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正>中共早期党员包惠僧曾于1922年6月至1923年9、10月间,在北京地区从事过一年多的革命工作。时间虽然短暂,却对北京地区革命运动尤其工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包惠僧与北京地区党的活动包惠僧于1922年夏来到北京。他的到来并不是进京"高升",而是被迫的人事调动。包惠僧与当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张国焘素有不和。早在"一大"会议期间,张国焘主理党的财务,负责经费及其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张国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李大钊则是北大有名的教授、图书馆主任。他们同是北京共产党小组的创始人,又同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对于张国焘来说,李大钊无疑堪称恩师与引路人。但张国焘在1924年被反动军阀政府逮捕后,却出卖了李大钊。由于张国焘隐瞒了这段历史,所以直至1927年4月英勇牺牲,李大钊也不知道他所信任的学生曾经出卖过他。 张国焘1916年进入北大学习时,李大钊在留学日本3年后刚刚归国。1917年11月,李大钊经章士钊推荐,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翌年1月,又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张国焘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上读到李大钊的文章时,还不认  相似文献   

3.
1979年12月3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寒夜,天气异常寒冷。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家老人病院的病床上,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忍受着严寒的侵袭。身边没有护士,也没有亲人。他身上盖的被子与毛毯掉了,他无力捡起来,最后冻死在异国他乡。他,就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物,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和中共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张国焘。被国民党遗忘的张国焘曾流露出回大陆的意愿1948年底,蒋家王朝大势已去,国民党许多高官显要纷纷逃到台湾。张国焘慌忙把《创进》停刊,携带全家逃到了台北。张国焘携家眷逃台后,举目无亲,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  相似文献   

4.
正恽代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对福建革命曾进行过有益指导,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以前有关恽代英的论著中,都只讲到他以中央代表身份,出席指导在厦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有关决议。随后又赴闽西革命根据地,写出了《请看闽西农民造反的成绩》、《闽西苏维埃的过去与将来》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党内刊物《红旗》上。近年来,笔者在研究撰写《中共福建建设史》和修订《中国共产党福建历史》一卷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曾讲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共产党人立起的旗子,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共产党之前,许多仁人志士寻觅和立起过多种旗子,都没有能够指引人们找到救中国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中国人民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但从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起,又经过20年的艰苦探索和曲折经历,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他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他十分明确地回答:“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张国焘逃跑时连个警卫员也带不走。”这个“带不走”的警卫员如今仍然健在,他就是后来曾担任过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张海同志。1933年就参加红军的张海,今年已整整83岁。谈起半个世纪前的那段经历,面色红润、嗓音洪亮、精神矍铄的张老仍不失当年的机敏和干练。1935年10月,张国焘一意孤行,带领红4方面军和原红1方面军第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南下,另立“中央”,并通令撤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工作。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径遭到党中央的批判,1937年3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李德”是他在中国活动期间使用的名字,意思是一个姓李的德国人。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活动期间,李德曾以“华夫”为笔名在《革命与战争》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文章,所以遵义会议上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中曾称他为“华夫”。李德在中国呆了7年.这期间他都干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8.
作者弗雷德里克·C·泰韦斯现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任教;是在当代中国高层政治研究领域颇负盛名的学者。他曾多次来华访问。《党史研究与教学》曾发表过其数年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所做的学术报告。今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又出版了其1984年著作的中译本:《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相似文献   

9.
许世友原先最服张国焘许世友虽然出身行伍,但为人胆大心细、富于机变。他早年一直在四方面军,张国焘来鄂豫皖之后,曾中生、许继慎等人对张国焘的许多做法都很不满,他们曾经召集过包括许世友在内的一些人开会,议论张国焘,许世友不发言,后来一定让他说,他就说:“张是中央的代表,反对他不是反对中央吗?中央不比我们高明?”这个会议后来被张国焘定义为“反党”,而许世友这个讲话却大受张国焘的欢迎,以后,张国焘对许世友大加提拔,成为四方面军的主将之一,名次在王树声之前。许世友后来和老人回忆的时候说:“那时候,我是无门无派,我就是觉得当兵打…  相似文献   

