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但核心竞争还是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竞争.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如果离开了创新,就无法振兴和繁荣。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新世纪里,中国的进步与辉煌,只能取决于中国人民卓有成效的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也一样,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要坚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在社会和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将空前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科学教育是知识经济和现代教育的灵魂。要抓住知识经济的良机实现我国社会的工业化和知识化,首先就得审视传统的科学、科学教育价值观,革新观念,确立起科学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纵览当今世界,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知识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知识经济是人本经济,它以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为前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更新观念,锐意开拓,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创新性教育活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确立与知识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人才观。 创新型人才观。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我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部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中小学生创造力的调查.只有33%的人做过一点小发明.14.7%的人有初步的创造意识,仅有4.9%的人具备创造人格。在中国加入WTO、日益深入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着人才竞争力量后备军不足的严重威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者结合山区教学实际。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本文就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这一主题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略谈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创新涉及很多问题,现仅就以下几点略陈己见。(一)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立足于当今时代高度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缓慢发展的古老社会。在科学创新方面,同古老社会相比较,我们正处在马克思所说的“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期。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哪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强,它的发展就快,就能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处于优势地位。否则,就会处在不利地位。国际大局的现实状况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9.
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敏 《理论前沿》2009,(14):32-33
创新是国家、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而制度创新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正是从制度创新入手,全面创新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以信息传播、知识创新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科学院于1997年底向中央提出报告并经中央批准,率先在我国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工作。近两年来,中国科学院的广大科技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奋发努力、锐意进取,在创新战略目标调整、体制改革、机制更新、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