。在零下四十度的  相似文献   

6.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鉴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和东北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指示东北局“今天东北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1945年12月28日,又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指出,要“将正规军相当部分,分  相似文献   

7.
早在1945年4月,党的 “七大”就已经预见到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提出了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东北光复不久,9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由彭真、陈云、伍修权、程子华、林枫组成,彭真为书记。9月19日,中共中央确定“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从各抗日根据地增调部队和干部十余万人从邻近的冀热辽边和山东水陆两路进入东北。10月下旬,潘汉年  相似文献   

8.
正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争夺抗战胜利果实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的具体情况,把战略重心放在争夺东北的斗争上,提出了发展东北,"独霸东北"的口号,但由于苏联对美、蒋妥协及国民党军在美国支持下,于1945年11月攻占了山海关,夺取锦州,使我党已不可能独占东北。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把战略重心转到建立东北根据地上来。在这场斗争中,以毛泽东、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采取了一  相似文献   

9.
马少辉  陈学良 《世纪桥》2011,(20):39-45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在东北抗日联军的配合下,向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及时制定了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11万部队和2万余人的党政军干部挺进东北。  相似文献   

10.
华小勇 《党史纵横》2013,(5):14-16,30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向东北进军,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策。而最先提出主力进军东北建议的黄克诚,对这一战略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过程中,他最先提出建立乡村根据地,并就部队集中作战与分散建立根据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最早向中央提出派五至十万人进军东北迅速创建根据地的建议1945年9月上旬,黄克诚率部从津浦路西回师苏北,途经华中局驻地时,从中共中央的一封电报中得悉:苏联红军歼灭日本关东军后,留驻在我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1.
正一、合江军区第5支队副司令杨清海等干部生活腐化、通匪投敌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确定为"全国战略方针"1。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共中央先后从各解放区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多名干部进入东北。当时东北情况十分复杂,伪满军警、汉奸、地痞等组成的政治土匪活动猖獗。他们同国民党联系密切,被老百姓称之为"中央胡子"。干部腐化堕  相似文献   

12.
《党史天地》2009,(6):95-95
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于广袤雄峻的西北高原、咆哮万里的黄河之滨。为实现党的打通国际路线,联合东北军、西北军.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的战略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奉中共中央和军委的命令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不久.改称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按照中央及军委的战略部署.创建河西根据地,并伺机打通新疆。  相似文献   

13.
静德 《党史文汇》2002,(10):22-24
“我们的任务是争取全东北”一1945年9月18日,曾是戒备森严的东北王张作霖私宅的大帅府中,住进了一批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他们就是中共中央刚刚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东北中央局的领导:书记彭真,委员陈云、伍修权,以及随员叶季壮、段子俊、莫春和等。他们的任务是,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把全国的战略重点放在东北,力争在东北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发展东北我党我军的力量,争取控制东北,以保障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同时,中央又从各根据地急调2万名干部和10万大军、100个团架子的军队干…  相似文献   

14.
姜明广 《奋斗》2021,(3):41-41
1946年7月3日至1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东北的形势和任务》这一决议(史称七七决议)。七七决议产生于创建巩固东北根据地的关键时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极大地调动了分得土地的农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积极性。6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撤出四平、长春一线,退过松花江,一些重要机关不得不撤离城市,进入山沟里。  相似文献   

15.
由于华中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即产生了派遣八路军主力进入华中发展的战略构想。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是合乎逻辑的发展。这一方针制定后,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这一方针的实现过程中,1939年底至1940年初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苏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取得了真正突破。  相似文献   

16.
争取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是抗战胜利后中共同国民党蒋介石一场严峻的斗争,就其斗争形式来讲,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但外交斗争是一个重要侧面.这主要是由东北的特殊形势决定的.因为抗战结束前夕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把东北纳人到美苏对抗的战略格局中去,使争夺东北的斗争带有国际性.如同中共中央当时给东北局的指示中所说;“这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斗争.”这种斗争形势向中共提出了如何运用外交策略的问题.所谓运用外交策略,主要是指如何处理好同苏联和美国的关系.苏联根据中苏条约出兵东北,并将把东北交给蒋介石.因此,中共进军东北首当其冲的障碍就是中苏条约的限制.美国虽然没有直接介入东北,但它是蒋  相似文献   

17.
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党在敌后武装斗争的战略部署,即“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翌年初,刘少奇到华中组建中原局,1942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离开华中,到延安党中央工作。在这3年多时间里,他为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做了大...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15,(3)
<正>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基地。它是在全国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声中,在东北解放区的大后方——合江省兴山市(今鹤岗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诞生经历了艰苦复杂的斗争过程。东北电影制片厂在鹤岗诞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制定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战略方针。中央派人到长春接收了原"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的全部设备器材和部分人员,并会同长春地下党组织与国民党  相似文献   

19.
鉴于华中抗日根据地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1938年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决定撤销以王明为书记的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调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负责指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党的工作。本文试就刘少奇对发展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卓越贡献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初期,我党我军先后在安徽建立了皖中、皖东、豫皖苏、皖东北四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共中央在抗日战争时期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