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中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赠与关系有效,我认为此种意见可以采纳,理由如下:一、我国《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三个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案例中,赵男是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的人,他经营建筑业,有独立经营权,是这个建筑业的主人,对建筑业中取得的收益事有占有、使用、处分的权利。其妻家女对该建筑业没有参与经营、管理,对该建筑业的收益权不应该享有这个权利,赵男为李女购房是对自己的权利所作的处分,是其真实意思表示,这种意思表示不具有任何逃…  相似文献   

2.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事主体和民事权利义务的媒介和桥梁,也是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主体所享受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责任,都是通过民事法律行为来实现的。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有关民事法律行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事法律行为及其有效条件 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也就是说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达到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合法行为。这说明民事法律行为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以行为人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国家把公民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规定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作为确定公民民事法律地位的根据和参与民事活动的前提。公民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首先,他们的内容是不同的。公民的权利能力是国家给予公民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资格。我国的公民具有享有个人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荣誉权、发明权、发现权等等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资格。公民的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民事法律中,公民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关系中最为广泛的主体;又具有行为能力,可以用自身的行为去发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并以自身的行为对一切民事法律关系后果承担责任。公民的行为能力,不仅直接影响法律行为的有效或无效,而且涉及到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精神病人侵权责任保险冬竹根据我国民事法律规定,精神病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所负之侵权责任由监护人独立承担或适当减轻承担。据此看出,精神病人侵权责任实际是监护人责任。由于侵权行为人──精神病人因精神错乱或精神缺陷对自己的行为不能认知或缺乏...  相似文献   

6.
论民事法律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中的一个重要制度。设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事活动的正常秩序,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重视研究我国民事法律行为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国的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和民法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具有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这个词是很抽象的,但它却是法律抽象中的一个创造。它把民事主体依自己的意志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严密控制  相似文献   

7.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父母与成年子女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将房屋出售给子女,如合同并未实际履行,仅以获取子女之小孩学区资格为目的,应依主客观情事综合认定该合同系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归于无效。子女配偶抗辩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实为赠与,应负相应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8.
《人民司法》今年第七期于刊载了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庭的《这起奖券纠纷应如何处理》(以下简称武文)。笔者认为,武文在提出对本案的处理意见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人民法院在审理有关民事法律行为的案件时,首先应审查,确认该法律行为的有效与无效(包括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之后,才能根据案件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有三。其中之一,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应真实。这包括两个方面:1.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须是自愿的;2.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应与意思一致。从第一方面来看,是无疑问的,但从第二个方面来看,笔者认为有必要详加分析。按照民法理论,除欺诈和胁迫外,绝大多数情况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和意思是一致。从彭某赠与  相似文献   

9.
民事法律行为作为民法理论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体现了民法的基本精神,并对私法自治以及法治秩序的构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默示形式,与明示相对,是行为人为意思表示的方式之一。本文从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着眼,浅略分析民事法律行为中的"默示"形式及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精神,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件的。所以民事法律行为从形式来讲可分为明示法律行为和默示法律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民事明示法律行为一般较易认定,但对民事默示法律行为的认定却常发生  相似文献   

11.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首先取决于行为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了不同年龄和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情况,对司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于既和精神病人有别又和正常普通成年人不完全一样的酗酒人,特别是醉酒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其民事行为效力如何,很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正> 对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法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调解协议可象经济合同那样,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强制执行。笔者不赞成这种主张,拟陈述浅见,就教于同仁。一、人民调解协议不是民事法律行为。首先,民事法律行为是独立的、平等的民事主体,依法根据自己的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由此可见,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最基本的要素,即意志性。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以符合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规范为前提,是当事人双方内在欲望的外部表现,  相似文献   

13.
黄伯青 《人民司法》2012,(18):14-17
自陷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又名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在具有行为能力时,故意或过失地使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状态而实施危害行为,并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只要被告人是起因于自陷行为,无论本人处于何种精神状态,均不得免责。  相似文献   

14.
王雷 《法学评论》2014,(3):62-71
民法学视野中的情谊行为是指行为人以建立、维持或者增进与他人相互关切、爱护的感情为目的,不具有受法律拘束意思的,后果直接无偿利他的行为。纯粹的情谊行为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而是处于法律调整范围之外的纯粹生活事实,法律不应当过度介入这一社会生活层面的关系,否则将使得社会生活规则被破坏殆尽。广义情谊行为中的情谊合同、情谊无因管理、情谊侵权行为是纯粹的情谊行为的转化形态,也都已属于民事法律事实。  相似文献   

15.
《北方法学》2019,(6):5-16
我国民法对于自然人行为能力之欠缺区分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对于无行为能力人是否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法律行为,《民法总则》采取了与《合同法》相同的处理规则,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法律不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依其智力精神状况可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预留任何空间而一律规定为无效,不免脱离生活实际,也不利于促进其心智健全或成长。未来我国民法典应采"二级制"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废除现行民法中的"无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将自然人区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效力由效力待定改为可撤销。在《民法总则》已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之法律行为无效之情形下,于解释论上宜通过类推适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法律行为效力之规定,即例外地承认其所实施的纯获法益或与其年龄、智力状态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陈军 《律师世界》2001,(7):35-36
商品房预售,又称“期房买卖”、“卖楼花”,源于香港。它指预售方将正在建造中的商品房卖给预购方,由预购方预付全部或部分房款的行为。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建设部《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对此作了规定。   一、预售合同效力的认定   合同生效的一般条件有三个: (1)行为人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商品房预售为合同行为,当然适用上述条件。这里重点谈谈预售方的行为能力问题。   1.预售方必须符合《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 44…  相似文献   

17.
《法学》1991,(9)
1.关于公民担当保证人资格问题首先,保证作为法律行为,要求充当保证人的公民能够独立地作意思表示。所以,只有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才能充当保证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担当保证人时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无行为能力人不能担当保证人。其次,保证人资格本身要求公民担当保证人必须具备足以代替被保证人履行债务或赔偿损失的能力。否则,即使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不能成为保证人。实践中缺乏信誉与财力但又充当了保证人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保证合同,不能因其不具备保证人资格而判定保证合同无效,完全民事行  相似文献   

18.
赵树东 《法制与社会》2011,(30):260-260
民事法律行为没有必要定性为合法行为。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构成要素,但不等同于意思表示本身。民事法律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体现了私法自治原则的设权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李洪祥 《行政与法》2000,(2):40-41,54
修改现行《婚姻法》,制定一部适合于国情、较为完备、便于操作、与国际接轨的婚姻家庭法已成为新闻媒体和千家万户关注的热点。在结婚立法上,亦是观点不一,仍有继续探讨思考的必要。 一、关于结婚条件 1.意思表示真实论 持该种观点者占有一定比例;已被写进婚姻家庭法法学专家建议稿,①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同意结婚的意思表示如果不真实,那么就根本不是婚姻。②无疑,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把结婚看作是一种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且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否则行为人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法律后果,所以那就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20.
对《民法通则》中民事能力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权利能力作为民事主体法律地位的确立标志,是民法对民事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价值的确认。民法不应将民事权利能力区分为一般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能力,而应树立民事主体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的观念。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发生私法上效力的前提条件,而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承担其违法行为和适法有责行为所引起责任的必要前提,但二者在判断标准上有抽象与具体之分,体现着不同的价值理念。总体上,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一般有责任能力,而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并非无责任能力。据此分析,本文对完善《民法通则》民事能力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