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政论坛》2008,(12):50-51
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相似文献   

2.
于丹 《党政论坛》2009,(2):28-28
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做的事情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诠释态度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一个故事。一个15世纪的宗教改革家,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曾路过一个巨大的石料场,他看到很多人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在搬石料,但他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就问第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做一个透明的人,让群众从前看到后,从左看到右。”这是一位优秀干部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做一个透明的人”,这话说得多么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的人不愿“透明”,因为他们信奉“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哲学,怕会被人利用;有的人不愿“透明”,因为自己身上确有毛病,怕亮出来丢丑;还有一种人,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车子、票子、房子、孩子等问题上捞取了好处,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这种人不敢“透明”,因为他们惧怕党纪国法的威严。鲁迅先生在评价刘半农时说过,“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  相似文献   

4.
解放军某部政治部程建华: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人理论学了,基本原理也懂了,工作起来却把理论放在一边,仍然凭老经验办事,学归学,干归干;有的人理论知识掌握了不少,口号喊得很响,但各种错误还是照犯,甚至是明知故犯;有的人对许多社会现象感到困惑不解,却不能用所学的邓小平理论解释、说明问题。这种知与行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同志并没有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理论知识与思想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个人掌握的理论知识不等于他的思想。例如,一个人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书面考试得了…  相似文献   

5.
退房之防     
桃源  力扬 《瞭望》2008,(37)
需求产生市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有升有跌,本是市场经济常态。但新近有的城市因房价下跌而出现了退房行为,甚至出现了规模可观的退房团,却使这种市场常态变得有点反常了。公平交易、买卖自愿、依合同履约。无论房价涨跌,交易双方都不能违反市场契约。但退房甚至退房团的这一退,却让人看到,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  相似文献   

6.
朱印 《瞭望》1996,(27)
近日读了一篇《愿多一点英雄崇拜》的文章,谈到时下有的人对英雄不是敬仰,而是嘲弄。由此想到一些地方在用人上的怪事,有的企业垮掉了,领导却还花天酒地;有的集体空了,个人腰包却满了;还有的人平时心思不在工作上,却照样荣升。诸如此类,形形色色,竟然成了炫耀之资本,令人费解,让人“羡慕”。  相似文献   

7.
伸手要表扬     
乐意受到别人的表扬,大概属于人之常情。正常的表扬,可以使被表扬者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激励。自然情况也有不同。有的人原不着意于获得表扬,只是觉得应分如此,便那样做了,表扬之来只是一种自然的结果。也有的人在某种行为之始,就存在着追求表扬之心。不用说,前者的境界要超过后者。然而即使是后者,那表扬,仍然只能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而现在,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种情况,即祈求或强索别人的表扬,形象一点说,即伸手要表扬。 伸手要表扬的事,我自己曾碰到过,但以为事属偶然,过后也就淡忘了。最近却在短短的二十天之内,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心中的追求。 追求各有不同,“算盘”的打法也因人而异。有的人,一事当前,先考虑个人利益,打“小算盘”,甚至把地位和权力也作为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卷进不正之风的漩涡里。 然而,在生产“永久”名牌自行车的上海自行车厂,我们却看到了许多打“大算盘”的人。  相似文献   

9.
当前,腐败现象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虽然喊打的声音不小,但喊者的心态未必相同。有的人抄起木棍,狠打下去,大有不打住老鼠绝不甘心之势。有的人则是助一声威,发一声喊,打得住老鼠,抑是打不住老鼠,也就不多管了。有的人则是看到别人打老鼠,不得不喊打老鼠,否则怕别人疑。:他和老鼠有什么亲政。毕竟,打老鼠的声势是造起来了,只是,还有一种伪装巧妙而危害极大的鼠害却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这就是普遍存在的借为集体谋利,实则中饱私囊的违纪违法腐败现象。从表面现象看,个人违纪违法,揩国家或集体的油,忆了自己,损公肥私,…  相似文献   

