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8月22曰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人的诞辰,本刊特举办“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征文活动,向社会各界征集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从本期起,本刊将选载部分优秀文章,以纪念这位伟人对中国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浅析邓小平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中国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杰出的贡献.本文试从战略角度对邓小平的治国思想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治理国家的主要代表。他们的治国方略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正确的方面,又有新的创造,并总结了毛泽东的教训,避免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正是在这一根本问题下,邓小平同志坚持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提出了治国方略的新决策、新思路、新抉择、新谋略,为社会主义航船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道路和途径,成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论。 一、主体论 改革开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和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治化经验,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并应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方法对今天的社会现实加以分析,认为在新时期的治国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它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邓小平的和谐思想对实现我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世界和平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方艳 《世纪桥》2007,(11):63-64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在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要注重"德治"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德治与法治并重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调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将"德治"与"法治"紧密的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人民掌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究竟依照什么来治理国家,实行何种治国方略,这是一个世界各国长期都没有得到解决的历史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但是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回答共产党执政后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列宁虽然开始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但也没有明确提出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方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依法治政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和重要方略。实行“法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客观要求,是必然趋势。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又是道德经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强化“德治”是新的发展时期的必然要求,是人心所向,是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建设。大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宏伟大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驾驭中国这艘巨轮的英明舵手。这位被世人尊称为“中国现代化之父”的总设计师,在近80年的革命生涯中,充满着传奇色彩。这种传奇,既体现在他治国的非凡胆略和超群才能上,也体现在他高超的治国艺术上。他作为20世纪的中国三大伟人之一,不仅以他创立的理论指引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而且以他极富魅力的治国艺术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敬佩。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驾驭中国这艘巨轮的英明舵手。这位被世人尊称为“中国现代化之父”的总设计师,在近80年的革命生涯中,充满着传奇色彩。这种传奇,既体现在他治国的非凡胆略和超群才能上,也体现在他高超的治国艺术上。他作为20世纪的中国三大伟人之一,不仅以他创立的理论指引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而且以他极富魅力的治国艺术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敬佩。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是一个整体。三“国”结合,治国与兴国统一筹谋,统一运作,就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全方位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3.
<正>推动依法治国,是伴随改革开放逐步启动的。"文革"结束后,党中央在深刻反思"文革"废弃宪法、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践踏公民基本权利等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里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今年元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时提出:“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观点,是我们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新指针。这一指针和紧密相联系的江泽民同志阐述的“法治”与“德治”的全部思想理论,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是批判地综括中外古今治国经验、特别是科学地总结新中国半个世纪治国经验的创新成果。亟须研究学习,全面深入把握其精神实质,以提高践行的自觉性。   一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王朝…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从毛泽东领导时期的以政策为主的基本治国方略到邓小平时期提出的民主法制国家,再发展到今天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依法治国”三个阶段,来说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历程。毛泽东时期奠定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但也有一些缺陷和失误。邓小平深刻总结经验,精辟论述了民主法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重要地位。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使民主法制建设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领袖人物。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宏伟业绩。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富国、强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来建设社会主义?怎样使国家昌盛,走向世界前列?毛泽东同志对此曾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毕竟诸多挫折,没能如愿以偿地解决问题。历史选择了邓小平。十几年来,邓小平紧紧把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 ,在中国所发生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就是 ,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路线上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移 ,在经济体制上亦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此同时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从而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重大转变。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江泽民同志站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全局高度 ,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笔者认为 ,“以德治国”的方略 ,从根本上说是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相互融通的 ,“…  相似文献   

18.
从"战略"概念到"大战略"概念的演变无论从军事史,还是国际关系史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大战略的概念从战略、总体战,直至大战略,极大拓展了大战略理论思想研究的对象、空间和方法.现代大战略观念表明大战略并不仅仅包括军事手段,还包括诸如经济、外交、文化、精神、心理等各个方面."大战略"体现的是,国家政府或者国家联盟自觉地本着全局观念,全面开发、动员、使用、分配、指导与评估一国(或国家联盟)的所有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外交和精神等所有资源的艺术和科学,通过这种艺术和科学实现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安全以及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等国家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提倡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的文艺批评方向注重作品的意识形态及政治因素;邓小平提倡的"同志式、友好的讨论"是胸怀开阔、科学有力的批评方式.他的文艺批评思想是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基本精神对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国方略经历了两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从变动不定到法治的突破,第二次是从法治到法治和德治并举的突破。 第一次突破发生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它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现的。 作为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对我国治国方略进行过可贵的探索。他是法治的倡导者,领导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其他一系列法律,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石。同时,他也是德治的倡导者,并在道德建设上有许多重大建树。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德治思想体系。但是,在毛泽东时代后期,我国的治国方略出现反复,回到过去人治的老路。“文化大革命”便是人治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党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