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20世纪散文诗对中国新诗诗体建设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坷 《思想战线》2004,30(2):76-81
散文诗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它的文体特性长期被新诗人误解。散文诗几乎成为新诗初期的流行诗体,受到中国新诗人的极端重视。散文诗给了新诗人过多的文体自由,不仅造成新诗人对"散文美"的过度追求,还助长了新诗诗体建设史中长期存在的文体自由与文体法则的极端对抗,是百年新诗无法建立起相对定型的诗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用"散文诗"这个术语作为这种抒情文体的体裁名称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陈维崧是清初词坛“尊词体”的倡导者,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批评和文体价值的提升,在清初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时代变迁、师友交游与家庭背景共同铸就了陈维崧的文化性格,这一文化性格又成为陈维崧尊词体最深切的动因.以陈维崧的文化性格为切入口,讨论文学潮流发生时文学领袖的独特个性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而为清词及文学流派研究提供具有标本意义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缘情"、"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有所相通,但因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别。李清照的词既坚持了"本色"又融合了发展性因素,"缘情"同时兼以"言志",具有双重的美学倾向。从文体发展历程的宏观视角看,两宋之交是词由以"缘情"为主转而"言志"为主的重要嬗变时期。易安词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甚至堪称考察这一时期宋词演进的范本和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4.
陈燕  张译文 《求索》2011,(10):205-207
文体艺术的嬗变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一个鲜明标志。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中追求“现代性”的表现分支,其在文体艺术上呈现出的特征也尤为鲜明的代表了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沈从文湘西小说在文体艺术上的最大表征就是其呈现的诗化文体。本文从湘西小说诗化文体形成的异域影响源以及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具体表现这两个大的向度,阐释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因”与“果”,意图揭示诗化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被呈现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体式,是依附于批评对象或者文学文体而存在的,具有依附性特征。随着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西方文学批评观念的引入,文学批评对象、文学批评观念、文学批评方法等发生开始变化,现代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开始自觉,文学批评极力从创作甚至社会评论中脱离出来,由传统的以感悟式为主的批评,向理论化、明晰化、系统化的批评转变,文学批评文体不再依附于其他文体或批评对象,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批评体式,独立体式的论著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样式。  相似文献   

