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4,(6):1-1
30多年的中国改革,“文化热”一直没有降温,伴随中国社会发展的节奏一路走来。文化成了不同学科参与最多、不同社会阶层关注最多的领域。而且我们发现,全社会对文化问题的关注,更多情形下呈现为一种非官方的自发行为。今天,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种新的发展语境无疑也给我们的文化思考与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今天的文化研究应该如何贴近时代?到底什么问题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文化探讨应该怎样和老百姓的诉求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6)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全球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文化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要向他人借鉴和学习。文章通过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可行性的答案。相信对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逐渐解体,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在这个巨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相互争鸣,提倡“中体西用”者有之,呼吁“全盘西化”者有之,坚持“中国本位”者亦有之。尽管见解不同,看法各异,但这些思潮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很有必要回头看一看过去,特别是看一看中国近现代历史,重新思考一下波澜曲折的文化转型过程,重新审视一下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为此,本刊特邀请5位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围绕“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转型”这一主题,抒发自己的看法,希望这一讨论对于今天发展先进文化的宏伟事业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0)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在内的全方位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没有文化上的进步,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现代化。因此,深入审视和探讨文化建设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文宝 《学理论》2008,(9):16-17
和谐,浸透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内涵,是祖先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与哲学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成为了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邹广文 《理论视野》2012,(12):15-16
社会文明离不开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世界崛起,我们更需要在世人面前展示出富有魅力的国家文化形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念,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可以说这一表述为今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总的纲领。从十  相似文献   

7.
宋源 《行政论坛》2003,(5):72-75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进程带来的文化的普遍交往使得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进行本土文化的战略选择有着显而易见的紧迫性和现实价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文化建设,建设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正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姬立玲 《学理论》2010,(27):53-54,68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渗透在各家流派思想文化和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为进一步生动展示广大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所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经验,我们特约请了四位国有企业党委书记来谈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革命文化"产生并发展于中国人民长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前进.它不仅反映了革命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尖锐斗争,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而且理论结合实际,有严肃的科学性和深刻的人民性.中国"革命文化"的思想精神和方法特点对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特征、社会特征、地域特征都很鲜明的文化体系,既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规范模式。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不同文化协调并进、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有机文化体系。云南的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既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又是维护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机整合、良性互动的一体化格局的有效途径,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文明进步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的主题是,在世界资本主义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文化是否应该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问题。100多年来,不同程度上影响作用于中国社会的种种思潮,从根本上讲,都是围绕着这一时代主题,各自展开。保守主义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念和要求.从政治理念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政治价值变化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六大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整个中国文化建设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但由于历史长期形成的文化基础薄弱、矛盾凸出,它也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难点。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四个目标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战略有着重大的贡献,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一项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  相似文献   

15.
近日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刊载数篇学者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评论文章,其中有观点认为,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一次提升和展示,这里要凸显的是文化新形象。中国历来不缺文化形象,比如龙文化形象、长城文化形象、青铜器文化形象、方块字文化形象等。现在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构建当代中国文化新形象,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与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选择了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略和目标。实现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化建设。但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境遇,这种特殊要求决定了中国生态文化建设要符合中国生态实际,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近些年来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的缺憾,这些缺憾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中国当前的生态文化建设陷入了重重的困境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生态法律保障制度,确立生态知识供应体系,优化生态物质驱动力量,提升生态社会参与程度将是破解困境的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17.
王炜琳 《学理论》2012,(18):187-188
在汉语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时,中国文化必然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学语言就是为了交流,我们在学习英语以及它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同时,应该也能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汉语环境和中国文化不是英语教学的累赘,反而是我们的独特财富,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中国文化对英语教学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及优秀儒学文化传统和正义原则是中国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体现,而大力追求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念首先,要转变轻视文化建设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事业。文化建设不仅是  相似文献   

20.
姚敦泽 《学理论》2014,(4):42-4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是一种力量,能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对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两位经典作家研究文化动力的基础是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科学技术、教育、精神理念、先进的意识形态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动力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动力思想启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建设,要善于运用文化的力量促进经济繁荣、政治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