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博士论文》阐述了一系列文本解读方法论:历史主义的知识社会学和知识伦理学、实体到主体的知识人格化、从抽象到具体的知识生成论、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知识系谱学。这些文本解读方法论作为马克思思想史发展的最初起源和萌芽,预示了动态演化生成的马克思思想发展体系。研究《博士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方法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特别是可以规避马克思思想研究史中的误读现象,扬弃唯物、唯心二维视阈下的简化式马克思研究,以便寻求隐蔽于文本之后的本体马克思,更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历史单位问题是历史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对历史哲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在历史哲学史上,诸多西方哲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但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同样也存在诸多疏漏。今天,我们应当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研究单位即社会有机体予以新的反思,以推进我们对唯物史观的认识,打开我们对历史认识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3.
社会有机体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任何社会都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具有完整性和整体性,还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意蕴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之中的。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奠定了哲学基础和依据,也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以科学的名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总是伴随着科学进步不断再现,赖泽民先生的"人类历史科学原理"就力图借助耗散结构理论来否定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的"人类历史科学原理"对以辩证法为基础的马克思学说科学性的质疑事实上是以科学名义对辩证法的质疑。马克思学说就是大写的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的生成路径、存在方式、在场保证和发展根据。辩证法与耗散结构理论并不矛盾,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能以之批判或取代马克思学说本身。  相似文献   

5.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继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实存与本质、理论与实践。贯穿其中的红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深刻地体现了于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说来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我国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单纯的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主要矛盾因此随之发生改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把握新发展理念,正确回答时代问题。这个时代问题就是以"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发展理念建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是对时代问题的正确解答,是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长期处于被遮蔽状态,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开始改变。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发生了马克思与正义之争。马克思与正义之争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视觉和理论旨趣上的必然反映,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积累了新的知识资源,是对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的解蔽。但由于大部分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误解,他们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缺陷。我国学者对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重点集中于: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之哲学基础、价值主体和理论主题的阐析;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及其生成逻辑的哲学分析;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之科学内涵的阐发;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当代价值的诠释。随着当前我国社会正义问题的凸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正义理论是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林艳梅 《理论视野》2010,(12):21-23
近三年来,我国国内学者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稳步推进,二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引发热潮,三是苏东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获新突破,四是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引人关注,五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正在积极展开。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法国吕贝尔较早确定了马克思哲学文本,呈现出马克思哲学文本体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其编著的功过得失有待客观历史的评判。吕贝尔认为《资本论》及手稿既是经济学著作,也是哲学著作,表达了他独特的哲学看法,主要包括《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黑格尔《逻辑学》辩证法思想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观。从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者关系的角度,论述他们之间观点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汇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为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学习经典著作,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代社会发展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最好课程。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解释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完对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著作,对它既要作认识论研究,又要作解释学研究,解释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量"和"质",量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范围,质是指此范围内的文本是绝对具有还是相对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马克思本人的全部著作不能绝对地、确定无疑地认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本质--意义,这个意义是体现在文本中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它是马克思赋予的,而非读者赋予的,它是固定不变的,并可以被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全球化的实质、内容、结构、发展规律及未来走向;全球发展规律与各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全球化的正负效应;全球化理想模式的建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等。进一步挖掘和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已有资源、充分借鉴和吸收各国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有益成果、妥当地解决全球化进程中凸现出的各种问题、并创造性地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是我国学术界面临的紧迫任务。本刊的这组笔谈,从全球化研究的方法论、全球化的实质、历史作用、发展趋向及在政治、经济、化方面的表现诸角度,对全球化问题作了探索,以期抛砖引玉,把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同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宗派主义斗争的语境下而产生的。起初,由于使用这一概念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派别和工人运动内部的宗派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具有贬义内涵的称谓,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拒绝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随着马克思主义逐渐战胜各种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潮、工人阶级内部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并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恩格斯对这一术语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逐渐认同和接受了用"马克思主义"指称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理论,笼罩在"马克思主义"术语上的贬义性质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正面的术语。随着与修正主义斗争取得的胜利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真心向往、令资产阶级反对派发抖的革命理论的正式称谓。  相似文献   

13.
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法国调节学派是当前活跃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劳动关系理论是它的核心构成。他们运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对特定时期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主义危机问题进行解释,以不同的资本积累方式为切入点,从普通工人的劳动状态和生活境遇剖析资本主义的演进。调节学派拓展了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的时代视野,丰富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与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也存在着本质差别。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法国"黄马甲"运动,有利于开拓我们的研究视野和获取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0)
阿尔都塞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总是站在时代潮流的对面来解读马克思,并以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震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他猛烈抨击当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倾向,在当理论界出现了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趋势时,阿尔都塞则认为,作为科学术语的"社会主义"与作为意识形态术语的"人道主义"本身就是背道而驰的。通过对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相关论述,系统而全面展示其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科学"主要有两重含义:首先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揭示。以此观之,马克思主义可以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理解还有另外一个极为重要但不太为所人注意的侧面,那就是它强调一切科学的"历史性",认为科学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而是与人的感性活动即生活和实践密切相关,因而是历史地演变着的。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科学"。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区别于同时期其他科学概念的主要之处。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一书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围绕此问题,德里达在文中表达出这样一种思想:"马克思的幽灵"作为一种活的精神,其强大生命力在于它代表着一种伟大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现实性",更在于它的"可能性"。正因为这种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才不断发展。我们应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一种"可能性"的视域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推进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学院哲学,而是一场与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理论运动.要想完整、准确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正确处理与之密切相关的三种基本关系:思想史与社会史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同时代各种思潮、理论的关系,以哲学史为中心的研究和以哲学家为中心的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郭财新 《学理论》2011,(28):50-52
马克思主义引领着我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完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市民社会研究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就需要在研究中在更深的层次上不断回到起点,重温经典,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作更基础的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第一次系统阐释市民社会理论著作,同时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著作中市民社会概念作进一步的梳理,能够清楚地展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逻辑演进历程,廓清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内涵,同时界定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9.
董海浪  谭林  王慧 《学理论》2011,(2):62-6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1],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应重视关于文本"有根性"的消解、文本逻辑结构连续同质的假性认识和文本阅读中的经验主义幻象等文本问题,同时着力关注文本背后隐性社会历史语境与话语结构的主动发掘。在重构文本的具体历史语境中不断地逼近读者与作者的"视域融合",将文本研究纳入到思想史谱系中以实现二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