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18年,国际格局不断发生错综复杂的深刻变化,世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国际格局呈现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但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全球治理赤字愈加凸显。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主要大国矛盾跌宕起伏,地区热点问题走势各异。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严重冲击多边贸易和金融秩序,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国际形势"动中有变",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大时代。这个大时代有五个重要标志:其一,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其二,西方大国整体性低迷;其三,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关键作用;其四,全球性问题首次受到全球广泛、共同关注;其五,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民主化进入新阶段。大时代呼唤大战略。中国的大战略设计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汇聚集体智慧。中国未来大战略需要集中关注十大关系:一是第二和第八十八的关系;二是利益扩展与战略跟进的关系;三是新问题与新能力的关系;四是"关键"与"首要"的关系;五是"官"与"民"的关系;六是原则与政策的关系;七是内政与外交的关系;八是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九是战略机遇与战略挑战的关系;十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联部世界政党研究所、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于2021年5月29日在锦江小礼堂联合举办"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理论创新研讨会",本文是部分与会专家的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加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重要引领。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是这一理论建设的重要方法。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方法论上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深厚的历史观、鲜明的时代性,以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的价值观引领外交思想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于世界大变局背景下,为引导世界大变局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演进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双循环新格局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定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多赢发展。在海洋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海洋安全观涵盖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敏锐把握时代动向,对中国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新世纪的外交实践过程中,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了包括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在内的一些新做法和新思路,被称作中国的"新外交"。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的"新外交"在安全合作、经贸发展、国际秩序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涉及大国博弈、地区合作、经济发展与文明对话等议程。在多边框架下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国家间的务实合作,坚持与世界其他力量的对话而非对抗,以中国的发展带动地区的繁荣,这些既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新外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大国关系决定着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着中国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也是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进程中,中国外交特别注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其核心是大国间的协调、合作以及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竞争。构建良好的大国关系,必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赵义 《南风窗》2008,(18):3-3
北京奥运已然谢幕。今天回过头来看,筹备和举办奥运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而言,不仅仅是‘光荣与梦想"的时刻,也是充分体验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交织的焦虑与压力的过程。因此,想到的,和没有想到的,都发生了。经历过的,和没有经历过的,该来的迟早会来。筹备和举办奥运期间,中国已经具有的维稳机器和机制的高速运转,毋宁说是中国办奥运的"必修课",也是一次检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交30年:从器物到内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强 《南风窗》2008,(20):38-41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外交。中国未来的总体外交思路将由主要为自己发展利益服务的"和平环境"战略,转向同亚洲和世界谋求"共同发展与安全的战略"。换句话说,即使在未获国家统一的情况下,中国也不仅要维持自己地区大国的地位,还要史无前例地向世界展现自己独特的大国魅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思想,兼具"使命意识"、"时代精神"、"创新思维"和"战略意识"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得以形成,并对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动力和行动指引,充分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促进新型外交格局的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在坚持中国特色大国自信和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格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并努力维护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价值观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指引下,中国外交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上海世博会则是我国集中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舞台。中国通过举办世博会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展现了国家的软实力及自信和包容的大国智慧,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的真诚愿望。世博公共外交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得到世界媒体的肯定与赞誉。世博会已经圆满闭幕,但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方兴未艾,有必要对世博公共外交实践进行客观评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外交60年:实践特点和理念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的新中国外交实践在捍卫和扩展国家利益、顺应时代潮流和伸张国际正义、积聚和善用国家软实力、转变外交模式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新中国的外交理念也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与时俱进的世界观、时代观、利益观、和平观、统筹观等。中国外交的丰富实践和先进理念相辅相成,正在为中国继续发展为世界强国奠定基础。在今后40年(即共和国百年庆典时)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外交将在构建和巩固新的国际多极格局和国际体系、推动亚洲共同体建设、引领战略思维、承担大国责任、预见世界变化和提升实践艺术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和富有成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年倡导的和谐理念,是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中国在确立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目标的同时,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中国未能公开、充分地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外交方略进行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曲解和误解,加深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对我战略意图的疑虑,造成了构建战略互信的障碍。因此,深入解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已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严肃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亚国家构建起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中国通过妥善处理边界问题以消除潜在冲突、不断提升战略伙伴关系水平、推动互利双赢的经济与能源合作、向中亚国家提供发展援助、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互利合作以及平衡处理在中亚的大国关系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十年,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走向仍将受到自身国力变化、中亚国家对华态度以及中国与其他大国在中亚地区多重互动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格 《当代世界》2018,(1):12-15
2017年国际形势跌宕起伏,乱象丛生.世界格局"变"与"不变"相互交织,处于重要转型期和深刻变革期,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持续"东升西降",世界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亚太转移.美国将衰未衰,仍然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中国将强待强,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议程设置权、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是我们最大的内生机遇;国际结构的重组与调整,是我们重要的外生机遇.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前途不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丰富的实践中形成新的理念和观念,并逐步整合成为系统的大国外交理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源于中国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和优秀的国际外交思想理论。中国集世界文明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和发展中大国三位于一体,这代表了历史的继承、当代的创新和发展的方向。外交理论同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国家特色通过国际交流而更具世界意义,中国为此需要在增强理论自觉和自信、超越传统思维局限和确定国际交汇合作方向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展望未来,中国需要全面和辩证地处理好机遇和挑战、特色和共性、目标和能力这三对关系,从而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为期16天的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闭幕,中国实现了举办一届出色奥运会的庄严承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联想到年初以来围绕中国举办奥运的一系列困难和压力,不得不说此次成功地举办奥运会实属来之不易。在这段时间,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但最终奥运成功举办,中国的国家形象有了进一步提升,这些都与中国外交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可以说中国外交在无形的赛场上也收获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  相似文献   

