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贾乃新 《新长征》2006,(11):36-3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省来说,不仅要改变农村面貌,关键要搞好结构调整,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扎实推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
李丽 《实践》2007,(5):28-29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政府正确引导、积极推动我区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是增加广大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也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3.
要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庞大;社会结构转型同经济结构转轨相结合,加大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二元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落后的农村教育,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庞大;社会结构转型同经济结构转轨相结合,加大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二元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落后的农村教育,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根本途径在于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应在大中城市。  相似文献   

6.
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民工荒”背景下,文章首先简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阻碍转移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限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银星 《新长征》2006,(8):52-53,64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古今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甚至已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田恃玮  李连瑞 《奋斗》2006,(7):40-4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打工经济”、实施“走一富二”战略以来,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应根据新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完善思路、明确目标、加大工作力度,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战略升级。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弱质和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之传统跨越式转移模式的局限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难度越来越大。鉴于此,重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就成为必然选择。在当前情况下,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双梯度转移更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它更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步骤、持续渐进、科学合理地转移。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如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倾斜性;兼业型;粗放型;布局分散、结构低、层次重复;剩余劳动力由隐性变为显性再到转移;多层次、多样性;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减弱;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欠发达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社会体制约束;制度法规约束。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我们在加速推进新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素质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立足新疆的区情,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转移和如何转移是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是: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素质偏低等。  相似文献   

14.
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农村教育的新方法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农村教育必须符合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次,要树立农村教育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思想;第三,农村教育应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爱民 《奋斗》2004,(3):22-23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4.85亿人,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75亿人左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这不仅是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个严峻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从战略思想上、制度创新、产业选择、农民自身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本文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入手 ,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指出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加速城镇化步伐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 ,提高农民素质以及进一步搞好乡镇企业 ,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问题,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本文从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特点,提出了依靠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发展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思路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三农”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民收入、农村市场消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社会发展问题,不断促进城乡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析“三农问题”切入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中最重要的问题 ,甚至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切入 ,试深层次探析“三农”问题内因 ,并探讨其根本解决办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三农”带来的深远影响 ,最后重点分析展望了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即利用农业内部的“双梯度交叉转移模式”为内推 ,并采用“反弹琵琶”的思路 ,发展非农产业 ,产生循环拉动 ,从而有可能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