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妇运》2013,(4):32-34
研究表明,虐待儿童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不因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种族的不同而有本质性的区别。遭受虐待儿童的身心往往会受到巨大伤害,其负面影响可能持续一生。鉴于虐待儿童对儿童成长和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虐待儿童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一、虐待儿童的现状和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对虐待儿童进行法律上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将虐待儿童(未满18周岁)定义为:在一定的责任、监管或权力关系下,对儿童的健康、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2.
身体及其他形式的儿童虐待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议题。本研究主要关注来自家庭内的儿童虐待现象,在儿童权利的视角下,试图探索儿童自身如何看待和理解在家庭中遭遇父母虐待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儿童普遍倾向于接受父母采用体罚的管教方式,但认为虐待无益于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相反,它不仅会伤害他们的身体,还可能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正面形象甚至破坏亲子关系。本文的结论部分就如何预防儿童虐待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采用分组比较的相对分布法和回归估计法,比较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期望、目标、投入、内容、方式和执行者等方面的差异,回归估计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没有明显的差别,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投入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差异的因素包括家长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家庭子女数量和居住环境。文章最后提出通过立法构筑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消除儿童家庭背景特征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家庭化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特定形态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受家庭内部、社区环境和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妨碍了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和谐地融入流入地社区。为此,需要流入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城市适应性;还应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工作系统,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及时、就近得到社会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劳动力外出谋生形成亲子教育缺位,使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演变成社会问题。为构筑留守儿童"心灵港湾"、根治留守儿童问题,须多方协同治理,推行关爱留守儿童责任清单制度、完善家庭教育培养机制、构建"网格化陪伴、组团式服务"模式,共同把脉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留守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6.
<正>尽管生理上的虐待会带来最明显的标志,但是其他种类的虐待,如精神虐待或疏忽,也同样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而持久的伤痕。了解虐待和疏忽儿童的迹象和症状,有益于我们打破虐待的恶性循环,帮助孩子和抚养者得到所需的帮助。一、虐待儿童的相关误解和危害在对待儿童方面,存在一些误解,有些人认为,只有暴力才算虐待,只有坏人才会虐待他们的孩子,虐待儿童不会发生在"好的"家庭,大部分对儿童施虐的人都是陌生人……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生理虐待只是虐待儿童的一种方式。疏忽和情感虐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犯罪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父母监护缺失、家庭教育缺位以及社会不良因素诱引是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要原因。预防留守儿童犯罪,应当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防治,调动全社会资源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  相似文献   

8.
调查表明,浙江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网络体系已初步建立;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家长,大多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教子的意识与能力,但目前的家庭教育尚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部分家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缺乏科学观念的正确引导,"重教不会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体参与的合力不强等.浙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尤其突显.  相似文献   

9.
倪婷 《人权》2006,(2):37-40
人们往往相信家庭是远离暴力的安全港湾,无论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动荡不安、充满暴力,还是依然能够在家庭里找到温情与呵护。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家庭暴力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是不同年龄、人种、社会阶层都会涉及的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公共健康的问题。在世界各国,家庭中虐待妇女和儿童的现象都十分常见。  相似文献   

10.
治理儿童虐待常伴随父母亲权与国家公权力的博弈。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传统家庭的自治功能面临严峻挑战,家庭内部的儿童虐待案件频发,使得我国"家规""管教"置于公众舆论的讨伐之中。国家公权力缺位是治理我国家庭内部儿童虐待的短板,应细化事前监护与事后监护,架构多元化的儿童虐待防护网,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5年来,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团结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两大功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儿童纲要》)和《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实践证明,学会和各级家教学会是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促进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借此机会我想就家庭教育工作谈几点意见。一、必须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儿童生存、保…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儿童虐待问题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基础和表现形式。本文从本土文化的现实出发,重新界定了国内儿童虐待问题,在借鉴香港有关儿童虐待防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系统的视角,构建防治结合、多方合力的受虐儿童保护系统。  相似文献   

13.
刘天娥 《中国发展》2011,11(3):37-4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该文从流动儿童父母社会地位、家庭经济、文化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的现状,并以此提出对策从而促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陪读现象的出现与流行是多种社会因素的产物,对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固化产生一定作用。陪读现象映射出教育资源不均衡状态下复杂的社会心态,表现为对功利化评价标准的社会认同、对未来预期的弥漫性焦虑、对基层教育资源质量的隐性担忧、对传统家庭教育伦理坚守下的代际矛盾。  相似文献   

15.
备课卡片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有关专家统计,一九八三年,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儿童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白天,他们为糊口而奔忙,晚上就栖身在马路旁、屋檐下,或者与狗作伴。在这个庞大不幸的儿童队伍中,亚洲约占两千万,非洲和中东一千万,拉丁美洲四千万。在发达国家,许多儿童倍受虐待。例如在美国,每年发生五万至七万五千起虐待儿童事件,一万名儿童挨打,五万至七万五千名婴儿是私生子,十万名儿童得不到良好照顾,还有十万名儿童被遗弃。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精神虐待现象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少年弱势群体权益的维护与保障在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他们所受到的精神虐待往往被人们视而不见。本文从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开始,罗列了这种现象在社会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分析了精神虐待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危害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弱势群体权益的维护与保障在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他们所受到的精神虐待往往被人们视而不见。本文从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开始,罗列了这种现象在社会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分析了精神虐待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危害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创意单位:广东省妇联儿童部、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活动范围:参加“小马驹助教计划”行动的一百多户家庭针对当前儿童心理问题增多的趋势和家庭教育出现的新问题,2003年1月至2004年3月,省妇联儿童工作部与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开展“小马驹助教计划”行动,向社会公开招募家庭教育助教志愿者113人,以“一对一”的形式,为广州地区103户家庭教育困难求助户提供一年的无偿指导服务。助教内容主要是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包括心理健康指导、顽童后进生转化指导、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指导、少年青春期心理指导等。重点帮助特困、低收人家庭、…  相似文献   

19.
我受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自2007年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在全国妇联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以服务家长儿童、服务家教工作者、服务社会为原则,按照章程所赋予的基本职能和工作任务,深入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探索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法手段,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为提升家庭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优化儿童健康成长家庭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时期的儿童福利问题及未来政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时期,社会的变革与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给儿童福利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如,家庭暴力、儿童虐待、弃婴、双职工家庭子女照顾、单亲家庭子女照顾、失业下岗子女福利、贫困失学等等,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制定积极的儿童福利政策,亟需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