16.
民心相通继承和贯通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开放与合作的必然选择。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民心相通以其"人民为主体"的理论特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民心相通具有和平理论的属性,是以缔造国家间持久和平为导向的重要理论创新。推动世界各国摒弃冷战思维、超越零和博弈、实现和平共处与互利共赢的关键在于凝聚民心与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全球治理政策是否可以获得广泛的公众支持,其决定因素就是民心相通。确立民心相通这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原则,有助于打通多领域、多层次外交的内在联系,为多种外交形式的实践提供政策指导,并使之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高飞  肖玙 《当代世界》2015,(11):56-58
<正>当代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也开始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孕育着一次重要的转型。中国转型外交的主要目的旨在顺应时代潮流,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提升外交工作的效率,维护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同时,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国家定位转型:发展中国家+全球大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201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  相似文献   

18.
项文惠 《国际展望》2022,(4):96-113+156-15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在国家对外交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渐成一种新的外交形态。在跨学科视野下,围绕中国旅游外交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中国旅游外交的政策调整和实践推进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形成。目前学界对中国旅游外交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仍不充分。本文从中国旅游发展的示范意义、中国旅游外交蓝图的描绘、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把握和放大、对外交流合作模式的丰富和创新四方面,归纳中国旅游外交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基于中国旅游外交已经积累的丰厚的实践经验,我们需要解读中国旅游外交认知和建构的互利性、协同性和整体性三方面理论内涵。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国际旅游处于停滞向“重启”转变状态的背景下,围绕中国旅游外交实施进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新问题,本文对互惠互利与世界旅游共同体、旅游与外交的结合与协同、多样性的“旅游外交”现象、数字技术与研究方法的创新四方面关键议题进行了必要探讨。  相似文献   

19.
白皮书是现代国际政治的产物,是提升国际政治透明度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白皮书最初被政府视为"反革命的书",后来其政治地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逐渐具备了复杂的国际政治功能。受环境变化影响,中国政府白皮书的国际政治功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作为反击西方舆论和应对外交压力的工具,早期的政府白皮书服务于意识形态斗争和对外宣传的需要。后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白皮书进入了一个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的新的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和公共外交成为中国政府白皮书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功能,这种双重性的功能与欧美国家显著不同。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白皮书的公共外交功能将越来越成熟,并逐渐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交"三不"原则是指"不干涉内政、不结盟、不当超级大国"."三不"是中国几十年来实行的外交基本原则,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体现,也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前提因素.在国际形势动荡多变和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很大变化、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事务上发挥更加积极主动作用的现今,是坚持还是要修改甚至放弃"三不"原则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