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建设》2021,(1):83-89
兰州LANZHOU 两不愁三保障 ?教育· 全市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巩固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均为100%;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学生.  相似文献   

2.
九年制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最基本教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长期以来,人们对九年制义务教育涉及  相似文献   

3.
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义务教育城乡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务教育是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权利,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显著,其根源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缩小城乡差距不仅要以完善教育政策制度、法律保障等为依托,更有赖于树立公平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周边环视     
广西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余益中表示,为帮助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和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广西按照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由流入地政府负责的原则,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学校建设,列入当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据了解,广西进城务工就业6个月以上的人数约230万左右,初步估算享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约有20多万。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法》确立了均等性原则,以保证每一名适龄儿童均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但是,受制于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云南边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还极不均衡,有必要在正视这个基本现实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使义务教育均等性原则在边疆贫困地区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6.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教育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被纳入国家规划轨道,开始向正规化、现代化转变。普及义务教育事业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义务教育亦称‘普及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它具有普及性、平等性、世俗性、无偿性、强迫性。义务教育由国家举办.给予受教育者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生存技能.本文的“义务教育”是在此意义上使用的。改革开放前30年间.普及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不少历史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日益成为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义务教育资源需要在城乡之间进行较为均衡的配置,而外来人口子女也迫切需要流入地政府提供义务教育这一基本公共服务。宁波市江北区的实践表明,地方政府是义务教育服务的主要直接供给者,地方政府可以采用多种资源配置方式,为适龄儿童提供优质义务教育。但由于存在一系列约束条件,江北区的成就又是有限度的,尤其在外来人口义务教育问题上更为明显。因此,当地政府应继续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在本地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在外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供给上,当地政府的责任机制须得到加强,而高层级政府必须着力构建应对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政府间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十三五"期间,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需求达38.18万人。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搬出大山,来到大山外的孩子们现在上学读书环境怎么样?与之前读书时有何不同?记者来到德江县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记下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9.
正别具一格的教育模式创新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的发展,是人才驱动的发展,而教育为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建国伊始,以色列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5-14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到2001年,进一步将义务教育范围扩大至3-18岁。在以色列的教育理念中,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越是一般人认为不可能做的事情,就越有创新的机会和可能。以色列中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正>再饿不能饿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根本原因在于重视教育。我们不但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而且要让广大适龄儿童,特别是寒门子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相似文献   

11.
正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于2006年,旨在解决开发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及开发区农牧民子弟的义务教育需求。学校现有在校生1300多名,其中80%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落实六大惠民政策,彰显教育发展公平。一是凡父母在开发区境内就职、务工或从事个体经营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分户籍,一律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二是享受开发区财政补助的城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05,(11):61-61
刘江华在11月12日的《羊城晚报》上撰文指出:教育部近日在《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中披露了义务教育免费时间表:“2007年将在农村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实现‘两免一补’政策,2010年力争在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一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地体现教育公平的理念。然而.要使所有的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至少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如何界定“农村”?  相似文献   

13.
以色列自建国之日起,历届政府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视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教育立国被历届政府奉为至高无上的信念。以色列第一位政府总理本·古里安曾认定,“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第三位总统夏扎尔也曾断言:“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1949年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凡5—14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以色列政府1978年又规定:16岁以前的青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甚至18岁之前接受的义务教育也是免费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四五月间,一些媒体披露,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上任的第三天,即向市报下达“新闻监督令”:“我希望你们能在舆论监督上多下功夫。现在长治不是好得不行,而是问题太多,这么多问题,不找出来怎么行?老是捂着盖着能解决问题吗?”其后,对于监督对象和监督领域这一敏感问题,吕书记明确表态,除涉及国家安全、军事机密和一些需要保密的工作之外,从市委书记、市长做起,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必须接受舆论监督,都必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在长治,不允许有不接受新闻监督的单位,不允许有抵触监督的个人,不允许对舆论监督有弄虚作假行为。”吕日周还做出这样的批示:“凡是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让接受监督成为自觉,是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硬约束,更是新时代对党员干部的新考验。养成一种在监督之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对于国家公务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对待监督?怎样接受监督?本期主题沙龙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每名党员干部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已成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制度性因素、地方政策不规范导致政策执行无序、流入地政策资源不足等原因是造成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难的重要原因,其中,制度性原因是造成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难的根本原因。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首先让各级政府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是潜在的人力资源,同时,应以制度化形式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固定下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必须通过相关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完善与政策有效执行的过程才能解决,包括我们应建立“为穷人服务型”的高效政府;并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行中央财政统一预算;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理论与经验,试行“义务教育券”制度;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现有的国有公共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一、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必须依靠立法农民工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就业机会不平等、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合同签订率低、就业不稳定、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比率低、子女义务教育权利在城市得不到保障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工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全国有一亿四千多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义务教育巩固率是93.4%,一些孩子还没有完整接受完义务教育。读书无用的观念在贫困地区的影响还比较大。家长认为,孩子认识几个字就行了,早点干农活,出去打工。贫困农民和普通农民在教育上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教育扶贫,势在必行。一、为什么要提出教育扶贫国家要拔除贫根,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需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技能培训、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多管齐下。教育扶贫就是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  相似文献   

19.
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困境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农业经济振兴、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大计。农村税费改革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遇到了新的挑战。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改变税费改革后所面临的困境,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随着"三农"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女性的义务教育状况尤其受人关注.但是现阶段农村女性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这其中有传统性别歧视观念的因素,也有政策法规的因素.本文从农村女性受教育难的现状入手,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