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词解释     
绝对观念:又叫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指作为一切存在的共同本质和根据的某种无限的、“客观的”、无人身的思想、理性或精神.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某种神秘的“绝对观念”,它是世界的起因,它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列宁曾指出:“绝对观念”黑格尔的“神学虚构”.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呢?没有宗教,没有信仰。是这样吗?是。我们首先得给信仰下一个定义,信仰的定义是什么呢?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坚定不移的相信,这个就叫做信仰。就是我相信的那个对象一定是超自然和超世俗的,它既不属于自然界,也不属于人类社会。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3.
人类生存的悖论与发展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生存存在着特有的内在冲突 :自然界没有给人类提供现成的生活资料 ,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但是 ,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同时就意味着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而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又是一切生命 (其中包括人类 )的支持系统。这样就形成了人类生存的一个悖论 :人类不改造自然就不能生存 ;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又必然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即破坏人类生存的支持系统。人类生存的这一悖论可以通过对价值观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说明。首先 ,自然界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资料。在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4.
论点集萃     
□摘人类中心主义:一种错误的发展观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汤建龙撰文认为,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它受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人类中心主义并没有真正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自然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也不是为了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为了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相反,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必须依靠自然界提供生活资料与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人类中心主义者过…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5)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规律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必然危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1.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者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首先应该是对人与自然本身的认识。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这一点边古人都知道,如荀子就宣称“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合而万物生”,现代科学更迸一步从生物送化的角度以无可辨驳的事实进行了严密的科学论证。大自然母亲之于人类真可以说是功德元量。马克思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就首先明确肯定: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更形象地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恩格斯,《自然辨征法…  相似文献   

8.
试论“第一生产力”与实体性要素的关系及其转化王逢春按照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是人们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改造自然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现着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能动关系。生产力是一种复杂的有机体,生产力诸多要素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自然界的污染一向存在。但在石器时代,人类对地球的污染不足以大到成灾的程度,所产的废物充其量也不过是几块骨头、几块石器和几根烧焦的木头而已。那时候人的粪便很快被自然界的有机环境所消尽,回到土壤加入生物循环之中。直到人类开始集中住在城镇  相似文献   

10.
科学王国应有社会科学一席之地赵实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系统。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而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思维科学)则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人类为...  相似文献   

11.
生命是共同体存在和治理的底线理由。每一个人的生命存续和繁荣,既是人类构成共同体的历史动力,也是共同体治理的原初理由。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中一切生命主体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在索取和创造的平衡中维持人类与自然界共在的条件。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个体又与他人的生命构成了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社会关系中互为健康发展的条件,但是在过去一切基于私人占有和私人利益的共同体形态中,生命的价值并不能在共同体治理过程中得到完整的呈现。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类提供了重构生命共同体及其治理道路的方案。始终面向人与自然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已经在当代中国之治的实践中向人类展示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命有机统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世界人口总量的加速膨胀,矿产资源的逐渐耗竭,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人类对自然界无限掠夺的非理性行为,是十分危险的.要重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摒弃畸形的高消费观念,树立适度消费的理性消费观.  相似文献   

13.
郭芙蕊 《理论探讨》2006,23(5):67-69
人、自然界、人类社会构成了生态化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关系合理化是生态化坐标系存在的基础,具体体现为:生存合理化、认识合理化和价值合理化。由于劳动在生态化进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劳动被赋予了生态化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原点位置的确定是生态化坐标系稳定的前提。因此,可以从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劳动四个方面构建生态化坐标系。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绿党的生态学原则鲜明地指出人类统一于自然界的整体性,承认自然界与人类的价值独立性和同一性,主张在尊重各种生命主体的利益和价值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力促进人类与自然界的稳定、健康和进步,并且倡导建设一个各种关系都能得到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绿党生态学原则的某些价值取向、思维路径以及其他积极思想可以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党政论坛》2013,(14):64-64
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人类已经训练出“以不变应万变”的体温调节系统,从而在多变的自然界中存活下来,繁衍生息。为了能更健康、更长寿地生活,古今中外的研究者们对“人类活动的最佳温度”进行过无数次探索和思考,牢记住一套“最佳温度表”,将有助您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类与自然界,经济和社会,人与人之间合理、平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与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五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想上、理论上弄清可持续发展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来看,它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是在探索其发展道路中前进的。自18世纪西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  相似文献   

17.
生态生产力理论与人类的持续性生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中起 《理论探讨》2003,23(3):38-39
一、扩张性生产力的思想错位现有的生产力理论认为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因此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 ,改造的程度越深则生产力水平越高 ,也就越能推动社会发展。在这样一种模式下 ,生产力的职能只能是通过对自然界的无限度开发 ,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范围不断扩大 ,因而可将其称作扩张性生产力。从发展哲学角度看 ,扩张性生产力理论实际上定位于以下两个思想前提 :第一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受此影响 ,人们将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视为一种主仆关系 ,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天然合理 ,无需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8.
人类利用自身发达的智慧创造出超越纯自然进化的奇迹,并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取得了主动地位。人类的继续进化将在依赖自然的基础上以更加复杂的方式展开,而自然环境的发展也已经离不开人的作用。人类不可能依赖现有的自身结构和能力水平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无限控制和作用。随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人类将刻不容缓地再次调整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重新评价这种关系。可以断言,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再认识和再改造中,也必将实施对自身的再认识和再改造。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许多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重大发展。笔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哲学的爱好者。本文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读书笔记,愿以此作为对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也就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  相似文献   

20.
创新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获取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成长为一个能够主动思考问题,敢于探索新领域的创造性人才。换而言之,就是使创新成为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思维方式。这正是养成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