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育之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共党史学家。他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总的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突出“探索”两个字、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和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异端”问题等一系列创新观点和重要论断,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六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与其它五个二级学科之间既有区别,也存在着功能互补,交叉与渗透的联系。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它二级学科之间的的关系,是学科建设和成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刘霞 《理论探索》2010,(3):24-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充分体现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充分体现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求知》2004,(11):41-4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学者认为,要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着不断的切磋和互动,产生的结果有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但有的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风格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在克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错误思想后形成的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受世情和国情两个“具体实际”制约性影响的历史进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国际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内容不同的制约性影响。两极格局终结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都在于“前所未有”的国际环境,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应对其相互关系给予严重关注。  相似文献   

7.
夹缝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存在两个重大不足。其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研究不够,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上分歧严重;其二是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远远没有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有“经院化、贵族化”的趋势。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与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市场经济带来的中国人的“单向度化”。从两个方面制约了哲学家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这是形成上述不足的重要原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路在创新。为此必须加强对马克思思格斯哲学原著的研究。必须下决心面对生活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个引领中国过去发展并将继续引领中国未来辉煌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中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孜孜以求并继往开来的理论问题。理论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专门研究已经很多,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结合”思想的全新认识,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指导方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有着积累演进的历史过程。“一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基础,“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拓展深化,两次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以认清和把握中国发展具体实际为立足点,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落脚点,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就不仅应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还应看到世界优秀文化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忽视的思想文化资源.当代中国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的独行者,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合理利用也是其不断发展创新的必要条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洋为中用”、“一分为二”、“以我为主”、“和而不同”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华雷 《理论探讨》2012,(4):30-33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着“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三个突出问题.“不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错位”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缺位”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进程.解决的对策是: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七种旧有观念;要探索有效方式,用“三化”解决“三位”问题,即用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用现代化解决“错位”问题,用国际化解决“缺位”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特点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其政治性主要表现为学科设立和发展的官方主导性、研究内容的政治性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形态性;其学术性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队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本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难度很大.本学科同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根据这个特点推进本学科建设,为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基本内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其广义内涵是由狭义内涵拓展、深化而来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与价值、内外关系、理论创新与新形态构建、哲学对话与融合、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构、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等都属于广义内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范畴。当前应特别重视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基本内涵的研究,这一研究将有可能突破所谓马、中、西的哲学学科界限,即有可能围绕着广义的中国化内涵这个主题,三大哲学在这个焦点问题上深化对话、增进理解甚至达成中国化的基本共识。中国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深刻和具有前瞻性的范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应该是整个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致思取向,是现代中国学术和民族文化身份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逾百年之际,有必要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现象和问题.“会通说”是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之谜”的主要解答模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从内在机理上看,“会通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谜是不彻底的,文化客体间的“会通”只是基础,文化主体的“接受”才是关键.从文化观角度看,立足于狭义文化观立场的“会通说”,并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从广义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见,由文化的“会通”进到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矛盾运动展开的两个基本环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逻辑的主客体辩证法.“主体接受论”是对“会通说”的合理继承和深化,它更全面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11,(12):47-47
张雷声在2011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文章指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多视角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时代化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价值,可以在对“时代化”的解读中,领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价值,我们既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去剪裁现实,又不能把现实强加给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重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 《理论视野》2009,(6):13-15
本文比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提出的不同背景、内涵上的区别,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提出的最为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于它实质上开始探讨和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既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延伸,又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紧密关联,同时又具有它本身的个性特征,其个性特征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谱系是马克思主义逻辑谱系在中国的具体化与现实化。研究其特征应遵循社会实践、相互联系、理论抽象等三个基本视角,在社会运行、相互对比、内在变革中探索其呈现机制。基于其视角与呈现机制,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谱系的特征概括为同质性、传导性、开放性、认同性和代际性等五个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伟光 《理论参考》2009,(11):62-64
艾思奇的一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相结合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亓利  沈航 《理论探讨》2024,(2):103-110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经验之一。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1938年,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并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又尝试在实践探索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既体现在提出这一理论命题,也体现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留下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必须把握“活的灵魂”,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必须坚持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谱系是马克思主义逻辑谱系在中国的具体化与现实化。研究其特征应遵循社会实践、相互联系、理论抽象等三个基本视角,在社会运行、相互对比、内在变革中探索其呈现机制。基于其视角与呈现机制,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谱系的特征概括为同质性、传导性、开放性、认同性和代际性等五个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