6.
家庭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始点地位及其生态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并使家庭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始点.就家庭本身而言,"仁者,人也"的界定决定了个人始终为"家"中之人,"五伦"的设计又始终以"父子"伦为核心,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纵轴为核心的差序伦理格局.同时,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则为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居于始点地位提供了外在的合理性根据.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小说采用意识流文体进行创作,一方面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复苏和觉醒,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自身的艺术创新和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向内转"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和创作倾向.本文认为.经历了"文革"精神创伤的新时期作家采用意识流文体应该是一种叙事策略,通过描绘人的意识流动、情绪感受、知觉印象这种艺术形式间接表达作者对于社会现实、人生经历、意识形态的反省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陈良运 《思想战线》2004,30(5):115-121
"词乃诗之余"的论调使词学难以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从晚唐五代至南北宋时期,词学与诗学一直处于若即若离纠结不止的阶段,从欧阳炯《花间集序》到张炎的《词源》,完整地展现了这段纠结时起时伏的历史过程,而以《词源》为标志,词学终于艰难地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自北宋始词分二派,诗化论与本色论也随之并行发展,但在细节处不断相互纠结。以理论的思维辨析,"豪放"与"婉约"已无关词的文体形式,而是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经典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鲁迅身上具有浓郁的"青年气",他不仅在思想上始终保持着青年的冲击力与激情,还在实际行动中给予青年切实的引导和扶持。此外,在文学创作中,鲁迅以青年一样不衰的创新活力,不断进行文体创新的先锋试验,颠覆与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束缚;在学术研究方面,鲁迅更是治学严谨、开拓创新,以超乎青年人的毅力与实践能力,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文评家习惯于将诗词中所有关于女性的叙写混为一谈,但事实上不同的文类,虽然都有女性的叙写,但其美学特质却有极大的差别。从文学创作看,中国古代诗人在运用"诗言志"的诗歌传统描摹闺阁情趣时,必然要找寻一种既能免除诗教责难,又能自由传达心曲的文学载体,花间词以长短句的文体形式,打破了近体诗整齐划一的格局,具有音律和谐的特质,成为当时表达忧约怨悱之情的最适宜的文学形式,也同时形成了其柔媚香艳、委婉细腻的女性化创作特征。以跨文化的女性主义文论研究花间词,拓展了学界对诗词的研究,有助于改变古典文学研究孤寂之现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9)
人们自古以来便将"廉"与"政"连用,组成"廉政"一词,表达了对政治、行政或政府等与"政"相关联的一切活动的价值期待。中国古代社会关于廉政规范、廉政追求以及廉政的社会评价等,构成了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探究廉政的来源,关注中国传统"廉政"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廉政文化的代表内容,并指明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布局,对我们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体育[1].其中,农村文体广场建设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村公共体育供给水平的重要环节,受到各地政府、群众的广泛重视.但是,农村文体广场建设用地的用地审批、使用补偿以及使用主体范畴等环节与城市文体广场的建设用地存在巨大差别.同时,由于农村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复杂原因,城乡文体广场建设用地问题间存在一定不公平,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不符,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民体育文化权利的实现,阻碍了农村文体广场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已然成为摆在"体育精准发力促进乡村振兴"面前的一道重大难题,亟需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3.
王珂 《思想战线》2002,28(4):80-83
巴赫金文体进化观是在他受到政治独裁和文体独裁双重压迫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提出的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巴赫金表面上是重视传统、秩序和法则的文体学家 ,实质上是激进的文体改革者。他对复调、杂语的重视 ,是为了通过对文体的多元化的吁求来达到政治的多极化。借鉴巴赫金的文体理论 ,不但要弄清巴赫金文体理论生成的历史背景 ,还要正视中国的具体国情。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乌鲁木齐铁路局文化体育工作站在路局、路局党委的领导下,在路局工会指导下,坚持把加强职工文化体育阵地建设作为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把文化和健康作为福利送给广大职工群众"的工作思路,通过开辟文体阵地、创新文体品牌、提升文体品质,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文体活动需求,努力把文体场馆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精神家园,为路局改革发展聚集源源不断的  相似文献   

15.
"自律"一词,辞海中解释为自我约束力。也就是说,自律是一种自觉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把自律看作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一个人能否自律,被看成  相似文献   

16.
正当我们用一种亲切的目光阅读散文诗时,我们会惊诧于这年轻的、依然"饱受争议"的文体,其实是一种无限媒介,通过它个体的、生命的、现实的、文学的世界,被多元地诉说了出来。这种感觉在阅读完泉州诗人吴素明的散文诗集《风吹草低》之后,更清晰了。"态像":开放的和流动的"态像"一词,是读罢《风吹草低》后,浮现于笔者思索中的一个模糊却又多棱的词。之所以浮现出  相似文献   

17.
史竞艳 《思想战线》2012,38(3):45-49
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力弘扬慈善的时代,虽然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慈善"一词,但在当今语境中,我们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慈善"一词?现代慈善又具有哪些区别于传统慈善的特征?这是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现代慈善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历程,了解其起源和发展,对总结现代慈善的特征有积极的助益。  相似文献   

18.
"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观点是值得质疑的.对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朝代演变过程的考察证明,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同时.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被修正成为迎合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一种统治策略,而真正称得上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正是这种兵家的谋略文化.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中国古典小说处"末技"地位,中国近代小说的质变仍要待到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产生以及"小说界革命"发生后才得以实现.晚清小说的变化虽是各种因素交互着力的结果,但枢纽人物梁启超的出现、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被赋予确是起了关键性作用.梁启超之所以大力鼓吹小说并非有意重构文学格局,而是"发现"了启蒙大众的有效工具.自此启蒙之志渗透至小说,中国文学的历史也开始逐渐谱写以小说为中心文体的写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对曹操公牍文的人本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操在以牍明志、政文会通的“人本”治牍理念下,对汉末公牍文文体进行个性化改造与创新,形成了自由派风格。彰显在公牍文中的“人本”性反传统和改造传统的精神,成为汉魏之际张扬人本思想的一面旗帜,在中国古代文章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