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城镇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之后的城市建设新理念和新创举。本文对智慧城市与法治文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法治环境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总结了自己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司法》2009,(2):F0002-F0002
2008年12月26日下午,山西省委召开依法治省领导组会议,总结今年工作,部署明年工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依法治省领导组组长张宝顺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杜玉林,  相似文献   

3.
刘爽 《法制与社会》2010,(1):225-22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为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当中要坚持依法治企,执法为员,公平正义,服务大局,服从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问题日渐复杂。在此情形下,构建企业法治文化这一任务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便日益凸显。"依法治企"理念是构建企业法治文化的精神内核,从"依法治企"的角度出发,通过引用相关案例分析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团队的构建及法治控制程序建设,探索依法治企理念应当如何实现于企业的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从而促进企业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恒欣 《法制与社会》2010,(32):182-182,184
检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构建和发展检察文化,对检察机关的高素质队伍建设和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必将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本文指出着眼于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检察机关应当立足检察实际,制定检察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并从基础建设着手,逐步构筑起先进的检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报告还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并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无论是法治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都要求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因此,对法治文化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解构其实质内涵,对于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推进法治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实践逻辑是“党建国家“,在依法执政方面,则表现为政党文化同执政的法治基础具有同构性,并在指导思想制度体系等领域发挥着主导性的整合作用。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法治规范执政行为边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将法治精神嵌入意识形态结构、把权利义务关系内化为民主的生活方式、协调体制内的党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法院文化的范畴开始论述,指明在具体论述法院文化建设相关问题时,宜采用相对狭义的角度,将法院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主体界定于法院群体的框架内,以便更为清晰、明确地表达法院文化这一特殊群体文化的特性和要素。同时认为只要能够建立起对法院文化的清晰概念,无论采用何种法院文化分类表达形式都是可被接受的。随后文章对于法院文化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地梳理和分析,表明法院文化的积淀可以有效地提升法官整体素养、并牢固地铸炼起法院群体的团队精神。最后,文章从价值观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及特色文化建设五个角度,论述了法院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并希望以此探讨为起点,切实推进法院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广东省法学会和广东省依法治省办公室共同主办的“法治社会与和谐广东研讨会”2007年11月6日在广州珠江宾馆召开。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依法治省办公室主任游宁丰。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省法学会副会长李炳余到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司法》2009,(5):F0004-F0004
2009年3月20下午,山西省纪念依法治省工作十周年暨“法治山西”建设动员大会在太原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依法治省领导组组长张宝顺出席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委依法治省领导组第一副组长王君讲话,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省委依法治省领导组常务副组长薛延忠主持会议。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省委依法治省领导组副组长杜玉林作工作报告。省领导任泽民、金道铭、胡苏平、高建民、杨安和、张建欣、李雁红、左世忠、柯汉民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1.
法治理念下的律师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哈罗德.伯尔曼)没有法律文化支持的法治,形同沙滩楼阁。没有律师文化的律师事业,形同无本之木。从“依法制国”到“依法治国”,中国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程。而“依法治国”必然要以“法治理念”和“法律文化”为根本,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律师更应该适应法治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建造起律师文化的基柱,以共同支撑法治中国之大业。律师应该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弘扬法律文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律师文化是律师事业发展的哲学…  相似文献   

12.
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正强劲推动着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和人类文明进步。近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发出  相似文献   

13.
闫佳 《中国司法》2007,(5):29-32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发展,是力量,是导向,是根脉。政法工作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政法文化。政法文化是对传统法文化的创新的拓展,是新时期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法治社会的目标和内容之一。政法文化建设可以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塑造出一颗颗“法治的心灵”,它对于培育法治理念,促进司法公正,实现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拟从理论的层面,对政法文化建设作初步探讨。一、政法文化的内涵政法文化一…  相似文献   

14.
马忠法  葛淼 《河北法学》2020,38(1):2-19
国际秩序建立在国际法律制度基础之上,新格局之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需要相应的良法善治。以西方宗教文化为精神内核的当代国际法,面对人类当下存在的公共问题,已经难以做出有效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理念正是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有益成分,对现存国际法治基础理论给予了补充和创新,对人类未来国际法治建设给予指导,因为“和”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利”文化,更有助于实现不同文化、文明的和解和共荣。  相似文献   

15.
当下的行政法治与可持续发展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检视行政法治,其缺失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的空白;观念意识的淡薄;制度构建的缺位;执法实践的“忽悠”。基于此,必须在行政法治中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政府为民服务的观念与行动当中。  相似文献   

16.
合作社是在建立在群体自觉的基础上农民权利的实现方式,也是农民实行自治、利益表达的组织性资源。合作社是一种超血缘、传统、亲缘的"地缘"组织,在中国当下半熟人社会的条件下,只有可能从乡村的文化动员中让农民合作起来,从传统的政治动员式参与过渡到主体认同的自愿式参与。强调法治模式中的制度约束与创造,用现代权利理念来保障农民利益的需求,以文化动员唤醒农民的主体认同,建立起农民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系统观,其系统观主要表现为要素联系观、整体布局观、一体建设观、重点突破观。法治政府建设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观为引领,一方面在法治系统下加强法治政府整体建设,构建具有政治性、人民性、本土性、一体性、统一性的政府特质,另一方面加强法治政府子系统内部建设,强化其要素建设、协调其各环节、注重特别领域和涉外方面的行政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创建法治县(市、区),是“五五”普法的突破性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如何采取得力步骤和措施.真正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法治的力量,提高县(市、区)法治化管理和服务社会水平,在人民群众中播撒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应是创建法治县(市、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石寿宁 《中国司法》2008,(11):83-85
纵观我市法治建设工作,与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进程相适应、相协调,循序渐进,与时俱进,逐步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不断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为内容的依法治市阶段。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所确定的普法依法治理目标任务,不断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依法管理。二是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导向的法治南京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20.
面向多元文化关系的法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多元文化关系的变迁和发展,构成现代民族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政治学问题,导致文化认同关系危机。多民族国家也面临由于多元文化关系而面临主流文化与少数文化发展的冲突要求。西方传统自由主义公民权理论受到挑战,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由于缺乏充分接受多元文化的准备而陷入争议和困惑。中国多民族文化传统为其他社会提供多元文化认同的历史经验,并提出当代普遍公民文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