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8年《党员干部之友》第一期刊发了梁晓声先生的大作《世无大国》,细细读来,慢慢品味,如一股沁人的春风吹开了狭隘的心扉,犹一池清澈的春水净化着浑浊的心灵。从梁先生的大国之大,不禁联想到"大人"之大,如果说大国之大不唯指人口、经济、军事之大的话,那么"大人"之大应该体现在胸怀之大、品格之大、学问之大。  相似文献   

2.
“牢骚”析     
发牢骚,一般总认为不是件好事,其实也不尽然。大诗人屈原著名的《离骚》,据学者们说,离、牢同声,就是牢骚的意思。可见,发牢骚有时也能发出千古绝唱来。牢骚之价值,大抵不在乎发与否,而在于发什么和怎样发。还是说屈原吧。他之所以作《离骚》,是因为“疾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大跃进后期,周总理到邯郸某村搞调查研究,他发现在农村明明存在着严重饥荒,却无人敢说实话。总理就亲自找农民谈话。当时在场的农民中有个叫张二廷的“落后分子”,他毫不客气甚至是毫无礼貌地指着周总理说:“再吃两年大锅饭,连你们这样的人都得饿死了!”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张二廷捏着一把汗。但周总理不仅听了这个“落后分子”的话,而且当天晚上就把此话电告了毛主席,由此便有了立即解散农村食堂的决定。  相似文献   

4.
多听“杂音”好“作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杂音”是指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中国有条古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听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失误。人们熟知的清朝进士郑板桥独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一个封建官吏聆听“杂音”,了解劳苦大众的典范。但比起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虚怀若谷、广纳众言的精神,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家都知道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挨骂”的故事。当时边区公安机关把骂人的人抓了起来,毛泽东闻讯后说:他这样说必有原因,并派人去了解。原来是边区农村负担过重。于是中央决定减征公粮,并听取民…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地区或单位的一把手,对本地区、本单位的事务既拥有决策权、指挥权,又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搞得好,领导表扬,群众满意;搞不好,上级批评,下级埋怨。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三人行,必有我师。为提高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一把手要多听听大臣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所谓"杂音"是指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警示人们遇事要多听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失误.  相似文献   

7.
常听到一些领导同志评价下属说:这个同志工作不错,就是爱讲‘牢骚话”。我认为,讲‘牢骚话’奖一个人的缺点,但“牢骚话”里也有真话、实话,不可一概否定。实事求是地讲,“牢骚话”不是那么中听,谁听了。G里都不舒服,所以,爱讲“牢骚话”者大多是得不到领导的偏爱和重用。其实,一个领导干部如何看待“牢骚话”,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一个单位“牢骚话’哆,是不是可以说这个单位的民主风气不是太浓,领导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然,群众的意见有处提,疾苦有人理,领导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很…  相似文献   

8.
报载,江西玉山县仙岩镇党委、政府把赶集日定为干群恳谈日,听群众发“牢骚”,为干群交流营造空间,为群众排忧解难。笔者禁不住要为他们的做法拍手叫好。了解民情听“牢骚”,体现了仙岩镇党委,政府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的勇气,他们的这种群众工作理念,就是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9.
治治“牢骚病”蒋鹏飞不知从何时起,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流行起一种“牢骚病”,染上这种病的人牢骚满腹,怪话不断:刘“形势,不看大局,捕风捉影,以偏概全;对组织,埋怨关心照顾不够,处处强调个人困难;对工作,有了任务叫担子太重,没了任务又喊虚度光阴;对同志,...  相似文献   

10.
到基层走走,常听到一些牢骚。牢骚话是群众怨言,有的人自叹不如,有的人愤愤不平,有的人拍案责难,有的人辛辣嘲讽。群众发牢骚,或借之宣泄一下肚里的闷气,表白一下心中的不满,或借之表达对一些不合民心事理的事予以制止的企盼。大凡牢骚话,多是说给领导听的。作  相似文献   

