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冉思尧 《学习导报》2012,(20):39-40
延安,曾是一个被赋予了很多色彩和使命的名字。这个曾为人所敬仰不远万里投奔而又为某些人所仇视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方,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延安,有它的伟大崇高,也有它的“柴米油盐”。  相似文献   

2.
“送郎上前线”1937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派警卫员来到罗荣桓家,通知林月琴,到他的住处去一下。毛泽东让林月琴去他那儿,林月琴感觉很突然,也很紧张。她来延安已有些日子了,也曾多次见到过毛泽东,听他做过报告,但毛泽东单独找她谈话,这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3.
王凡 《党史纵横》2005,(5):17-21
罗荣桓夫人林月琴提出再增加一个大夫/罗荣桓经常是刚吃进东西,就呕吐出来/去世那天上午,罗荣桓突然提出要回家看看/林月琴提出另做一套元帅服给罗帅穿着告别和火化王遹一生中有几件难忘的事,其中之,就是参加党政军领导人的抢救和后事理的全过程。这种情况她总共经历三:第一次是罗荣桓元帅,第二次是李富副总理,第三次是周恩来总理,后两次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罗荣桓是1963年12月去世的,实际上从1962年开始,他的病情就越发严重了。虽然党中央对他的病情很关心,一再要他注意休养治疗,但他依然总是牵挂着工作。罗荣桓自己说:我这个病既然是…  相似文献   

4.
何立波 《党史纵览》2002,(11):12-15
2002年11月26日,是罗荣桓元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罗荣桓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人之一,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为军队政治工作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罗荣桓是从部队最基层干起的,与工农出身的战士同甘共苦,最终成为军内的“政治元帅”。罗荣桓与毛泽东有着很深的友情,毛泽东对他也非常器重。毛泽东一生中仅写过两首悼念亲人和战友的诗词,一首是《蝶恋花·答李淑一》,另一首就是《吊罗荣桓》。在诗的结句,毛泽东发出了“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慨叹,足见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高度信任。  相似文献   

5.
1937年5月,红军干部林月琴与红军著名将领、后方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在延安喜结良缘.林月琴本来有丈夫,由于丈夫随张国焘的“西路军”过黄河西征.这次西征,不仅损失惨重,传来的消息说西路军全军覆没,噩耗无情地撕碎了林月琴团圆的美梦.  相似文献   

6.
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革命圣地延安兴办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出大批的抗日干部和各方面的人才。人们对延安的红军大学、鲁艺学院、陕北公学、军政学院、中央党校等,都比较熟悉,但是,党在延安地区兴建的医科大学,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距离延安城20公里有个柳树店村,这个村很大,有五六十户人家,中央军委卫生部于1939年在柳树店村建立了一所医科大学,名叫“中国医科大学”,这是我们党拥有的第一所医科大学,也是当时在全国革命根据地范围内仅有的。到了1941年,中央军委卫生部把“中国医科大学”改名为“延安医科大学”。这所医科大学的校长是王斌,第一任政委是姚正锡。1942年姚王锡调走,中央调谢滋群接任,当了延安医科大第二任政委。1943年,谢滋群到中央党校学习,延安医科大学政委改为党总支书记,由校长王斌兼任总支书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和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分析,理解和判断的心理过程,亦即“认识”,同样也是“移入和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它是实现思想品德转化的首要环节。因为,作为生活在  相似文献   

8.
何立波  宋凤英 《湘潮》2005,(2):12-17
在邓小平交往过的领导人和将帅、社会名流中,罗荣桓元帅是比较特殊的一位。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再还有邓小平。"可见邓小平和罗荣桓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邓小平和罗荣桓有着深厚的友谊,亲密交往数十年,两人相知甚深。邓小平这样评价罗荣桓:"为人朴实、诚恳和厚道,在干部中很有威信。"在罗荣桓去世后的多年里,邓小平始终怀念着这位老战友,关怀着他的家属和后人。邓小平曾三次为有关罗荣桓的图书题词,这在邓小平的一生中是非常少见的。  相似文献   

9.
“老百姓可以骂我们,我们却不能骂他们,因为他们是主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说过的几句名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均设在延安,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所窝洞内办公。1941年夏日的一天,延安公安保卫部门向毛泽东汇报一个情况:清涧县有一个农妇的丈夫被雷电击死,引起她的悲伤,她却大骂“世道不好”、共产党“黑暗”…  相似文献   

