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从国际社会一些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企业社会责任守则的内容看,主要源于国际劳工标准(即国际劳工公约)。将其与我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比较,在原则上并不冲突,而且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比其更严格、更规范。从法律效力上看,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包括 SA8000),不是国际法或国际劳工标准,没有法律的强制性,许多国家的政府也未曾要求强制执行。它作为一种民间的、非政府行为,可视为一种社会道义要求;它作为行业或企业之间按市场规则进行的约定,也是企业自愿参与或自愿认证的行为。其行为守  相似文献   

2.
梁晓春 《政法学刊》2009,26(6):18-2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使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与此相应,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也相继问世,并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行业广泛推行。虽然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实施只是企业出于自愿原则的一种选择,其责任承担形式也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但其在规范公司责任,保护劳工权益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借助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在国际社会的推广,我们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约束和监督机制,落实我国相关法律,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3.
论CSR-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在2006年1月13至14日的一个由北京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主办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中,我们提出了有关跨国企业为何一下子变为“劳工权利的维护者及推动者”的诡论。它们一向被视为导致劳工权利被侵犯的始作踊者,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利用资金外流威胁各地政府降低劳工标准,以及造成工资与劳工福利“向下竞争”的现象。但在近几年来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他们却反过来变成“好人好事的样板”,变成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廖恋 《法制与社会》2011,(10):76-78
国际社会中企业社会责任一般是指,企业在追寻金钱利益、服务于股东的同时,还要承担对自己的员工、对环境、对社区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企业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是劳工生存权的基本要求,并且体现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中国目前的法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社会公益责任和法定责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立法过于分散,立法原则性过强,公益诉讼制度缺失。本文建议:整合现有的法律,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机制,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5.
企业社会责任是为了寻求更好的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责任义务模式,涉及了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劳动保障等方方面面,甚至在企业经营行为中财务运营中也占据了很大比重.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的逐步明朗化,许多企业推行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问题就此诞生.企业推行社会责任不仅仅是社会道德公益的问题,也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明确相关权利义务,才能从制度上筑起法律屏障,维护企业社会责任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本文针对企业社会责任法律问题的情况,梳理了企业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并针对这些要素提出了强化政府监督,建立规范体系,推行激励机制,实施救济措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和谐社会的逐步构建,如何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共效益的协调统一,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从法律规制的角度展开探讨,阐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完善法律规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以来凸现于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亦是构建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近年来的论证展现了企业社会责任所引出的很多话题,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产生的原因、社会功用和我国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移植的阐述成为关注点。对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适用的必要性的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方向做出展望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2005年,我国新修正的《公司法》第5条第1款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公司法》立法总则中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做出规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填补了我国相关法律方面的空白。但我国公司社会责任在立法上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的入法表明,它已经不再仅仅是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要求,而且成为法律上的规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公司自治,使得公司管理层可以根据公司的长远发展需要决定公司经营和社会发展策略,而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股东利益.公司法和相关法律、法规须建立适合于公司自主决定的制度框架,使公司管理层能够依法并相机决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境内外学者和相关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界定和研究,可谓仁智互见,成就斐然。但是,基本上未揭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形成全球性趋势的成因,更未说明政府与企业在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自己经济利益时,与政府合作,对于企业行为的利益相关者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以增进社会公益,保障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政府、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利害冲突与协调的路径选择。包括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广大社会公众是政府权力的来源与基础,政府具有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的两大功能。即便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视野下,政府仍具有对包括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社会公众负责的社会责任。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具有正当性,因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与利益相关者不可分离。如果企业滥用优势地位,拒绝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则在自毁形象和商誉,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未来和长远利益。在公司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企业与政府应通力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与作用,不断开辟新的路径,对于劳工利益、消费者利益、环境利益和慈善事业等社会公益承担社会责任。经过企业、政府及其相关社会组织的互动与配合,在全球范围内努力增进社会公益,塑造"企业公民",构建和谐、文明、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村"。  相似文献   

11.
Resorting to the immensely state-centric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 to regulate corporate human rights abuses is often viewed as inadequate. Among many proposals aiming at filling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gaps, impos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directly on corporations is a bold one, which, due to profound doctrinal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is yet to be materialized. Howeve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given their prima facie “state–business nexus” that blurs the traditional public–private divide, might provide a renewed opportunity to push forward the “direct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campaig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SOEs represent a golden chance for direct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This study provides a legal analysis supported by case law, and by comparativ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hen appropriate. After providing a definitional account of SOEs, it examines the legal status of SOE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hen, in the reverse direction, it proceeds to explore if the state–business nexus of SOEs as non-state actors could render the argument toward direct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ccountability more convincing. Major findings reveal that SOEs, to a limited extent, represent a renewed opportunity to rethink direct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相似文献   

