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部署。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历史征程中,研究探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2.
丁元竹 《前线》2022,(11):112-115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部署,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关心的利益问题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更加强调人人都有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和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更加注重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采取效果更明显的举措,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9,(19)
正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一)改善就业环境。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难题之一。就业难的问题严重挫伤了家长进行教育投  相似文献   

4.
查颖冬 《唯实》2023,(2):29-32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独成章,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提出,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满足人民对人权的时代要求进行的最新定义。人民幸福生活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也需要法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前人民幸福生活权对法治保障的需要与法治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亟须坚持和完善党对幸福生活法治建设的领导,从健全法律规范体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提升司法公正水平等各层面入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权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6.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就是让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就是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不断改善民生,才是"不忘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7.
冯德军 《奋斗》2022,(4):47-48
<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8.
青连斌 《前线》2022,(12):25-28
当前,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和重大举措,为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地提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为我们在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重大思想、重大要求,既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党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又贯穿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又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为民情怀。这个重大思想、重大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建设等民生工  相似文献   

10.
《奋斗》2012,(11):7-7
近年来.宝清县委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党组织有效服务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坚持高起点谋划,把各级党组织有效凝聚到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来。科学发展,民生为先。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县委先后出台了20多项政策文件,组织实施了财税增收、信访化解、市容整治和城市建设“大会战”,兴建了一大批改善民生重点项目。围绕加强对民生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以服务保障民生为重点内容的党组织工作例会、定期报告、专项推进等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民生决策、群众评判等17项民生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王霄飞 《新长征》2013,(1):40-4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一次郑重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提到全党的面前,进一步明确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7,(10)
<正>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来,作为总书记考察期间到过的地方,锡林郭勒盟牢记总书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嘱托,并把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对人民的承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不断进行思路和方式创新,思路创新主要体现在民生定位、民生目标、民生举措等诸多方面,方式创新则主要体现在建立新的政绩考核评价导向、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合力等方面。通过对这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内容的梳理和研究,可以发现其对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坚持公平正义、共享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等要求的基本逻辑遵循。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湖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提出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为我们牢记初心和使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情感认同、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上下功夫见成效。  相似文献   

15.
张晓燕 《奋斗》2010,(12):20-20
<正>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又一次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将民生纳入了科学发展的范畴,要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些新提法表明国家对民生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与提高,"富民强国"战略将开始实施,让老百姓富起来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从国家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为财政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黄泰岩 《前线》2013,(3):31-3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就是说,改革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理应成为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表明:不改革,生产力就难以得到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得到切实改善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在根本上是适应民生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  相似文献   

20.
<正>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在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