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月27日,美国参议院以党派划线,否决了民主党方面提出的要求终止对克林顿总统弹劾案审理的动议,通过了由众议院委派的公诉人要求传唤白宫前实习生莱温斯基、克林顿的好友乔丹和白宫助手布卢门撒尔作为证人作证的动议。至此,控制参众两院的共和党与获得白宫宝座的民...  相似文献   

2.
克林顿连任总统后,为实现21世纪为“美国世纪”的全球战略目标,继续坚持对俄罗斯实行“削弱、遏制和防范”的政策,力求在保持两国关系总体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削弱俄罗斯的军事、经济实力,推动其朝美国占支配地位的战略轨道演变。今年2月4日,克林顿在向国会发表的他第二任期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是,协助“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的欧洲”,在1999年前扩大北约,加强北约同非北约成员间的和平伙伴关系,在北约和“民主俄罗斯”之间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其实质就是继续介入并主导欧洲安全事务,加快建立以北约为核心的欧洲安全格局。美国对俄这一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俄罗斯是美国所需要的最大的“民主成果”,是一个正在转型中的欧亚大国,离开俄罗斯的合作,美国就无法建立欧洲安全格局和实现其旨在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选总统比尔·克林顿,经过精心挑选,力求平衡,7次提名,于1992年12月24日配齐了共有14名阁员组成的下届美国新内阁。 14名内阁成员平均年龄52岁,年龄最大的71岁(财政部长),最小的39岁(农业部长)。内阁成员中,有4名黑人,3名妇女,两名西班牙后裔。 克林顿在竞选中曾一再承诺,如果他当选,就要使他的内阁“看上去跟美国一样”,即内阁中既有妇女,也有黑人和少数民族,改变过去历届内阁基本上  相似文献   

4.
克林顿经济学与美现政府奉行的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张政府应积极参与经济事务,后者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在加强全球竞争方面,前者强调人力投资,后者则强调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5.
华盛顿专电9月7日上午,美国总统府白宫绿茵茵的南草坪上出现了经过精心设计的一幕:在供克林顿用的麦克风两侧,两部黄色大铲车铲着满满两车准备销毁的各种文件卷宗、档案报表以及大部头的文件汇编,其中包括一部长达一万多页的联邦政府用工规定。前来参加克林顿总统宣布精简联邦政府机构计划新闻发布会的人们,包括美国政府内阁部长们和其他官员,面对此情此景,无不为之咋舌,议论纷纷。“哇!总统把文牍主义拿出来示众啦!”新闻记者则争着将这难得的一景拍摄下来。  相似文献   

6.
梅重 《瞭望》1993,(47)
克林顿上任后,推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施政大略,试图以“振兴经济”为纲,理顺经济结构关系、社会政治关系和国际关系,摆脱当前面临的“沉重的经济和政治压力”,为21世纪继续充当“世界领导”打好基础。执政9个多月,得失皆有,成绩不显突出;现仍在不断充实调整内外政策方针,预计在一些方面会有所起色。  相似文献   

7.
7月上旬,美国总统克林顿借参加东京七国首脑会议之机,出访亚洲。这是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的第一次海外之行,其意义超出了参加发达国家首脑会议。7月5日临行前,克林顿在美国的西大门旧金山发表重要演说,向亚洲“传递重要的信息”。访亚期间,克林顿于7月7日和7月10日又在日本东京的早稻田大学和韩国国会发表两次重要讲话,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新太平洋共同体”战略构想。克林顿的亚洲之行向亚太地区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他的“新太平洋共同体”的内涵是什么,前景如何,本文作一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9,(5)
美国东部时间1月19日晚9时,克林顿总统在美国国会发表了1999年国情咨文。克林顿称这是本世纪美国的最后一篇国情咨文,是下个世纪的美国人不会遗忘的咨文。不过,在世人看来,这篇咨文之所以令人瞩目主要是它发表的背景特别:在克林顿演讲之际,他正遭到国会的弹...  相似文献   

9.
李醒民 《党政论坛》2013,(12):50-50
1965年,17岁的少年比尔·克林顿在白宫玫瑰园里,见到了肯尼迪总统。握手的一瞬间,他冒出一个疯狂的念头:我也要做白宫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凌志军 《党政论坛》2012,(16):57-57
1999年4月6日至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应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扫清障碍。4月的那个星期,代表大公司的“商业圆桌会”搞了一次调查,抽到600个美国人,其中48%的人赞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另有25%的人反对。这让白宫更清楚地意识到美国的利益,于是他们决定把那些公司的驻华代表请来,听听他们说什么。  相似文献   

11.
应谦 《瞭望》1992,(46)
华盛顿专电 美国当选总统比尔·克林顿1946年8月19日生于阿肯色州霍普镇,原名威廉·杰弗逊·布莱恩,上中学后改姓“克林顿”,昵称为“比尔”或“比利”。 童年及家庭 克林顿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父亲布利思为得克萨斯州谢尔曼人,从事汽车销售,在克林顿出生前3  相似文献   

