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界定(一)相对于以民为本而言。黄楠森、何祚庥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意义上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李士坤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主体是人民,在一定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二)相对于人本主义而言。李士坤、隋秀英等人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决不能像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那样,把人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识,也不能像人本主义者那样,把人理解为一般的、抽象的人。王金福认为“以人为本”中作为“本”的人既不是“类”,也不是个体,而…  相似文献   

2.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所谓“根本”就是最高的出发点和最后的根据、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归宿。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22006理论参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这就是要求以…  相似文献   

3.
一、一条产生误解的逻辑“:以人为本”——“以现实的人为本”——“以个人为本”许多人之所以会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个人为本”,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把“现实的人”直接理解为“个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反对抽象地看待人的,把人看作抽象的类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主张要现实地看待人,而现实的人,只能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个人。因此“,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只能是“以个人为本”。二、澄清几点认识之一“:以个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绝大多数人本主义的普遍特征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一、从以注重GDP为主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转变,领导干部要执政为民,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不能仅仅着眼于GDP和财政税收的增长,而要让人感到幸福,着眼于建设惠及全社会的小康,着眼于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增加就业人数,建立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机制,使人人有工作,不会因失业而徘徊于社会的边缘,而丧失人格的尊严,更不会因为财富仅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使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销路。这样才能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从单纯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领导干部要懂得…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是人的抽象和人的现实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人的抽象是人的现实的价值评判尺度和根本方法;人的现实是人的抽象的特殊表现;人的抽象在人的现实发展中生成。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与以往传统人学中抽象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变革在于两者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统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和人的现实关系的学理层面的意义在于,人学研究要把人学的基础理论和人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实践层面的意义在于,以人为本要实现共性和差异、整合和分解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 从现实角度来看,坚持以人为本是摆脱以GDP增长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我国提出“转方式”并非自今日始。早在1995年,中央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0多年来,“转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看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深层根源在于,旧的发展理念和体制还在惯性运作。这里的要害就在于过度看重GDP的增长,甚至将其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价值标尺,会找出不同的理由,得出不同的结论。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不久前公开征求意见,由此引发了新一轮争议。在这场争论中,对劳动合同法及实施细则有关条款的判断,对劳动者利益保护的态度,是最好的试金石。执柯伐柯,其则不远。汶川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这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这就是最高法则。同样,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也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其间虽有缓急不同,其理则一。劳功合同法是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强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后制定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有些钱不能挣。比如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挣钱,以损害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挣钱,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挣钱,这些都不行。以损害劳动者权益为代价挣钱,也在其中。以人为本的人,是所有人。包括企业主,更包括劳动者。因为劳动者人数众多,是人民中占最多数的一个阶层,是最广大的人民。劳动者利益保护不足,以人为本就无从说起。最近,一些媒体再三再四,旁敲侧击,反复讲因为劳动  相似文献   

8.
早期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有着根本的区别。儒家仁爱观具有不平等性和虚幻性,而现代的以人为本具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儒家以仁爱观为基础的民本主义是从君治民出发的君本位主义,是君主主权论,现代的以人为本是人民主权论;儒家的仁爱观倡导“德治”,而现代的以人为本主张“德法兼治”。  相似文献   

9.
常欣 《民主》2005,(11)
《建议》特别突出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出“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将年均增长8%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将达2.3万亿美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700美元左右。经济发  相似文献   

10.
区分“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异同的意义“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现在许多人对“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理解各不同,对二者的异同有些模糊。其实“人本主义“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人本主义”英文是“humanism”,系从德语humanimus译过来的。马克思不是人本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与抽象的人本主义简单地联系在一起,现在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提法,笔者感觉不妥。党中央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解其内涵,即共…  相似文献   

11.
李春生 《理论探讨》2006,1(2):119-121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它也是一个科学的哲学命题。“以人为本”科学性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非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科学和彻底的人本主义理念,但它又不同于抽象人本主义,在历史观和世界观上,唯物史观又与人本主义历史观存在着原则分歧。如果把“以人为本”进行抽象人本主义的哲学阐释,那它就是一个非科学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2.
将"现实的个人"确定为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同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斗争的结果,是清算抽象的"人"的结果。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准确认识和把握"现实的个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的基础上,对"现实的个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现实的个人"既是唯物史观的前提与出发点,也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前提与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中秋 《民主》2005,(7):11-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法治政府等执政新理念均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旨在矫正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GDP的倾向;以人为本强调政府对于弱势民众的责任;法治政府则要求将政府的一切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当然,所有这些新理论,都可以说是宪法修正案所确立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具体化。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则是对近两年来中国共产党调整执政理念种种努力的一次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在中国的当代语境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科学依据,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显性的哲学话语和实践观念。深入分析“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存在理由和理论根基,有助于切实把握“以人为本”的真实内涵,并对其具有真切的感受和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意味着什么呢?大体说来,笔者认为它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一种合理的代价原则。这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这样两个维度上。在空间意义上,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或妨碍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只有建立在尊重每个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一基础之上,发展的人性化要求才是真实的,从而才能够避免抽象的共同体异化为剥离了任何具体内涵的虚假规定。特别是在发展的代价、风险和获益的分配上,均应体现公平原则,以防止出现那种一部分人只获益而没有风险,另一部分人更多地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无论属于何党派,崇拜何种主义,都承认“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辛亥年即1911年,满清最后一位皇帝  相似文献   

17.
赵景刚 《理论探讨》2007,1(3):28-30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也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并通过提高选举质量来完善利益表达渠道,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才能够有力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还为我们思考政治发展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GDP崇拜"作为一种社会病,不断地在侵蚀着社会有机体的健康,进而导致经济社会的矛盾日趋尖锐复杂。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理性对待GDP,坚决反对"GDP崇拜"。"GDP崇拜"的形成有多种原因,"GDP崇拜"导致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超越"GDP崇拜"。  相似文献   

19.
未羊 《瞭望》1994,(46)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种种不那么健康的东西,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不能不令人深感应当在人民群众中大力倡导增强自信力的问题。 60年前,鲁迅先生发表了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经过60年地覆天翻的变化,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建设自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但是,种种现象表明,鲁迅当年提出的这个问题而今不幸还存在着。 有些同志,好象对什么都看不顺眼,总是处于一种自怨自艾甚至自轻自贱的精神状态,看到不良现象,就摇头:“中国人就是这样!”,“中国的事不好办。” 不少人,尤其是有些青年人,对外国名牌服装崇拜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千方百计买了来夸示于人;即使明知买的是冒牌货,也乐意为那一方洋商标掏钱。有些企业在购置设备的时候,置价廉而性能不亚于洋  相似文献   

20.
“人的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笔谈1.1黄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人学内涵。1.3李文成科学人本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1.5陈新夏以人为本的人学意蕴1.8杨金海“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辨析“东方管理思想”笔谈3.60李萍论东方管理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