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克利 《检察风云》2012,(11):24-26
此案中的小偷举报提供了贪腐案线索。但反腐不能“靠小偷”,监督预防不可松懈。  相似文献   

2.
长沙晚报1月4日报道:“如果大家站出来帮帮忙,扒手就不会如此猖獗。”1月3日,湘潭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36号病床上,身受3处刀伤的陈盛脸色苍白。前一天,身为湘潭反扒联盟成员的他只身勇斗两名小偷,被对方用刀捅伤,3件上衣全被鲜血染红。  相似文献   

3.
“口口声声为人民,一心一意谋权利”,这是张廷登的“两面人生”在他成为阶下囚后的完整呈现。  相似文献   

4.
习宜豪  邵克 《法治纵横》2014,(20):18-20
对于小偷、刑警队长、县委书记三方而言,结盟是最佳选择:小偷的犯罪金额少了,刑警队长的行贿往事、县委书记巨额财物背后的秘密也遮掩了。“同盟”瓦解后,小偷选择当庭揭发其他被偷在职官员的真实失窃信息。“他想将在任的、有权力的官员拉下水”,期待他们能来救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中国学界,和谐及和谐社会已成为十分凸现的论题。“情理法”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和中国人建构其所认同的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情理法”抑或“情”“理”“法”进行语义上的分析和梳理,再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情理法”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角度进行考察,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社会是如何建构和谐社会的,从而启示我们对当下我国学界和谐社会的研究进行反思。这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商红日 《政府法制》2009,(16):47-47
翻阅历史人物传记时,不时能看到有关“左”和“右”、“左”倾和“右派”的是是非非。不过,对于“左”和“右”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抑或引自西方这一问题,还是有点让人搞不明白。“左”和“右”的说法到底出自何处?  相似文献   

7.
一个被“反扒高手”多次抓获的小偷,为了报复竟充当第三者,拆散了“反扒高手”的家庭,“反扒高手”在忍受极度的心灵痛苦后,真诚地挽救小偷,使他终于走上了正路……  相似文献   

8.
李如君 《中国监察》2011,(18):53-53
“小金库”概念的界定是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中最基础的内容。只有解决了概念界定问题,才能准确把握“小金库”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判定“小金库”的“是”与“非”,决定“罚”与“非罚”。  相似文献   

9.
当媒体,专家还在分析研究“80后”的犯罪特点,原因时,“90后”已经以迅猛的速度“上位”。  相似文献   

10.
徐恒足 《政府法制》2014,(32):31-31
“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着一个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代表了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于其采邑为周,被称为周公。其实。周公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  相似文献   

11.
“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导源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事实是“是”,但价值不只是“应当”,价值也是一种事实,也是“是”。而且,价值作为“应当”,也不只是指“应如何”之类的规范,它也是指应有、应然、超越性意义上的观念地存在着的价值预期。价值是“是”与包含上述不同涵义的“应当”的统一,它有多层涵义、多种意指。确立价值是“是”与“应当”之统一的观念,无论是对我们正确理解价值论或价值哲学,还是对价值论或价值哲学的发展,抑或是对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典 《法律与生活》2012,(20):46-47
盗贼这个角色在我们的生活中耳熟能详。在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说他最看不起打劫的,“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为何?因为黎叔是“偷儿”,而“偷”里面可是大有文章的。不管是打劫的,还是“偷儿”,在古代,有一个词概括得好,叫“盗贼”。 盗本是“贼”,贼本是“盗” 在现代汉语词义中,“盗”这种行为通俗地讲就是小偷。可是,在古代却完全不同。严格而言,“盗”和“贼”是指两种不同的行为,古之“盗”多为窃盗之人;古之“贼”,皆谓强盗。在中国古代,经常用“贼”来称呼强盗;“盗”则不同,虽然有时它能够同时指称小偷与强盗两种人,但主要是指前者。古之“盗贼”只是偶尔才会指称盗与贼两种人;今之盗贼则往往既指称小偷,也指称盗贼。  相似文献   

13.
读友 《政府法制》2012,(8):28-28
现实生活中,“小三”、瘪三、张三,都不是好称谓。而在成语中,“三”也倒了霉了,凡“三”和“四”搭配在一起的成语.多是贬义,如“朝三暮四”、“丢三落四”、“三妻四妾”、“推三阻四”等等。  相似文献   

14.
“法”字,古体为“瀵”。古人仓颉造字的一个大致规律有两条.一是从音,一是会意。“瀵”字是会意的,左偏旁从“水”,表示法令应当如水一般公平,右半部从“庸”(zhl)、“去”,表示法令的另一层含义为“去不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经典释义:“漳,刑也,平之如水,从水;麂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平如水”是法的特征.“去不直”是法的使命,二者构成“法”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内”的释评系统中,法家的“法治”思想这个“故物”,没有得到新的阐述与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法治思想这个“洋货”成为重新解读“故物”的利器。但梁启超与萧公权同样用“洋货”观照“故物”,却得出了法家“法治”思想之“真”与“伪”的不同结论。用“洋货”观照“故物”,已成为具有重大影响与意义的思想学术路向,但也应克服其 “强为比附”的结习。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古县司法局在落实“法律六进”活动中,以德为“本”,以效为“重”,在全省率先提出“法律援助进万家”的工作方式,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高福生 《江淮法治》2009,(15):50-51
众所周知,“红头文件”是行政机关实施法律法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方式,传达着党和政府的声音,彰显法制政府所具有的公开、公平与公正特性。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老百姓对“红头文件”可说是情有独钟,将之视为政府送给民众的“定心丸”和“方向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神”。比如,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连续6年锁定“三农”问题,就给老百姓带来了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种披着为“公”的外衣,打着为“公”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利用公款进行犯罪活动的“公贿”现象,在我们身边悄然滋生、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9.
田夫 《新法规月刊》2013,(6):152-158
“八二宪法”对检察院的宪法地位与性质进行了“双重界定”,即将检察院的宪法地位界定为检察机关,将检察院的性质界定为法律监督机关。学界对“双重界定”及其意义并无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以致产生了检察权是法律监督权等在检察理论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影响深远的错误认识。因此,需要从理论与制度层面证成与厘清“双重界定”。这一工作的意义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厘清“检察机关”与“法律监督机关”不同的概念功能,唯有如此,才能正确认识检察权的规范性来源,相应地,法律监督权概念既不存在于宪法文本中,又不源于对宪法的正确理解,因而是一个伪概念;第二,洞察“法律监督机关”对“检察机关”的意义支撑,唯有如此,才能透彻理解检察院享有独立宪法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出国的机会相对较多。到过几个国家,对国外一些针对司机的“霸王条款”印象颇深。久之,竟然感觉这些“霸王条款”虽“霸”但很温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