10.
一位诗人曾经写道:“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却是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却依然活着。”斯大林逝世已近40年了,却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了世界规模的政治家、学术界竞相追逐、热心研究的对象。不管是毁是誉,甚至等而下之的攻讦者,都不能不首肯:斯大林在世界政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实,斯大林不过是一位平凡的人、真正的人。他毕生最伟大的抱负,只不过要作一位无愧于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十年改革的成就,是世人皆知的.但是,改革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对待困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排难奋进,有的人则心灰气馁.最近,我们在与一些同志探讨如何对待改革中遇到一些暂时困难、特别是经济困难时,大家深有体会地说,原因常在于,前者善于分析困难,通过分析,看到某些困难都是在前进和发展中产生的,并能透过不利因素,窥见更多更有利条件;后一种人,却被山重水复的一时一境,遮蔽了广阔的视线,看不到困难与希望并存,一味坐在那里唉声叹气.这两种态度,实质上也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思考.它们在工作中产生的结果,当然也迥然而异.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既是领导者和机关干部必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搞好调查研究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地,正确地搞好调查研究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沟通感情,虚心求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志下基层搞调查研究时,能很快地发现问题,了解到许多情况;而有的同志费力也不小,调查半天则收获不大。为什么同样都是在搞调查,效果却不一样呢?我认为,这里除了一些同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我国的企业界存在只关注企业经营战略、组织结构、利润指标等因素的"硬管理",而忽略了以人为核心的"软管理".有的企业虽然看到了这一点,但只侧重于抓人的能力素质培训提高,因缺乏企业精神的凝聚力,使得许多企业花了"血本"培养的人才,翅膀长硬了,人却远走高飞了.有的企业将发放奖金作为调动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尽管奖金砝码不断加大,但生产积极性却变化甚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热烈呼唤着企业在强化"硬管理"的同时,要花大力气抓"软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剧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当前创建企业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动物有所谓保护色一说,生活在沙漠中的鸟兽,毛色一般偏于土黄;栖息在森林里的鸟兽,身上往往五彩斑斓。由动物联想到人,有的人没有保护色,有什么说什么,有的人却像动物一样善于伪装。姚文元就是一个非常善于给自己涂抹保护色的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实践证明,这种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的人却对此忧心仲仲,担心会偏离社会主义;有的人则认为这是在搞资本主义。究竟我国现行的政策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清除“左”和右的思想影响,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分清界限: 一、分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不容混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安定人心,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我们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抓住人们关心的问题在职工中深入开展了形势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牵住“龙头”,抓住重点在改革的新形势下,我厂职工的思想比较活跃。例如,有的职工听到要压缩消费基金,担心今后的收入少了;有的干部担心改革要“收”了;也有的职工看到物价调整,担心生活水平降低了;还有的职工看到本厂有个工人搞第二职业,几个月就变成了万元户,担心国家的政策偏了;有的干部看到在改革中出现的新的不正之风,担心实现党风根本好转难了。这五个“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厂部分职工对改革形势的看法存在模糊  相似文献   

17.
调查研究本是领导干部值得称道的作风,然而这一优良作风在有的人那里却变了味、坏了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日“走马观花”式。一天跑好几个乡镇,沿路经厂也到车间看看,遇村也到田头站站,随意问问,随便谈谈,讲几句不咸不淡、不痛不痒的话,装模作样,给电视台的记者留下几个镜头,然后就打道回府。  相似文献   

18.
打开吴晗撰写的《朱元璋传》,就会看到附在扉页上的两张画像。虽然画的都是朱元璋,但看起来却似乎是两个人。这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哩!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昆剧《十五贯》获得成功,周恩来总理赞叹:“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今天,当话剧滑入低谷,一出《魂系何方》,连演百场,振奋人心,大有当年《十五贯》的价值。 请看《魂系何方》所引起的“轰动效应”: 剧终,演员频频谢幕,观众却仍沉浸在戏里,迟迟不站起来。忽地:许多观众涌向舞台,有的拿出说明书,有的掏出笔记本,有的摸出戏票,请演员签名。 散场后的候车站,观众仍在兴奋议论:“这个戏不错,多年没看到了。”“戏正,演员演得也有感情。”“话剧嘛”,就是要这样,能够吸引人。”  相似文献   

20.
“严 禁”与“言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严禁”强调的是做 ,而“言禁”强调的却是说。因此 ,“严禁”不能代表“言禁” ,“言禁”同样也不能当作“严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却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如有的单位在逢年过节时 ,为了刹住歪风邪气 ,制定出了这样那样的“严禁”措施。如严禁到领导家窜门 :严禁收授他人财物 ;严禁陪吃陪喝 ;严禁侵占公家利益……诸如此类的严禁 ,几乎在每个单位都能看到、读到或听到 ,可落实起来似乎不尽如人意 ,有的明知是严禁的事 ,偏去“顶风行事” ;有的只是将禁令视为一纸文件 ,口头上说说 ,行动中并不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