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畫壇新葩     
鍥金晝山東省青島工藝美術研究所工藝美術師劉鴻雁獨創的鍥金晝,是用刀在滲染成赤橙黃綠青藍紫諸色的鋁板上鍥刻,借顯露出的鋁原色綫迹形成晝面的工藝品。它巧妙地利用光的折射和人的視覺,使凹刻的晝面產生强烈的立體效果,工筆柔美,層次分明,綫條流暢?踩宋?意態凝重,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和平区有个酒家,门面不大却别有特色。单看店名就与众不同:盛有声。“盛”字借了沈阳旧称“盛京”一字,“盛有声”又与“胜有声”谐音,正好切合了“无声胜有声”的意味。这是一家残疾人自愿组合的聋人酒家,服务员自然以聋人为主,且大多是沈阳本地人。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  相似文献   

3.
早就听说浏阳有一个誉满城乡的小小书法家,他4岁临帖习字,5岁参加浏阳市国庆4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竞赛获二等奖;7岁参加全国第五届少年儿童书画大赛获“银杯奖”;8岁参加全国少儿书画段位评选获7段段位证书,离书画最高段位仅有两级之差。小小年纪,何以超群出众,艺惊书坛?日前,笔者怀着探秘的心情,慕名前去采访。走路连跑带跳,个头敦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绘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增添和引进了许多画种.木板烙画就是近几年刚刚发掘的一个新画种,一门新的视觉艺术.这门艺术,是由木家具烫画发展、升华而形成的.但木家具烫画又不是烙画的始祖,追溯源流,最早莫过于"烤花".而"烤花"始于何时、何人,尚不得而知.在《辞海》"烙花"  相似文献   

5.
史平 《江苏政协》2011,(8):50-51
<正>2011年6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诗国》社和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南通市文联和江苏综艺集团联合承办的南通诗会在南通市召开。这次诗会集中研讨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时代命题。这次诗会是十三年前震动全国的张家港诗会的继承和发展,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萍出生于梨园世家。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她从小就爱看戏,回家后,边哼边表演。父母看她是个唱戏的料,11岁那年,送她考入了张家口地区戏曲学校。李萍长相端庄,天资聪明。在学校学艺,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不间断,“四功五法”打下了扎实的功底。198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张家口青年晋剧团工作,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李萍虚心好学,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更加喜爱自己的艺术。她在艺术上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终于在晋剧行中成为使校者。近十几年来,李萍曾在《秦香莲》、《窦娥冤》、《三上轿》、《下河东》、《龙…  相似文献   

7.
<正> 海内外学人翘首以盼的第一部辛亥革命专史辞书——《辛亥革命辞典》,终于由武汉出版社推出。这部大型辞书,凝聚了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辛亥首义武昌纪念馆、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数十位专家、学者的心血,是湖北地区史学界献给辛亥革命80周年的一份厚礼。反映历史规律高扬时代强音《辞典》向读者昭示: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不论是经济上的“实业救国”,文化上的“教育救国”,政体上的“五权分立”,也不论是“广州黄花冈起义”、“安庆马炮营起义”,甚至“辛亥武昌起义”,都未能  相似文献   

8.
1998年元旦早晨,雨后寒气袭人,可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门诊大厅里却春意盎然。省民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在这里举办"献爱心"医学专家义诊活动。此次活动荟集了38位我省著名医学专家,其中绝大多数是民盟盟员,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内科、中医痔科,以及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等,在他们中间,既有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老专家,如著名肝脏病及传染病专家陈钟英教授,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博士生导师丁尔乾教授,著名眼科专家蔡丰英教授,著名内科专家姜钰峰教授,著名传染病专家唐保元教授,著名儿科专家吴中匡教授,著书中医  相似文献   

9.
一部研究宋庆龄的专著、66万字的《宋庆龄年谱长编》,在纪念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诞辰110周年之际问世了。在海内外引起良好反响。 这部专著的主编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多年从事孙中山、宋庆龄研究的专家尚明轩先生。为更多了解这部新著,记者专程拜访了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两新”组织党建面临着诸多瓶颈亟待破除。由于受旧的思想观念和老的条条框框束缚,“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的发挥还存在着诸多差距。许多“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仍习惯于走“熟路”,不敢破“惯例”。  相似文献   

11.
有不少人以為評劇是北京的地方戲,據說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歷史上有不少老一輩評劇藝人在北京唱紅、成名,長期以京師為其‘根據地’,而另一方面,真正的北京地方戲‘曲劇’則歷史比較短,保留劇目也不多。北京曲劇与新中國同齡有位老藝人告訴筆者,北京曲劇差不多是新中國的‘同齡劇種’。一九五二年初,北京曲劇藝人第一次演出了大型劇目,即老舍先生的《柳樹井》,當時距離共和國建立不過兩年半?蛻蛘搼?曲劇《柳樹井》的演出還是比較成功的,社會效果良好?晒Φ幕驹?除去著名曲藝演員魏喜奎女士的聲譽和她那甜美圓潤的歌喉外,曲劇這個初生劇種的特點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