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先平 《桂海论丛》2008,24(2):59-6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又显露出了新的内涵和突出矛盾。高度重视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义务,也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2.
莫宗通 《群众》2008,(2):41-42
民生问题的本质是对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群众需求的永续存在并不断发展,决定着民生问题是一个永恒课题,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面对新时期、新阶段所赋予的民生新课题、新任务,我们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肩负起改善民生新的历史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民生问题要形成以下共识:  相似文献   

3.
蒋建明 《群众》2008,(7):77-78
近年来,作为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欠发达县份,沭阳县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强化民本意识,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促进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高纪明 《群众》2007,(9):43-44
改善民生、惠及百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们姜堰市坚持全方位把握民生问题,努力从群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点上,创新探索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使老百姓的呼声得到及时反馈,老百姓的利益持久维护,老百姓的愿望得到充分满足。  相似文献   

5.
李世珍 《今日海南》2008,(12):15-15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践特色至关重要。实践是否找准问题,切合实际,有的放矢,"调研"则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一堂"必修课"。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刊继上期编发了部分省领导的调研报告后,本期又推出部分厅局主要领导的调研报告。这些调研报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成果,是对海南省情和发展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充分认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准确把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与切入点,全面贯彻落实改善民生的目标和任务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长阳县近年来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狠抓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域经济跻身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的同时,牢固树立“民生大如天”的理念,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努力使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先后荣获“全国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和劳务输出大县”、“全国发展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当代广西》2007,(17):1-1
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这表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关注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田喜荣 《前进》2008,(1):33-3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近年来,朔州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的责任,带着感情抓民生,在利民惠民上见实效,让全市人民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有力地推动了和谐朔州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0.
瞿敬平 《人民论坛》2010,(10):46-47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要着力完成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牢记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必须坚持群众史观;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次单独成章、系统阐述,并且细化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任务目标,民生问题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林克才 《新东方》2007,(12):98-100
一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牧民》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无不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古今中外历史表明,民生问题绝不是老百姓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就我国  相似文献   

13.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甘肃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压力持续增大,民生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有效有序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潘学萍 《前沿》2008,(5):159-161
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如果不能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样得到很好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将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德安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贯穿于整个监督工作全过程,积极督促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当代广西》2009,(19):20-21
我区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施“科教兴桂”和“人才强桂”战略,为文本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现代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7.
张健 《前进》2009,(2):31-32
劳动保障工作所涉及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被称为民生的三大支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劳动保障工作在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民生,不只是一个靓丽的字眼,更是鲜活的实践,百姓真切的体验。2006年,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项项新举措的出台,一个个“老大难”问题的化解,一张张笑脸的出现,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9.
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对民生工作的监督,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在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近年来,潍坊市坊子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贵州是贵州各族人民的重大使命,对全面建设贵州小康社会,加快贵州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深远意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要搞好各方利益协调,要正确处理好农村问题及搞好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贵州民族文化产业,推动贵州各民族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