10.
李琦题字     
2001年春去世的李琦同志是位革命老前辈。他曾担任过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后来又一直从事文献研究方面的领导工作。他德高望重,平等待人;身居高位,平易近人。在我与他的接触中,两次请他题字的事,就充分表现出他的朴实作风。 1993年,我们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想办一本内部刊物,已决定取名叫《丰碑》,馆领导期望有一帧出自名人之手题写的刊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与张国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一个是中共一大的主持人,他们都曾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做过不少工作。但是,他们后来都走到党的对立面去了。陈独秀进行“左派反对派”的活动,最终为党所不容和抛弃。张国焘则卖身投靠,堕落成反共反革命的国民党特务,丧失了做人的良知和自尊,成为历史唾弃的叛徒。建党初期1916年秋,张国焘考入北京大学理工预科。1919年,他预科毕业后又转入本科。当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北京大学执教,北京大学出现了崭新的气象。陈独秀编辑的《新青年》,鼓吹科学与民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有着辉煌的历史,是我们党团结教育引导青年的坚强阵地。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回国后,任弼时曾负责编辑《中国青年》,发表过许多文章;解放前夕,他亲自指导了《中国青年》的复刊工作。他的一生与青年团和《中国青年》杂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国青年》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对中国青年团工作的突出贡献,他被誉为"中国青年的导师"。  相似文献   

13.
散木 《党史博览》2007,(2):26-27
一 黄平,汉族,1901年生,广东省人,又名黄有恒,留苏学生.1924年由赵世炎、陈延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出席过中共五大和六大.黄平留学苏联,后奉命回国,随即在香港等地开展工人运动.期间他担任过中共香港特别支部书记、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驻香港特派员,曾参与组织和领导省港大罢工,后又任中共广东区委工人部部长.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后,张国焘任书记,成员有周恩来、恽代英、黄平、彭湃、张太雷等.在南方局正式成立之前,先由黄平、张国焘与杨殷成立了临时南方局,负责领导、指挥广州起义.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的诸多西方记者中,生于波兰华沙、1917年随父母来到中国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与众不同,颇具特色,至少创造了3个纪录:在中国逗留时间最长(即75年之久),获得了中国国籍(1957年)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4年)。他曾任《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杂志社总编辑,全国政协六届至十届常委,还曾担任过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务。作为著名记者、作家,他著有《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中国劳工状况》《从鸦片战争到解放》《西藏的转变》和《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等许多反映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新闻报道和专著。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着真挚深厚的抗日根据地情结,曾经两度踏上三晋大地。  相似文献   

15.
正翦伯赞(1889-1968)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是维吾尔族人,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早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亚大学研究经济,次年回国。1926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北伐战争。1928年,他开始运用马列主义研究中国历史和社会,发表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东方民族革命运动的过去  相似文献   

16.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宣传家高君宇“不仅是一个革命的实行家,也是一个革命的议论家”。他曾担任过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北方区党委机关刊物《政治生活》,以及《工人周刊》等党团报刊的编辑、记者,一度时期还主编过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平民周刊》。我党早期青年革命家贺昌曾撰文说,高君宇“在《向导》与《政治生活》等刊物中,做了不少理论上的指导”。在编辑这些刊物的同时,高君宇还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高度,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密切配合国内外革命运动的斗争形势,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强…  相似文献   

17.
聂耳,人民音乐家,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郭沫若曾赞他是"中国革命之号  相似文献   

18.
我对福建“普罗米修斯”式人物的了解是从黄文光撰写的《世纪老人——郑超麟》一文开始的(载《福建党史月刊》1999年第10期)。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本世纪福建曾出现过这样一位非凡人物: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最早翻译《共产主义ABC》,并为中国引进“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作过巨大贡献。他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几乎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他历尽沧桑而又笔耕不缀,无论是笔下还是身上,都折射出多姿多彩的时代印记和历史光芒。他如同一座宝窟,蕴藏着党史资料的丰富宝藏。我想,对他的解读,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相似文献   

19.
埃德加·斯诺早在1928年来到中国。1933年至1938年住在北京,曾在燕京大学任教,有两年住在北京大学校园里。1936年,他访问了我国陕北革命根据地,写成《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美国和全世界人民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形势和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于1960年、1964和1970年三次访问我国,写了许多介绍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报道。1971年3月,离开中国寄居瑞士。患病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曾派医疗队前往救治。斯诺于1972年2月15日逝世,享年66岁。根据遗嘱,斯诺的骨灰一半葬在美国,一半送来中国  相似文献   

20.
正他是诗人和小说家,作品《中国革命诗》抒发了炽热的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青年中国的完美声音";他是革命家,大学毕业后投身广州革命政府,后赴美留学,在大洋彼岸因"宣传共产主义"而被捕;他是职业演员,是最早跻身于好莱坞影圈的少数华人演员之一。他就是几乎被历史遗忘的美籍华人左翼文学家蒋希曾。一个活跃的演讲者蒋希曾(1899—1971,Hsi Tseng Tsiang)又名咏沂,小名松泉,曾用笔名"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