12.
美国总统克林顿8月26日至 29日对非洲三国——尼日 利亚、坦桑尼亚和埃及的国事访问,是他1998年3月访问撒哈拉以南非洲6国以来的第二次非洲之行,也是卸任前对非洲大陆进行的一次告别之旅。 一任总统二度访非,在美国历史上实不多见。白宫发言人说,此次访问是对上次6国之行的一次“补充”,并为进一步发展美非本来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克林顿1998年对非洲6国为期11天的访问实质性成果不大,现在,在国内大选如火如茶决战在即、中东和谈已进人最关键谈判的重要时刻,日理万机的克林顿为何还要再度前往遥远的非洲大陆呢…  相似文献   

13.
国总统克林顿11月14日至23日访问了土耳其、希腊。意大利、保加利亚和马其顿,同时还视察了驻南斯拉夫科索沃省的美国军队这是克林顿在第二任期内开展的一次重要外交活动,是美国为建设外交战略“枢纽工程”而进行的一次努力美国下届总统大选已经拉开序幕,克林顿第二任期已经为时不g,美国政界、尤其是共和党人士,批评克林顿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多少成果,克林顿希望在剩余时间里开展更多外交活动,改变其‘外交无建树’动形象按《华盛顿时报》的说法是,争取在外交领域留下自己的“遗产”_此次欧亚之旅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一克林顿此行日…  相似文献   

14.
在克林顿主持下的巴勒斯 坦和以色列“戴维营和 谈”刚一结束,克林顿就 耐不住性子,表演了他的“公正”三 部曲。 7月25日在和谈结束后不到两小时,克林顿就刻意抬高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相应贬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和谈中所起的作用。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则为克林顿“点睛”说,阿拉法特“一直不愿为和平多走一步”。克林顿的话遭到了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批评:“称赞一方,谴责一方一向是政治手段。但这使得将来难以安排需要双方都信任的斡旋者的谈判。”阿拉伯国家的舆论则直截了当地指出,美国已“不再适合做中东和平的调解人”。这…  相似文献   

15.
华盛顿专电美国新总统克林顿1月20日在就职演说中表示,他决心效法60年前推行“新政”的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进行“大胆的试验”,为重振美国经济,采取前人未采取过的行动。2月17日他向国会提出他上台后的第一个经济计划看来就是他所说的一项“大胆试验”。根据这个  相似文献   

16.
克林顿亚洲之行的战略考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1月15日和16日亚 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 议将在文莱举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文莱会议后,将访问越南。这将是越战后美国在任总统第一次出访越南。此前,有关克林顿将访问朝鲜的消息也流传甚广,10月份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赵明录访美时,曾邀请克林顿访问平壤,随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朝,意在为克林顿访问朝鲜“修桥铺路”。但白宫11月4日宣布,克林顿这次亚洲之行将不包括朝鲜。虽然克林顿此次决定不去朝鲜,但其有意访问朝鲜的风声,和首访越南,都足已使克林顿在卸任之前的亚洲之行,备受舆论关注。…  相似文献   

17.
克林顿经济学与美国经济胡希宁克林顿执政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自1991年始持续了7年多,形成美国战后第三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1997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是1965年以来最低的一年,财政赤字达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外,失业率逐年下降,出口...  相似文献   

18.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7月25日 结束以巴美戴维营三方首脑 会晤后的第三天便接受以色列电视台采访,全面阐述了戴维营首脑会晤失败的原因和美国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新政策。令人惊奇的是,他在讲话中公开警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不要在没有同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的情况下单方面于9月13日宣布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扬言如果阿拉法特届时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美国将对此采取必要的“报复行动”。克林顿威胁并警告说:“我一直希望将美国驻以使馆迁至耶路撒冷,因为美国已经在耶路撒冷选好了馆址。我至今没有下令迁馆,那是因为我不想做任何有损…  相似文献   

19.
克林顿在美国经济持续衰退、社会弊端丛生的形势下,顺应美国民众思变的心理,打出“变革”的旗子,以压倒优势在美国总统竞选中获胜。目前,克林顿正为1993年1月20日正式入主白宫作准备。尽管他上台执政后的首要任务将是处理棘手的经济、社会等国内问题,他也无法忽视对外政策问题。 从克林顿在竞选中的言论可以  相似文献   

20.
克林顿入主白宫近3年来;先后对西欧进行了4次访问.美国官员和舆论普遍认为,其中最有实质内容的是他在11月底12月初对英国、爱尔兰、德国和西班牙的访问.此行对修复同西欧盟国的传统关系、开创大西洋两岸未来关系新局面,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克林顿的这次西欧之行有复杂的背景和深远的战略考虑.自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来,由于共同敌对目标的消失,大西洋两岸的凝聚力减弱,美国与西欧盟国的关系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