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为何选择氢能 进入新世纪,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国际能源机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按目前世界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加近一倍。国际能源机构提议,为避免出现严重的能源危机,各国应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问题,同样也被国际社会看作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国际能源机构负责人约瑟夫·科赫说,预计20年内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使用量仍将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90%,那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现在增加70%左右,气候的“温室效应”将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过去的20多年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2.6倍,其中煤炭消费增长2.4倍,石油消费增长2.7倍,天然气消费增长2.2倍。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拥有世界第一位的天然气储量(47万亿立方米),第二位的煤炭储量(1570亿吨),第七位的石油储量(82亿吨)。它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1282  相似文献   

4.
张冉燃 《瞭望》2021,(19):38-43
在浩瀚宇宙中悠悠运行了46亿年的地球,看上去依然美丽. 但这颗蔚蓝色星球早已伤痕累累——绿色植被遭到破坏、蓝色海洋遭受污染、全球气温逐年上升等威胁近在眼前. 2019年,国际能源署首次评估化石燃料使用对全球气温上升的影响,发现自前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其中超过0.3℃由煤炭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  相似文献   

5.
欧盟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在目前能源需求结构中,石油占41%,天然气占23%,煤(硬煤、褐煤和泥煤)占15%,核能占16%,可再生能源占6%。 欧盟能源的对外依赖将持续增加。据预测,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未来20年~30年间欧盟  相似文献   

6.
生物能源会燃起多大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生物燃料替代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早动手早主动,早开发早受益在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等)日益枯竭、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压力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发展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特别是生物燃料,因其可以利用广阔的农产品下脚料作为生产原料,而且可以直接替代车用燃油,因而引起汽车大国以及农业大国的广泛兴趣。巴西、美国、欧盟等,在发展生物能源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寻找粮价疯涨的原因时,生物燃料成为众矢之的。曾几何时,生物燃料成为风光一时的替代能源明星。尤其是高油价时代的来临,使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借此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并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8.
陈锐 《瞭望》2004,(17)
日本资源匮乏,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7.7%以及天然气的96.6%都依赖进口。虽然与1972年石油危机时相比,日本能源消耗增加了不少,但这些年来日本能源战略的转变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能源多元化的初步形成以及替代能源的发展较快。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8,(12)
正企业简介沈阳燃料集团煤炭公司成立于1992年10月,公司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南京街55号,现有在编企业职工1213人。公司是经沈阳市国资委物资局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是辽宁国资委直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以煤炭为基础,购销原油、燃料油、成品油、天然气,火运、汽运、产运销为一体经营的能源企业。公司主要经营石油、天然气、燃料油及成品油、煤炭、机电产品、金属材料、建筑材料、汽车配  相似文献   

10.
程国强 《党政论坛》2011,(22):43-43
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粮食安全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生物能源大规模消耗粮食,是当前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出现转折性变化的主因。近年来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对玉米、食糖、油菜籽及大豆等原料的需求,改变了长期以来全球粮食过剩局面。据统计,近5年全球玉米消费年均增加3.3%,其中,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占7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对煤炭供求影响有限,全年煤炭在多种因素下价格上行煤炭在中国能源供给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为我国提供了70%左右的能源和60%以上的化工原料。在此背景下,如何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煤炭供需的影响;在原油价格飙升、全球通胀加剧的背景下,今年我国煤炭供应形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石油安全走势与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和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石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不一致性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争夺,进而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的矛盾和争端。我国能源消费对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国内外多角度构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瞭望》1981,(7)
人们衣食住行,国家经济振兴,无一不依靠能源。于是,能源问题应运而生,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现将有关情况向读者作一些介绍: 能源和能源开发 能源分两大类,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如植物能源、太阳能、水能等,另一类是不能再生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当今世界关注的能源问题,指的是后一种能源供不应求。 我国以煤作能源,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有明显的差异,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4%。所以说,在中国,煤炭供应的状况决定着能源平衡的大局。从煤炭来讲,保证2010年经济发展需要,不存在大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不断对能源供应提出新的需求,特别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便成为必然的选择。于是,石油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石油被称作是“工业的血液”,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近10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发现像大庆、胜利这样的大油田,而且储采比(即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石油采出量相比)一直较低,目前仅为14:1。与此同时,原油产量占全国80%以上的东部主力油田,如大庆、胜利、华北、中原等油田已经相继进入高含水生产阶段,老油井的产量年自然递减率达14%,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在过去的5年中,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2%,对石油供应提出了巨大的需求。1993年以来,中国已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到1995年,石油净进口量达840万吨。在此背景下,国际上有些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石油危机论”,声称中国加入到世界石油净进口国行列,未来有可能打破世界石油供给市场格局,甚至有人在能源领域制造“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6,(Z1)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资源型城市犹如中国的“工业粮食主产区”。当下我国426座资源型城镇,为全国提供着 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铁矿石和70%的天然气,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9,(52)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实行环境统计的300多个城币中,70%以上处于或者超过了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夜空中已难得一见眨眼的星星。治理大气,能源是关键。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院长吴宗鑫研究员说:21世纪中叶中国将努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那时,人均能源消费量将为2至3吨标准煤,人均发电容量将为1千瓦左右;全国能源的总消费将是目前的近三倍,发电总容量为目前的五倍多。增加如此大量的能源消费,不仅对于能源供应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而且将使环境保护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我国的能源以煤…  相似文献   

17.
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粮食安全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物能源大规模消耗粮食,是当前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出现转折性变化的主因。近年来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对玉米、食糖、油菜籽及大豆等原料的需求,改变了长期以来全球粮食过剩局面。据统计,近5年全球玉米消费年均增加3.3%,其中,燃料乙醇消耗的  相似文献   

18.
论文考察了美国"能源独立"的演进,美国页岩气产业的最新进展。分析了页岩气革命对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美国对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增加,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到影响,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心向亚太转移,并对天然气市场产生影响。最后,论文还分析了美国"能源独立"对中国的启示:加强研发,实现技术和管理创新;激发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活力;政府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城市建设.积极倡导推进以化石能源中碳排放量最低的清洁能源——天然气替代煤炭,着力发展天然气产业,以此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此为明智之举,完全符合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意愿。  相似文献   

20.
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供给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使人类开始探索第三次能源变革。伴随每次能源结构变革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巨大变化,后者又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北京致力于世界城市建设,其经济社会发展要形成国际影响力与控制力,其顺应能源发展趋势的合理产业布局至关重要,而首都西南区域目前正处于传统产业退出、接续产业尚未形成时期,如果利用后发优势,建立国家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基地,将可能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