11.
报载,日本有些企业的老板专门在身边安排了几位“专事唱反调”者,他们以发表不同意见为职责,从而使老板能及时纠正决策中的错误。从这一小事,我们可以悟出为什么日本会有那么多世界知名的企业,有那么多成功的企业家。作为一名领导者,他的每一项决策都关系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决策应慎之又慎。而要使决策的失误率降到最低限度,多听“反调”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如今某些领导干部对“反调”从骨子里有种抵触情绪,检查工作喜欢基层的同志报喜不报忧;群众正常的民主监督被视为“冒杂音”、…  相似文献   

12.
牢骚话多是群众怨言:有自叹不如的,有愤然不平的;有辛辣朝讽的,有拍案责难的。群众为什么要发牢骚?因为他们要借这个形式宣泄一下肚里的闷气,表白一下眼里的不满.有的发一通牢骚只是表现一下“嘴上功夫”,图一时痛快,有的则企求借助政府力量对一些不合政策、不合事理、不合民心的事进行制止、取缔、克服。但是牢骚话毕竟多是对自己看不惯、不喜欢的东西发出的评论,正确  相似文献   

13.
到基层走走,常能听到群众的一些牢骚话。他们或对个别干部作风不满意,或对农村政策不理解,时常面带愤愤不平之色,口出辛辣嘲讽之词。既然是“牢骚”,听起来就难免言语刺耳、喋喋不休,但他们说的都是心里话,反映的都是真实情况。有些干部对此显得肚量不大,耐心不够,认为他们故意找干部的麻烦,时这些“牢骚”常常置若罔闻,漠然处之。这种做法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14.
据新华社报道,江西省玉山县仙岩镇农民在每个月赶集的12日,都可以到茶馆里沏一壶浓茶与乡镇干部拉家常,向他们发发“牢骚”。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把赶集日确定为干部与群众恳谈日,为干部提供了解民情的条件,为群众排忧解难。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原”。了解民情听“牢骚”,此举既彰显了仙岩镇广大干部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的勇气,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群众工作理念,就是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这有利于加强矛盾  相似文献   

15.
关于柳亚子写《盛事呈毛主席》诗发“牢骚”的原因,许多学者都曾著文探讨和解说。尤其是曾彦修同志回忆田家英当年在毛柳之间传书送信的文章(载《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6期、1995年第5期),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背景资料,读来使人获益良多。但对照《柳亚子选集》和《毛泽东书信选集》中的有关记载,以往的许多解释似还有可商榷之处。现提出以下看法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许多现代中国人知道柳亚子先生,和毛泽东的一首诗有关: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毛泽东此诗,显然有劝解之意。于是,柳亚子的“牢骚”从何而来,就成为猜测不绝的一桩公案。 有人说,柳亚子是因为新政府没有他的职位,要官呢!  相似文献   

17.
报载:某县在开展干部进村入户记"民情日记"活动中,要求干部将群众的"牢骚"作为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收集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加以解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0月2日,我与县委办主任徐美松及县经贸科技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寿山乡甘海村开展"9·7"地震恢复重建产业发展调研。在联合村民小组挂钩联系户曾兴杰家中,我们和他们一家交心谈心,详细了解他家的受灾情况及目前生产生活情况。在谈到地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知道柳亚子先生和毛泽东的一首诗有关: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相似文献   

20.
《江淮》2008,(2)
报载,某地一市级领导口碑颇佳,政绩也很突出。有记者问及经验,他说。不管多忙.每个月至少抽空到一个村或一个企业,或明察或暗访.听听底下老百姓茶余饭后聊些啥,特别是发些什么"牢骚"。他说,群众的"牢骚"是他工作中常照的一面"镜子"。别的情况不了解也不好说,但至少这位领导同志的头脑是清醒的。农村和基层工作是否到位?效果怎样?干部作风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