10.
《先锋队》2010,(4):62-62
罗荣桓(1963年12月16):“我一辈子做对了一件事,就是紧跟毛主席!”  相似文献   

11.
在革命战争年代,罗荣桓元帅长期贴身保存着一块银元。这块银元伴随他出生入死,南北转战,经历了极其艰苦的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亏了它为自己保驾”1927年11月,“三湾改编”后到达井冈山的工农革命军,接连打了几次胜仗,尤其是攻下茶陵县城,缴获颇丰。战斗结束后,每个干部发了一块作为零用钱的银元。时任连党代表的罗荣桓,当然也不例外。在那“红米饭,南瓜汤”的艰苦岁月,一块银元可是个了不起的“家当”。罗荣桓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上衣口袋里。两个多月后,又~次战斗打响了…  相似文献   

12.
罗荣桓元帅是十大元帅中最早殒落的帅星,是唯一一个政工干部出身的元帅,也是唯一一个在国内上过大学的元帅。对于这位早逝的元帅,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有很高的评价:毛泽东说:罗荣桓是个老实人。邓小平说:罗荣桓是个厚道人。江泽民说:罗荣桓家风严谨。毛泽东一生为4个人专门写过诗,一个是他的妻子杨开慧,一个是元帅彭德怀,一个是中国著名女作家丁玲,还有一个就是罗荣桓元帅。罗荣桓从秋收起义起就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闹革  相似文献   

13.
1939年10月,为适应抗战的战略需要,在鲁西的罗荣桓率领部队向鲁南转移时,接到冀鲁豫支队杨得志等和苏鲁支队彭明治发来的电报,说(微山)湖西地区的苏鲁豫区常委正在搞“肃托”,杀了许多人。彭明治的电报说,连苏鲁豫支队的副支队长兼四大队长梁兴初也被当作“托匪”抓了起来。主持此事的是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兼四大队政委王凤鸣。罗荣桓接电后,立即发电报命令王凤鸣立刻停止捕人杀人,同时,将杨得志等的电报转发给山东分局。这时,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和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正要率领一批干部去延安,将要路过湖西。郭洪涛考虑到这事与一一五师有…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突然萌生一种奇怪感觉——在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这事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过那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灯光……在那一瞬间,大脑给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说是它认出了发生的事。1900年,法国医生弗朗伦斯·阿尔诺为这种现象取名叫“记忆错觉”,也称“回忆幻想”。他还断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验错觉等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5.
谭春兰 《新湘评论》2014,(13):25-26
罗荣桓元帅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创始人之一。罗荣桓在长期的政治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工作风格,他创造的《群众工作七部曲》和在山东抗战时期提出的“争、插、挤、打、统、反”六字方针,为山东的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政治工作“巨匠”,“群众工作的典范”。关心爱护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和长征途中,罗荣桓作为一名政治工作领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周末 《党的建设》2011,(12):63-63
罗荣桓(1963年12月16日逝世):“我一辈子做对了一件事,就是紧跟毛主席!” 贺龙(1969年6月9日逝世):“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最公正的裁判。”  相似文献   

17.
李仲群 《党史文汇》2001,(10):30-32
第二节 造反派先入为主彭勃反击有主张 1969年12月22日,彭勃带着一名秘书、一名警卫员和一个装着简便衣物的马褡子,登上了去北京的特快列车.这时,彭勃的心情,已进入临战状态.  相似文献   

18.
形式主义是人们领教颇多、危害不小的一种坏作风。早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就尖锐指出:“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不动脑筋的东西。”号召全党必须揭露它,把这种坏毛病改掉。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党90年奋斗进程中,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发展阶段。其间,1942年至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之前进行的延安整风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这次整风从延安开始,以延安的整风为中心,其他地区都以延安的整风为典型和样板开展整风,所以被称为“延安整风运动”。这是党在自身建设方面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相似文献   

20.
《党建》2009,(10):62-62
罗荣桓(1963年12月16日逝世):“我一辈子做对了一件事,就是紧跟毛主席!” 贺龙(1969午6月9日逝世):“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最公正的裁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