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阶梯,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健全和谐的个体人格作为基础和精神支撑。和谐的个体人格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童江梅 《新东方》2006,(12):57-6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人格的和谐发展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具有和谐人格的人,能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以和谐发展的标准要求人自身的发展。就总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言,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对社会成员人格的必然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美是主客体在人的身心关系上的统…  相似文献   

3.
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文章通过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重义轻利、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设定内涵的现代阐述与积极转换,认为这些特质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晓代 《传承》2012,(16):56-57
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和人性的不断解放与提升。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格的现代转型,即人格由传统人格转向现代人格的过程,而人的现代化与人格的转型的最终落脚点是现代人格的形成。只有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又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人格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发展必然呼吁与之相适应的主体间性人格的发展;同时主体间性人格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间性人格是实现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共生的前提;主体间性人格是实现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共赢的基础;主体间性人格体现了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建立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既是人与人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和谐,都离不开社会管理体制的引导作用。都需要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社会协同效应。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社会功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更加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培育和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王叔新 《前沿》2006,(9):175-177
和谐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古典美学中有崇高的地位,用美是和谐这个美学原理来描述和概括现代社会政治是美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尝试。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对政治进行审美构建和评价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场追求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从美学角度看,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美好的政治体制、政策导向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从美学角度构建和谐社会的优越性表现为能超越时空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及其现代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的提出,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现实需要,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内涵。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三代领导集体的不懈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赋予了和谐社会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
刘婷 《传承》2007,(7):52-53
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件。人的个性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尊重和弘扬人的个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尊重多样化的价值追求,构建现代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彬 《长白学刊》2010,(6):30-31
人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进入现代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任务。人的现代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历史进程、理想目标和基本内容三个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构建和谐社会能够从增强社会创造力,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等方面促进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从人与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层面上剖析了什么是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包括人自身的统一,比如单向度和全面向度的和谐统一;主客体或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丰富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了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一、为什么要研究公众心理媒介疏导问题 (一)研究公众心理疏导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文化和谐、心理和谐等维度.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社会的整合与和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是,社会的整合是以社会的分化为前提的,社会的和谐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一方面要有合理的国家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有充分发育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公民文化的状况以及公民的行为方式、价值态度,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09,(5):92-93
邓遂在《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6.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着眼和谐,高度重视社会成员需要的合理的满足。要重视经济建设,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满足人的政治需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的文化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建设,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人的需要的合理满足,将大大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内容.以宽广深邃的文化眼光,深刻诠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蕴涵着价值取向,包含着道德规范,体现着文化判断。构建这样一个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必然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奠基在三个基础之上,即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和谐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好人的利益问题;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更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使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和谐共存、协调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关键;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和谐最重要的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心灵的和谐,也就是深层次的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社会。从德育的视野来看,和谐社会主要涉及到人的思想问题,所关注的是个人的思想完善,因此,本文最强调的是人的和谐,从策略上看,需要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何影 《前沿》2008,(4):151-153
在和谐社会的各个子系统中,政治系统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政治和谐不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政治系统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政治生活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制约和影响着社会生活状况。和谐社会要处理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关系,其他扛会关系的和谐关键取决于政治关系的和谐。政治处于失衡状态,社会和谐也就无法实现。政治系统的和谐在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实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