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已经 20 年.从不同视角,对苏联解体原因有几种标志性看法:社会主义制度先天不足、斯大林模式原罪、戈氏叛变、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等等.应该说,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是一系列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俄罗斯性格二律背反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发展表明,古希腊、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众多帝国的解体均是非主体民族反抗主体民族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造成的.而苏联帝国的解体恰好相反,是以俄罗斯民族为主体的联邦共和国带头谋求独立造成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特征,与民族性格有着密切关系.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决定民族命运,分析俄罗斯性格二律背反的特征,可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索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3.
府会关系、政党政治对政治稳定的影响,是民主政治的判别标准之一。苏联瓦解,俄罗斯联邦取而代之,并随之采取激进的政策进行民主化与市场化改革,以期向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制度全面转型。转型期间,府会关系产生严重的冲突与对立,冲击到政府的威信与国家的存续,以叶利钦时期为最。继之,普京执政,扭转了情势与府会关系,将国家社会带向新高峰。如此的转变,关键因素在于普京调整了国内政策,特别是颁布了政党法来整合政治势力,使国内出现了政党政治的雏型,对政治稳定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可见,府会关系对政治稳定有绝对的影响,其中以对国家政策方向和政党政治的影响为最,这从叶利钦与普京两个时期的府会关系及其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可具体看出。简言之,俄罗斯的府会关系明显影响政治稳定,议会中的政党政治又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后,俄罗斯政治未来的发展前景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遭遇了严重的政治衰退,陷入了危险的民主化陷阱。普京就任总统之后,以务实的精神确立了团结、稳定和"主权民主"等具有特色的发展理念,探索俄罗斯式的国家发展道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确立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但从外部而言,普京将面对西方国家在民主模式、发展道路等问题上施加的巨大压力。在俄罗斯国内,自由派的挑战和官僚体系都会对俄罗斯未来的发展形成制约。发展目标与实施手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未来俄罗斯很可能在维护稳定与竞争性改革的选择过程中不断摇摆,发展道路曲折而漫长。  相似文献   

5.
普京新政与俄罗斯未来--对普京执政四年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普京执掌国家大权正值俄罗斯处于一个危急的历史关头.他以振兴俄罗斯为目标,横向摆脱财团寡头影响,纵向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全面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四年中普京推出了一系列治理和整顿措施,力图维护国家统一,恢复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6.
今年年初,俄罗斯《独立报》公布了一篇民意调查的资料。资料表明,民众对叶利钦执政时期普遍评价不高,对社会危机的诸多问题反应比较强烈。在另一份调查资料中,从20世纪各个历史时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时期的肯定方面最少,否定方面则最多。这些民意调查资料,虽不能认为十分精确和全面,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民众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期望。在新世纪到来,普京上台伊始之际,俄罗斯民众的期望能否实现呢?  相似文献   

