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普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近期,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瓦提县文明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弘扬优良传统、传承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学习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组成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凝结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但是近年来,随着"洋节"的甚嚣尘上,我国传统节日开始式微。重续传统节日的文脉精华,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宁轩 《群众》2023,(4):14-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南京是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重点城市之一,较早启动“我们的节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行动,制定出台相关方案,成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为振兴传统节日、彰显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段伟 《传承》2011,(25):58-59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开封市紧紧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独具特色的节会品牌,大力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为开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文化动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5.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要对全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记忆进行不断挖掘与重构,激发其本身的活力,让传统节日赋予现实生活以新的能量,夯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导刊》2011,(3):12-13
为什么叫找回“我们的节日”?它不是圣诞节,不是情人节,不是其他西方节日,是“我们的”。“我们的”是什么意义呢?就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传统的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跟我们血肉相连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7.
依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三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节日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历代的文人雅士也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了解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相似文献   

8.
厦民 《中国民政》2010,(3):35-36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繁荣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为宗旨的城乡社区文化,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笔者认为,这一要求切合实际,抓住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08,(7):64-64
4月17日,中央文明办下发《关于在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的通知》,这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更好地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开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结合迎接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爱国卫生和科普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0.
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普遍喜欢我国传统节日,对传统节日习俗了解不够全面,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理解深浅不一,部分学生青睐西方节日;传统节日文化缺乏转化大学生情感的条件和环境,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表现乏力。营造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环境,重视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融,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网络建设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老马 《小康》2015,(2):38-41
圣诞节的装饰消费和礼品消费潮,为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带来了大批圣诞节消费订单。数年前,西方媒体就有"中国制造的圣诞节"一说。节日消费古已有之,现代节日消费在文化传承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商业元素,现代商业化节日消费之路走在前面的是欧美国家。先于中国完成商业化进程的西方国家在因节而购或者说携传统节日推动商业活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北美地区的感恩节,一个是全球范围的圣诞节。火鸡与折扣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是历史悠久的美国独创节日,1941年由美国国  相似文献   

12.
李长春同志批示要研究如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断赋予时代内容,如“仁义礼智信”、传统节日等。就此提些建议。一,应责成职能部门对传统节日作一番全盘清理,在此基础上统筹设计。重要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五大传统节日,应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加以保护。对传统节日要立项研究,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要课题列入研究计划,逐一作出设计。要像重视七一、国庆等政治性节日一样重视重要传统节日,加强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它们的内涵,加重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份量;同时要不断赋予时代精神,要研究年轻人为何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可贵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孝道至上的伦理道德观,重亲情讲和睦的家庭观,祈禳和解的责和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深厚的家国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丰富的礼仪与礼俗文化等.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继承、弘扬传统节日的优秀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文化的母亲节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个性,流淌着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载着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当中华儿女吮吸母亲节的文化乳汁时,这位母亲代表却是洋妈妈。这样的事不宜再继续下去。我们要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自己的中华母亲节。这不是“跟着洋人走”,恰恰相反,是为了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李大明 《传承》2011,(3):60-6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可贵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孝道至上的伦理道德观,重亲情讲和睦的家庭观,祈禳和解的贵和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深厚的家国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丰富的礼仪与礼俗文化等。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继承、弘扬传统节日的优秀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正式实施,从2008年起,我国清明、端午、中秋节将成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节日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相似文献   

18.
报载有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建议指出,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的节日,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法定这些节日为假日,其实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代表直言,当前中国国力蒸蒸日上,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仍需加强;一些人崇尚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德,这  相似文献   

19.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如何过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使之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的表征,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成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日益为大家所关心。我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许多年轻人更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对许多民族节日反而逐渐疏远甚至舍弃,许多传统节日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日趋缩小,如何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文化内涵,充满时代精神,从而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大放异彩?日益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思。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刊登了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的《大家设计如何过好节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