12.
胡田野 《政法学刊》2008,25(2):45-51
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对社会、环境和雇员、消费者、临近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欧盟国家对公司社会责任争议不大,其公共政策的方方面面都在积极落实公司社会责任。我国新公司法第五条规定了公司的社会责任,该规定对立法和司法都是有指导意义的。我国应完善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制性规范、任意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更要完善公司社会责任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analyzes trends in litigation brought against corporate actors regarding human rights information. Such information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statements on packaging claiming that products are “ethically sourced” and investor-facing disclosures representing that an issuer's operations a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t proceeds by outlining the sources of human rights-related disclosures as they arise under both legal and voluntary regimes. The article then addresses the case law. Recent years have seen an increase in lawsuits involving human rights information, or lack thereof, imparted by companies. Consumer protection or consumer fraud cases are being filed, alleging that companies have either provided false and misleading information or omitted information about corporate human rights impacts and mitigation efforts. Investors are filing similar claims.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trend and considers the role of this litigation both in holding companies to their word and in providing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for the underlying human rights abuses that false or misleading human rights information may mask. It ultimately argues that, although success at trial in such cases remains elusive, litigation is a useful and potentially growing tool for holding companies to their word regarding human rights claims. It contextualizes this litigation, arguing that other means by which companies can be held to their wor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cluding public enforcement and—potentially—new disclosure and due diligence laws.  相似文献   

14.
公司法作为合规制度的最重要载体,对整个合规制度的构建具有基础和核心作用。为此,既需要对国外涉及合规要求的制度进行必要的甄别和借鉴,又需要对我国现有的涉及合规要求的规则和制度进行提炼、归集和升华。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制定出一部既能满足公司的营利性和道德性双重需要,又能对世界公司法发展起一定引领作用的模范公司法典。具体的实现路径是:首先以塑造公司的良好道德品格为基点,从基本原则层面将合规要求作为公司组织和相关成员的基本义务;然后从具体制度设计层面将其规定为公司组织、公司负责人和公司工作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最后通过缜密的法律责任制度,强化公司的合规意识和道德担当意识。促成公司在成为先进生产力践行者的同时,还要成为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者和公序良俗的模范遵守者。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全球经济枢纽,跨国企业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毋庸置疑的推动效用.伴随着发展中国家权利意识的觉醒与社会观念的普遍形成,跨国企业的负外部性逐渐凸显.近年来,在华跨国企业失德事件屡禁不止,这些事件折射出跨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以及相应法律规制的效果欠佳.跨国企业在社会影响力、行业控制力以及行业潜力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从跨国企业的特殊性出发,寻找一条特殊的规制路径极为必要.现代政府规制理论提倡建立一种集体性规制与自我性规制相结合的规制方式.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就是建立强有力的市场监管与社会责任规制相结合的双轨规制方式。  相似文献   

1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结合我国反腐败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廉政体系建设之路。但我国廉政体系还存在着体制不顺、法规不完备、问责机制不健全、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等问题。为此,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的廉政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和权利问责机制,建立立体问责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面临挑战和"一带一路"倡议方兴未艾的复杂国际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发展机遇与人权相关风险的双重挑战。国际工商业与人权议程尤其是联合国《工商企业与人权:实施联合国"保护、尊重和补救"框架指导原则》蕴含着丰富的企业人权责任。我国可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采取应对措施。在政府层面,可以制定并执行相关法律与政策;制定工作指引,建立监管体系;制定工商业与人权行动计划。在企业层面,应当把尊重人权原则纳入公司治理;主动发布人权履责报告,加强对话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问责经历了一个从权力问责到制度问责、再由制度问责趋向法治问责即问责法治化的过程。问责法治化不等于问责制度化,问责制度化是问责法治化的一种表象。我国行政问责法治化对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加强公民权利保障和完善反腐倡廉机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行政问责法治化的基本理念应包括公众参与、规范统一、程序公正、权责一致、救济有力五个方面,其中公众参与理念是核心。  相似文献   

19.
董青梅 《行政与法》2014,(9):107-112
社交网络的两个主要作用是建立和扩展人际关系.然而,大部分的社交网络用户并不知道有关他们个人隐私的信息未经其允许会被泄漏,并通过多种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以致有可能因个人隐私的泄漏而使隐私权受损.同时,现代计算机加密技术的高度复杂性也使得一般的网络用户根本无法使用加密技术对其个人隐私进行自我保护.隐私信息的商品化更加刺激了相关信息的传播.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和规范社交网络经验,从制定网络隐私法、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等方面引导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