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很多地方正是通过独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等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现象,从而进一步深化为该地区独特的旅游文化。可以说,文化与旅游先天就具备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文旅融合发展体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新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告诉我们,在重大历史关口,我们党都以坚定的文化自觉推动国家进步、社会发展.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习总书记在好几个重大的场合都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三个自信"。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中国走到今天这个历史时刻的一种自我的内在要求。所以,我今天要谈的一个议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既是地方的,也是国家的,更是世界的。第一个层次,文化首先是地方的。没有所谓的一般文化或文化一般,尧治河村本身就证明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可以说,尧治河村这些年的变化和它所走的道路,恰恰见证了当代  相似文献   

4.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老中青少四代师生回信,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总书记多次这样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以,总书记讲:"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匠心·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有文章称:"这些年由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倡导,整个社会形成了非常好的文化氛围,可以说传统文化复兴赶上了好时代!"传统文化复兴赶上了好时代,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李欢  陈峥 《长白学刊》2021,(2):148-156
优秀传统典章制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理念,深深打上了"大一统"观念的烙印,始终贯穿着"礼乐教化"的精神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典章制度所蕴涵的智慧进行总结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安邦提供历史借鉴,为地方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念参考,为当前涵育人格修养提供文化底蕴。优秀传统典章制度对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既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社会与组织基础,培植了涵养文化自信的深厚制度沃土,也是构建新时代德治方略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加以阐释。在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内含着民族复兴的历史诉求、现实要求、未来指向三重意蕴,同时也面临着内部和外部多种挑战。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需要通过"强体"来奠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通过"铸魂"来构建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通过"守界"来守住中华文化的民族边界;通过"发声"来增强中华文化的话语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9.
和建中 《创造》2016,(7):52-53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以史为鉴”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多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只有不忘历史,学习历史,才能不断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养分,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构成文明古国的"灵魂"与"血脉"。"编钟"作为中国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不仅是一件文物、一件乐器,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与"活化石"。从历史底蕴上看,编钟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典故使文化自信变得更为生动;从器物特点来看,编钟的巧妙设计和精美装饰使文化自信更为具体;从实践运用来看,编钟独特而精妙的表演使文化自信更为立体。编钟为人们理解与体悟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载体,彰显出其作为历史文化之"明镜",华夏文物之"瑰宝"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文艺自信不仅可以激活我国一部分"深埋已久"的文化资源,还可以全方位唤醒当代文化创造力,展现出文化中国的大视野、大气度和大格局。纵观中国古往今来的艺术表现形态,从中国书法、中国画,再到中国音乐、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是全球化时代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心理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在理论层面上有助于体现文化主体的自身价值,在现实层面上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实践形态。从文化哲学角度分析影响我国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有: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中国社会存在的文化自卑心理;对文化精神的历史连续性和价值超越性缺乏理性认识。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需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主动做到文化自觉;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增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文化的创造性和吸引力,发挥中国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来源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认知与自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国哲学、历史传统、语言文字、艺术审美、诗学情怀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坚定文化自信,人民论坛从8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6,(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重要场合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到文化自信,并将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说来,它包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延续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我们要以红色文化的发展为文化自信筑基:不仅要塑造文化地标,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还要打造"互联网+红色文化"的全新发展模式,增强传播优势,增进公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自信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学术性从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相关性来说,它是当代中国现实中最重要的政治性问题。因为它是中国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和制度构建的文化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脱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难以说清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和必要性,难以说清制度的优越性和它对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智慧的继承性,难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中国  相似文献   

17.
正"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认为,文化自信最为重要,起到决定性作用。他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充分表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获得文化自信的三条途径。一是继承和弘扬。习近平  相似文献   

18.
<正>68.叶小文: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中国的未来决不是西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决不是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其重要原因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近年来,苏州市姑苏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文化自信大旗,做实做亮历史文化名城之"核",加快建设文化大区和文化强区,不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激发活力,积极推动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筚路蓝缕,在这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伴随国人历经特殊历史境遇后对民族文化不自信、不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到走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重振的心路历程,中华民族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现实意义,也深感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价值。因此,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