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生 《唯实》2003,(4):96-96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都城郢地有一个人 ,在晚上给燕国宰相写信 ,因嫌烛光不亮 ,要求拿烛的人举高一点而说了一声“举烛” ,说着也就错写上了“举烛”两个字。燕国宰相接到信 ,作了这样的理解 :“‘举烛’就是崇尚光明 ;崇尚光明 ,就是要选拔贤能的人而任用他们。”于是 ,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非常喜欢 ,国家也因此而治理好了。讲完了这个故事 ,韩非评论说 :“国家虽然得到了治理 ,但这种理解并不是信的原意。”从此 ,“郢书燕说”就成了曲解原意、穿凿附会的代称。晚清小说《冷眼观》(王濬卿著 ,1 90 7…  相似文献   

2.
杨津涛 《廉政瞭望》2014,(16):68-69
谭嗣同“少好任侠”,他的救国之策,不是逞匹夫之勇,去刺杀太后,而是要辅佐皇帝,推行新政。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大侠开始以做官的形式,实现自我理想,改变天下了.  相似文献   

3.
话说廉耻     
廉与耻,是做人的根本.不廉则无所不取,无耻则胡作非为.人人均无所不取、胡作非为,天下岂能不乱?国家哪有不危?因此,我国历来都把廉耻问题看作是关系国家危亡的重大问题.《管子·牧民》篇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宋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冯道传》也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就是网罟之纲,纲举目张.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宰相,他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创立霸业,其治国经验之丰富,很少有人能及.欧阳修也曾任副宰相.他们均把廉耻与礼义比喻为国之四维,足见廉耻对治国的重要.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孔子,也曾论及廉耻问题.《论语·述而》中记载有孔子  相似文献   

4.
艺苑     
“气节”一词,最早见之于《史记》,说汉朝有个叫汲黯的官员,“好学,游侠,任气节”。他疾恶如仇,人有过错,一定当面指出,不留情面,即使面对皇上,他也是“好直谏,数犯颜”。由此可以看出,气节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气节的民族,而气节问题的提出更是远在汉朝之前。《论语·子罕》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记载:《盂子·滕文公下》写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相似文献   

5.
今人所言“与时俱进” ,在古代《易传》一书中叫“与时偕行” ,如 :“损刚益柔有时 ,损益盈虚 ,与时偕行。” (《彖传·损卦》)“天施地生 ,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彖传·益卦》)“‘终日乾乾’ ,与时偕行。” (《文言·乾卦》)《庄子》书中的《则阳》篇也有“与世偕行而不替 (废 )”的说法。后世不少思想家均有所发挥 ,如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在其《周易内传》一书中说 :“既损既益而时因以变迁 ,则损益行而时因以偕行也。” (卷三 )古之“偕行” ,即今之“俱进”之意。欲了解古代之“与时俱进”观 ,须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 ,趋时…  相似文献   

6.
刘建军 《求实》2003,1(Z1):33-35
一、国家主权内涵的界定 何谓国家主权?自国家主权理论产生至今,古今中外诸多思想家和学者对国家主权作了各式各样的诠释和理解,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在政治学领域,素有“国家主权理论之父”美誉的J·布丹认为“主权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我国国内较权威的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主权是构成最高仲裁者(无论是个人或组织)属性的权力或权威,这类仲裁者对作出决策以及解决的政治体系内的争端具有某种程度的最终权力”。 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鲜有对国家主权作解释,但并非绝对没有,国内《国际政治大辞典》即把国家主权理解为“每个国家在不破坏其他国家权利及国际法原则和规范的情况下,有权独立处理本国对国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在国际法领域,有关国家主权的定义繁杂纷纭,兹举几例:《奥本海国际法》称“主权是最高权威,这在国际上并非意味着高于所有其他国家的法律权威。而是在法律上并不从属于任何其他世俗权威的法律权威”。《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主权可以解释为论述国家制订决策过程中的最高监督或权威和阐明维持秩序之规则(对内主权或  相似文献   

7.
侠·痞·儒     
侠·痞·儒的关系,似乎左右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司马迁在他的煌煌巨著《史记》中,曾首次为“游侠”列传,明示“侠”的地位确实不可小窥。后来,大凡开国之主,从“乱”中夺到皇帝宝座的,几乎皆是“痞”出身,如刘邦、朱元璋之流,可见“痞”在“乱世争雄”的年代却有某种得天独厚,先鞭着人之处。他们从“乱”中抢到皇冠之后,当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他就是红色中国” ——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   当年埃德加·斯诺把毛泽东形容为一个“林肯式的人物”,立刻赢得了西方人的好感与认同。在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那本有名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 100人》当中,毛泽东的名次远远高于亚力山大,甚至高过美国之父华盛顿。而史沫特莱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这些无疑是对这位伟人最高的评价和赞扬。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曾说:毛泽东“是一位备受赞扬、又常被人辱骂的人物”,同时给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9.
张为民 《理论学刊》2001,(3):110-111
中和哲学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提出的重要哲学思想。中和由“中”与“和”两个词构成 ,这两个词各有多种含义。先看“中”。中有多种意义 ,与中和有关的含义有四 :一是中间、内里 ,如居中、国中、城中等。《尸子》卷下 :“荣辱由中出 ,敬侮由外生。”二是中央。《书·召诰》:“王来绍上帝 ,自服于土中。”三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如适中、折中。《旧五代史·选举志》:“务在酌中 ,以为定制”。四是正、中正。《书·大禹谟》:“允执厥中。”《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 ,而教之中。”贾公彦疏 :“使得中正也。”再…  相似文献   

