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顺文化事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化产业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正确地给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化产业下定义的前提,是调动人们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发展,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正公共文化服务是由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旅  相似文献   

3.
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通过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融合世界民族的优秀文化、开拓多元化的文化创新发展之路、保持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等方式,实现中华文化凝聚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满族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满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东北经济建设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为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燃料、引擎和减震作用。因此,我们应处理好满族文化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通过挖掘满族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5.
培育文化自信,不仅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指导作用,还要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完善、充实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应增进交流互鉴,提高对外交流的广度、深度、宽度,用谦虚、包容、自信的态度,力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6.
读书     
《当代广西》2014,(3):62-62
正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本书收录了李长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共计90篇,相关照片69幅。全书共分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工作中,建设中华文化传播示范区是重要的路径之一。通过明确身份定位、践行多元治理理念、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建设中华文化传播示范区,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提供重要的实践平台,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台湾学术界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将台湾文化放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通过历史的比较分析说明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并且提出一些问题与台湾学者商榷。  相似文献   

9.
唐利芹 《人民论坛》2011,(11):210-211
满族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满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东北经济建设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为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燃料"、"引擎"和"减震"作用。因此,我们应处理好满族文化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通过挖掘满族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0.
张青兰  刘秦民 《新东方》2002,11(5):46-50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同时并存。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民族文化应该如何定位及发展,是各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华文化是诸多文化中的一种,中华文化要生存与发展,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只有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中华文化才能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和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重放光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球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此,应从推进文化创新与促进文化对外传播交流两方面入手,推动中华文化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为世界的发展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2.
林秀琴 《前沿》2013,(19):172-175
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中华文化传播活动,他们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参与者、实施者,也是传达中华文化的“民间使者”和中国人的形象“代言人”,他们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传播”能力,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帮助志愿者建立新的观念,进一步学习柔性传播策略,吸收一些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知识;同时,应充分利用志愿者的宝贵经验,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国家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参谋,其中的优秀者成为语言与文化传播工作的专才.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能把华侨文化等同于侨乡文化,应把二者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塑造合格社会公民的人文环境和基础。2008年以来,民进中央和一些省级组织连续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进行了系列调研。在调研中我们看到,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和关键,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石,是发挥海外华人华侨重要桥梁作用的保障。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需坚定文化自信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中华文化与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并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木子 《前沿》2008,(10):72-74
如何认识中华文化?如何认识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这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由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潘照东所著《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以下简称《比较研究》)对此做出了新的探索与解释。《比较研究》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草原文化研究”的子课题,是国内第一部通过对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草原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比较分析进而探寻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专著。全书由绪论和十七章组成,共71.7万字。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吸收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中华文化发展及其三大系列(特别是草原文化)的特点、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认识。《比较研究》一书,逻辑层次清晰,观点新颖明确,文字流畅简练,并体现出鲜明的学术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李冬梅 《人民论坛》2014,(11):177-179
通过分析发现,中华文化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包容性增长的特征,无论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当代,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世界文化的丰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展我国网络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在信息时代的地位,增加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确立网民为本的思路,要用符合信息网络规律的方式来促进网络文化发展,要为网络文化发展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发展过程中汰除不良文化内容,减少网络信息负面效应,我们管理机构要因应新信息时代需要,体察网络脉动,把握网络发展方向,使网络真正服务于时代与社会。  相似文献   

19.
观点摘编     
正林智荣广西社会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主任、《学术论坛》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更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社科学术期刊应着力发挥理论研究优势,从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全社会通过社科类期刊润物无声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相似文献   

20.
建设文化强国应发挥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优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续不断,因其有强大的包容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应发挥这一优势,我国的文化建设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要结合我国国情;既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