7.
李兴 《俄罗斯研究》2012,(6):151-174
普京在竞选总统期间提出了欧亚联盟的思想,引起俄国内外学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设计中的欧亚联盟,将更有效益地使用成员国总体自然、经济和人力资源,是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一体化,是拥有超国家机构的主权国家的联盟。它将被打造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强大的、独立的一极力量,从而摆脱欧亚中心地区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边缘地位,实现俄"欧亚强国"的梦想。欧亚联盟的思想可以说既是普京的总统竞选大纲,也是普京当选总统后的国家大战略。欧亚联盟的提出具有自身的背景、机遇、历史和现实基础。普京已经规划了该联盟实施的路线图,并为实现该联盟做出了实际的努力。欧亚联盟的最终建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其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主要成员毕竟是中国的近邻,中国理所当然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现有的政治体制是"普京方案",专注于"内部改革",兼顾社会各种利益、问题和挑战,扮演着稳定局面的"保障者"和"危机管理人"的角色,但正在被社会大众所厌倦。因此,普京必须回归"战略管理者"的地位。然而,留给俄罗斯执政精英们用于决定转变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因此,当前亟须找到一种政治方略,确保"俄罗斯体系"不再经历新一轮的灾难和破坏性威胁。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和国家的"动态平衡"模式,这是俄罗斯历届领导人尚未完成的使命。只有实现国家现代化,重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模式,使俄罗斯人获得政治民主地位,才是对于当代挑战的回答,其他任何方案都意味着历史悠久的俄罗斯将最终走向衰败和解体。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俄国领导人的政治任期与俄的国际地位有一定的相关性。俄政权交接制度化程度较低,往往影响到国内和国际稳定。考虑到普京任内卓越的贡献和影响力,其政权交接问题对俄外交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2008年普京离任,其外交方针将保持延续性,即普京的接班人将继续一方面把欧亚中部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着力点,另一方面努力保持与G7为代表的发达世界之间的和谐。受种种结构性因素制约,如果将来的权力交接出现失控,不排除普京时代的外交进程中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作者认为主要有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经济停滞、教条主义严重、政治经济体制僵化扭曲等。这些对于当今中国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而“三个代表”则正是在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政党政治是人类有史以来民主政治的高级形式,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典型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政党政治首先形成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先发展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国家,如英、法、美等国,新兴资产阶级是在夺取政权后的议会斗争中才组成政党,经由多党竞争,选民投票,实现政党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如德、意、俄等国以及广大被压迫民族国家,则是先组成各类政党,由政党领导或推进革命斗争,到斗争胜利后才形成完全的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依据长期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原因再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和多方面的。本文对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论述。一,制度性因素:它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二,领导人因素:他们发起的改革瓦解了现存的制度并开启了苏联解体的闸门。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四,阿富汗战争因素:解体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A noted British economist and specialist in the affairs of the former USSR discusses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disintegration that followed the coup d'etat in August 1991. The assessment begins with a look at inter-republican economic flows in an attempt to indicate the benefits, if any, derived by the individual republics from membership in a unified state. It follows with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invisible” components of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deals with the gains and losses traced to the so-called common economic space, and sketches implications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P20, F3, O1.  相似文献   

14.
15.
苏联末期,在卢布贬值的未来预期下,各加盟共和国展开激烈的银行信贷竞争,同时实行了限制卢布涌入、物资流出的经济封锁。进而,面对俄联邦汹涌而至的卢布潮水,发行主权货币成为小国寡民型共和国防止卢布占领、摆脱自身经济困境的良策。而某个加盟共和国的主权货币行动必然在整个苏联内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统一的卢布流通域遭遇被15个彼此独立的货币流通域瓜分并取代的命运,作为主权国家的苏联也就在货币层面被摧毁。考察苏联末期的货币战是探寻苏联解体过程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揭开苏联解体之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遏制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苏联自1933年起便通过“东方公约”、莫斯科谈判试图同英法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但未获成功。此后,为避免提前卷入战争,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又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二战期间,苏联通过与英美结盟,保障了自身战后在波兰、德国和远东的利益。苏联的外交政策目标明确,在二战的动乱年代,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surveys some of the outstanding issues and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dimension of Soviet involvement in the non-communist Third World over the last 30 years. It attempts to identify and integrate salient features of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Soviet economic policy toward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fter a survey of the evolution of Soviet arms transfers and economic aid and trade rela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oviet policy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chang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124, 420.  相似文献   

18.
19.
Being founded in the wak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both Turkey and the Soviet Union followed revolutionary modernizing pathways. At the outset, one could trace many similar patterns in their radical modernization paradigms; however, their development models as well as political and social orders were radically distinct, which became more obviou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xternal interpretations of Kemalism by observing the Soviet perspectives on the inception and evolution of Kemalism.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diplomatic,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mplexities of the Turkish-Soviet relations, scholars have rarely problematized the Soviet Union perceptions of Turkish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In reality, since the early 1920s, different state institutions, intellectual schools of thought and research in the Soviet Union closely observed the domestic transformations in Turkey by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on the perspective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Kemalist transformation. The article also looks at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incorporation of Soviet perspectives can enrich the historiography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Kemal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