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总理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当前国内建设和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特别是对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作了重要的决策和具体的部署。为了配合大家学习,我们将《报告》中有关国内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编写了一些问答,刊登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松德 《学习论坛》2003,(10):31-32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外交战略家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依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思想 ,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 ,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奠定了中国外交的基础 ,为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在艰辛的理论探索中,对抗日外交问题进行了大量论述。他阐明了抗日外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立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外交目标;构建了抗日外交思想的内容体系。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点,它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扩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是当今中国外交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积极发展全方位外交。在外交实践中,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指导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认真学习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对领会十八大报告的外交战略精神和指导我国当前的外交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在艰辛的理论探索中,对抗日外交问题进行了大量论述.他阐明了抗日外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立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外交目标;构建了抗日外交思想的内容体系.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点,它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扩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出了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发展全方位的外交。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至70年代,在"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和"冷战"格局下,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的外交思想并付诸实施,维护了我国的根本利益,为国内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信和影响力。面对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形势,深刻认识毛泽东建国以来的外交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晓芸 《求实》2012,(7):26-2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变和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和更新政党外交的思维、理念和运作方式,从支持"以苏联为首"到强调独立自主的原则更新,从无产阶级政党到全世界各国各类政党的对象扩展,从注重意识形态到关注国家利益的重心位移,从促进国家间关系到推动全球治理的内涵扩充等等,完成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转型过程。正是这一转型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延续性、开放性、多元性、学习性等鲜明的中国特色,拓展了政党外交的发展空间,增强了政党外交的发展动力,指明了政党外交发展的方向,使其在世界政党外交格局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外交思想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我国外交实践,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思想,为新阶段我国开展外交战略提供了理论之基、实践之源。新时代,我国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大国外交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实现中国梦为使命,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宗旨,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目标,实现我国扩大开放和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模式,为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自西方学者提出外交哲学(diplomatic philosophy)这个概念以来,一些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外交哲学的文章,甚至引发了对中国选择何种外交哲学问题的学术争鸣,许多学者从传统到现代,从国际到国内,对外交哲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但不无遗憾的是,至今未有学者能将外交哲学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相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危机重重的国内实际情况作出的理性选择。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是一边倒形成的历史必然,体现了新中国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边倒政策处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完全独立自主外交的灰色地带,在我国外交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中国要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中国领导人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看作是中国实力提升后所必须承担的大国责任。中国只承担与自身国力及国情相适应的国际责任,无意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以地区冲突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为重点,集中表现在为解决中东地区热点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为国际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的"中国倡议"。从传统及现实的角度分析,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将成为中国外交转型的方向。它改变了中国外交的行为方式,使中国外交更加遵守国际规则、融入国际社会;更加自主、自信,更多独立提出解决方案;也催生了国内其他职能部门承担相应对外交往使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3.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政党外交战略选择与其国内经济发展往往呈现一种互动关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和影响着该国政党的政党外交战略选择;相反,政党外交战略选择得正确与否又会促进和制约该国的经济发展进程。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站稳人民立场,保持人民情怀,顺应人民愿望。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价值追求、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发展理念和外交战略的人民性,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生建设,全方位开展大国外交,积极把握时代要求,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5.
杨洁篪 《求是》2012,(20):20-22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以及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谱写了新世纪之初中国外交的光辉篇章。一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外交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  相似文献   

16.
赵可金 《前线》2013,(6):46-48
在确定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必须首先将中国置于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去认识,确定符合国家利益和发展需要的恰当外交战略。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外交战略做出了系统深入的思考,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期中国外交规划了路线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政党外交战略选择与其国内经济发展往往呈现一种互动关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和影响着该国政党的政党外交战略选择;相反,政党外交战略选择得正确与否又会促进和制约该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求是》2015,(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开拓创新,推动我国外交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显著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力服务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十八大以来外交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对新形  相似文献   

19.
经济外交是战后日本外交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和最擅长的领域,在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经济安保"与"综合安保",以及争当"政治大国"等方面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后危机时代,尤其是菅直人内阁执政以来,为了应对国内经济新挑战与国际形势新变化,日本经济外交进行了又一次战略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经济外交工作,但侧重于"以经济促外交".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形势,我国政府需要对经济外交政策的侧重点进行适度调整,在继续巩固"以经济促外交"的同时,大力实施"以外交促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的特殊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对外交往创造了良好机遇.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在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了自下而上、以民促官的灵活务实方式,打开了对西方国家外交的局面,有力地维护了国共合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期间创造的民间与官方并举的外交方式,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