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二者的区别第一,含义不同。规律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则是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要或统治阶级的意志制定出来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第二,性质及所属范畴不同。规律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规则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畴,是可以制定、修改或加以废除白勺。第三,存在领域不同。规律既存在于自赳领域,又存在于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并可按其范围划分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规则只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是人们正常生活的需要过统治阶级意志的反…  相似文献   

2.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70页上说 ,“万有引力定律是任何两个宏观物体之间所固有的自然规律” ;第74页中又讲 ,“掌握了浮力定律等规律 ,就能制造船舶和汽球。”教材上述两处都是将定律混同于规律的说法 ,我认为是不妥当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因而具有客观性 ,又称为客观规律。不管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还是人的思维规律都是客观的 ,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不能凭人的主观意志去创造、改变或消灭。定律则是科学上对某…  相似文献   

3.
必然和自由是一对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既是一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畴,也是一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必然和自由范畴,既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关系,也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关系;既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人对社会的关系。所谓必然,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规律性,即客观世界存在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所谓自由,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内省体验,  相似文献   

4.
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的前提。传统伦理学仅仅局限于在人类自身及人与人之间探讨人的自由意志及责任与义务问题,因而对自然的生态道德责任几乎无从谈起。自由意志的存在源于人自身与其内在自然的和谐,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即自由意志的生成与发展必然与自然相关。要实现最终的意志自由必然是自然和谐的自由;自由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证成自由意志具有生态性,不仅为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提供了合法性理由,也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道德合理性和生态正当性,从而成为生态道德责任的生成基础。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自由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施实的行为规则。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维护统治秩序服务的。它明确地、具体地规定着人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它只允许人们做法律所允许做的事情,而不允许人们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谁要是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这种意义上,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自由”一词来自拉丁文[Liberias],原意是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有两种范畴: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和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在哲学上,自由是与必然相对应的,反映的是人与客观的关系。客观的一…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也是社会关系中受到障碍或得到认可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自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  相似文献   

7.
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肯定“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的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过程;另一方面是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认识和依赖客观实际、客观规律为前提,客观规律和客观世界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被认识,被利用和被改造。  相似文献   

8.
张丕建 《淮海论坛》2009,(2):23-24,31
民法起源于罗马私法.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凡研究民法必然首先涉及到民事主体问题.可以说民事主体是民法研究的起点和核心。关于民事主体.在民法理论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应当说,无论哪一种历史类型的法律,也无论哪个时期的法律,都是由人创制的。人创制法律固然出于利益的需要,但是人之所以能够创制法律.原因之一在于人有意志,法律是人的意志的体现,民法自不例外。民法是人法,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来定分止争、确定名分归属的。人有意志,人因此才能支配自己的财产和人身,通过支配。实现自己的意志。因此,所谓的名分归属表面上是将一个名分归属于一个主体.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要将名分归属于一个意志。民事主体之所以为民事主体,是因为法律承认其意志资格,法律不承认其意志资格.就是不承认其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9.
历史撰述所建构的主观历史图景是客观历史存在在当下的理性化的表现形式.它以既往客观历史事实为原点与极限,具有客观规定性.但是,由于史学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人理性的局限性和人思维活动的本能要求,主观历史图景又必然具有主观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正>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人们对这种传统观点已经司空见惯。意识的内容果真没有主观性吗?笔者认为意识的内容同样具有主观性。意识内容的主观性就是指意识——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必然渗透有主体的主观因素,即主体特定的价值目标、经验知识以及情感意志等等。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关于法的哲学意蕴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法以自由意志为出发点,法是自由意志自我认识、自我规定的运动过程。自由意志的发展在各种“法”的形式即抽象法、道德、伦理中的表现是一个“辩证法”的过程。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它遵循着主观与客观、合理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紧密相关。因而,任何知识的传授与学习,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注意规律的影响。本文试以《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  相似文献   

13.
发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唯物史观的一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有的把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绝对化,以致不加分析地把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等同于自然规律。这种理解认为客观性与主体绝对无关,脱离主体的主观因素及活动,仅从客体出发来考察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必然否定社会规律的发生及作用对人的活动的依赖,把社会规律当成高临于入之上的存在物,面人则仅是社会规律自我实现的工具。这些实际上并没有跳出唯物主义的巢臼。笔者以为,社会规律是一种客观必然性,但是这种客观性是通过人的无数的合目的性的活动而建构起来并表现其作用的,它与人的主观因素和活动不可分割。因此,我们有必重要对社会规律的客观性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宗教意识乃是整个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当社会存在由此过程向它过程转化后,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与变化了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转化。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适者存,不适者亡,这是一切社会精神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当然也是宗教意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一、从原始宗教的功能看,它是与原始社会实践相适应,随原始社会发展而递进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所面临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靠自然界的“馈赠”以维持生存,因此决定了先民们的崇拜意识主要以反映人…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要少年立志? 俗话说:“鸟贵有翼,人贵有志”。所谓“志”,通常叫“志向”、“意志”,在论理学上称之为“节操”。它是指人们所确定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立下的决心,表明一个人在政治上或道德上的坚定性。无产阶级的志向或节操,是构成无产阶级人生观的不可缺少的内在品格,是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崇高的理想,获得人生价值的基石。因此,立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青少年则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一、少年立志是我们事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王健崭 《前沿》2009,(2):37-39
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概念。只有了解它的真正含义,才能理解黑格尔法哲学的体系。本文通过研究意志与自由、意志与意识的关系,确证了自由意志的深刻内涵。并进而分析自由意志由抽象法到主观道德再到客观伦理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自由意志从潜在到自在再到自为的一般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叔本华哲学以意志为核心,形成了认识论、本体论和人生哲学三者一致的哲学体系。其基本构架是“世界作为表象”和“世界作为意志”这两个基本命题。按照叔本华原意理解这两个命题,是正确地分析叔本华哲学的属性及其历史地位的关键。世界作为表象“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劈头第一句话。这一命题是否如有的同志所理解的指客观世界是我的观念?否。按叔本华的原意,它是指世界是人认识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宪  袁勤 《思想战线》2000,26(1):5-9
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潮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世界化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当前全球化的发展正在加速.尽管全球化在经济领域表现得最显著、发展最迅猛,但它决不只仅限于经济领域,而必然要延伸到政治、文化等其它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19.
客观美,或者说审美对象,不论其形式怎样不同,它们都具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特殊属性。 心理学指出,愉悦感实质上是客观事物对人的功利关系的一种反应。审美对象中使人赏心悦目的特殊属性,实质上是客观事物与人的功利关系。 客观世界诸对象与人类形成两种基本关系。当某些事物及其规律还不曾为人类认识、利用时,它们便以一种外在的必然力量统治人类,与人类形成“必然”关系;而当人类经由实践,能够认识这种必然力量,并用它来改造世界时,它们便成为人类生活的对象,与人类形成一种“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政治权力的存在和运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现象。但政治权力的运用具有两面性,若运用得当,就具有积极性、建设性,人们借助它可以完成许多伟大的事业;若运用不当,则具有消极性、破坏性,很容易给社会造成危害,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