10.
爱面子的中国人美学者斯科特·迪·赛里格曼最近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爱面子的中国人”,就他的所见所闻,形象地批评了某些中国人过份看重“面子”的心理。斯科特在文中指出:“面子”是影响中国人行为的三个因素之一,而另外两个因素金钱和权力有时也是为了争...  相似文献   

11.
<正> 掌故,按《辞海》的解释是:“多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那么,《彭州掌故》自然应当集彭州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轶闻趣事、世态百相之大成了。 彭州地处天府腹心,山川秀美,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有蜀中金彭的美誉,古代文人雅土多有吟咏,如:“天帝会昌之国,英灵秀出之乡”(唐·王勃《旅游彭中》)、“彭州实号小成都,城市繁华锦不如”(宋·汪元量《彭州纪》)。足以令牡丹之乡的彭州人自豪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  相似文献   

12.
小议“杨绾现象”文\魏剑平《旧唐书·杨绾传》记载:唐代宗时,杨绾在朝一向以“贞廉俭朴”为人称道。当他官升宰相后,发生了一连串趣闻:“御史中丞崔宽,……家富于财,有别墅在皇城之南,池馆台榭,当时第一”,听说杨绾拜相,马上派人把整个别墅拆毁了;“中书令郭...  相似文献   

13.
“官论”     
何为“官”?《辞海》以会意解之——“甲骨文字形,从‘一’(midn),以一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说文解字》日:“官,吏事君也”。可见,在古代,“官”是侍奉君王、皇帝一类人的统称。不过,它的引申义颇多,其中有官府、官吏。官府指藏有朝廷权印的军政要地,官吏指拥有权力的军政要员、领导者。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是一部蕴涵着丰富的领导思想的军事著作,它所揭示的领导思想,经历了若干世纪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人启迪,值得现代领导者思考和借鉴。 领导宗旨。《孙子兵法》首篇《计》有云:“道者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所谓“道”,从领导学角度来看,可理解为正确的领导宗旨。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坚持的是捍卫领土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正义之“道”。 决策原则。《孙子兵法》对领导者如何科学决策有三条基本原则:第一,“知”的原则。《孙子兵法·谋攻…  相似文献   

15.
一个外国友人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作为一代旷世伟人的毛泽东.无疑是可以登上现代杰出诗人殿堂的.他不但有《沁园春·雪》这样气吞山河的长调.也有《虞美人·枕上》这样缠绵悱恻的小令,更有《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现实主义和浪漫评论相结合的典范之作.一代词宗柳亚子称誉他“才华信美多娇,使千古词人共折腰.”无情未必真豪杰.毛泽东与杨开慧的“诗词恋”.使我们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窥见了这一对伉俪的隐秘王国里的绵绵情愫…  相似文献   

16.
为官当慎     
于佩常 《奋斗》2007,(3):56-57
慎的主要字义是当心,小心。《诗&#183;小雅》说:“慎尔言也”。《易&#183;乾卦》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礼记&#183;中庸》说:“审问之,慎思之。”《新唐书&#183;仪卫志》说:“必备物而后动,盖所以为慎重也。”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应该谨言慎行,谨慎持重,是古人讲求自身修养的重要环节。而今,对于我们执掌行政权力,肩负重要责任的各级官员来说,慎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何谓“诌弹”?这恐怕连《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也难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荀子·修身篇》中来理解。 《修身篇》中有关警惕阿谀逢迎的一段话是:“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能正确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能正确表扬我的人,是我的朋友;谁来阿谀逢迎,就是在坑害我。荀子对阿谀逢迎者是深恶痛绝的。 古文之“谄”,谓之“巴结”;“谀”者,谓之“行好”。“谄”、“谀”连用,泛指一种阿谀逢迎的恶习,即我们通俗说的“拍马屁”。荀子称它为贼,我们称它为一种精神的糖衣炮弹。若要给它一个型号,“谄弹”是也。  相似文献   

18.
平静和快乐     
大约在 300年前,当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真理:“思想的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成天堂,抑或将天堂变成地狱。”  也许你会感到这个真理太深奥了,无法理解,那么以拿破仑和海伦·凯勒的生平为例,就可以证明弥尔顿的话是何等的正确。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他的权力达到了几乎整个欧洲;他的财富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和他相比;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荣耀,甚至那顶皇帝的桂冠。那时,也许有相当一部分人羡慕他,认为他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然而,他却对圣海琳娜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党”?在中国古代,“党”是一种地方基层组织,所谓五百家为党,五族为党是也。中国文献中的“党”字,又含有阿附、偏私的意思,如《书·洪范》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孔夫子留有训诫:“(君子)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中国古来没有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20.
常越男 《前线》2022,(9):83-85
<正>房玄龄(公元579―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唐朝贞观年间著名宰相。他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与同时代的名臣杜如晦共同辅佐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房谋杜断”。作为唐太宗的股肱之臣,房玄龄为缔造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时人和后人的推崇,是中国古代名臣名相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