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文正  王禹 《人大论坛》2009,(11):38-38
群众集体上访已成为影响一些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些上访群体中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运用“集体上访”这种方式实现个人的某种企图,甚至还代理信访案件,把信访作为一种职业。我们姑且把这类人称为“信访寄生虫”。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上访群众明白有不平和冤屈向谁诉,找谁办,又避免无序上访、糊涂告状?这是新形势下信访工作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也是缓解干群矛盾、确保社会稳定的大事情。 近期《法制日报》报道:河北省永年县信访局与司法局联合成立涉法信访案件接待室,引导上访群众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涉法案件,终于使一些上访群众明白了一个理儿:“信访不如‘信法’”、“上访跑到省市县,不如直接找法院”。接待室自成立以  相似文献   

3.
前些年,在京城一些部委的信访接待室里,上访的群众中,总有几个是湖南省浏阳市的,甚至是集体上访。经常性的越级上访,成了各级领导一件十分头痛的事。越级频繁上访带来了连锁反应,搞得浏阳市上上下下无心抓经济工作,严重时,上访请愿团游行示威、拦截领导车辆、冲击政府机关,市领导连办公开会都不安全,哪有精力谋划经济发展?无序的群众上访诱发了社会动荡,制约了经济振兴。浏阳市的越级上访是有其原因的,长期以来,浏阳信访主要靠信访机构承办,而信访案件跨地区、跨行业、跨时空,有的问题不是处于辅助地位的信访部门所能处理得了的,而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其明 《人大研究》2005,(10):24-27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社会上出现的信访群体越来越大、频次越来越高,信访问题备受各方的关注,在学界的争论也异常火热。信访是存还是废的争论,随着新《信访条例》的颁布暂时告一段落。在这场讨论中,尤其是于建嵘的调查报告———《信访的制度性缺乏及其政治后果》发人深省,报告显示,55.4%的因上访被抄家、被没收财物、东西被抢走;53.6%的因上访被干部指使黑社会的人打击报复。通过上访解决的问题只有2‰。与之对应的是另外一组更令人震惊的数字:国家信访局认为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1]。于建嵘指出,现行信访制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读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22期《上访大县缘何变成零上访县》一文,感受颇深。文中,山西省长子县委书记张圣说:“我的办公室的门,要为百姓开着!”这表明了一种对群众强烈的信任感。正是对群众的信任,他带头解决信访问题,组织干部大下访,实实在在解决信访问题,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实现零上访,干部信任群众。才能获得群众信任,这就是零上访的秘诀。  相似文献   

6.
三怕:一怕收费,群众抵触情绪大、工作量大;二怕上访告状,群众信访和集体上访后怕上级怪罪,影响政绩和升迁;三怕得罪人,乡镇干部怕得罪村干部,村干部怕得罪群众。四不:一是依法行政水平不高。有些干部不读书、不看报,对新情况、  相似文献   

7.
处理好一封群众来信,接待好一位上访群众,就会化解一位信访群众的怨气,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因素。这是信访工作应当秉持的境界,更是人大信访的崇高使命。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中遭遇迈不过  相似文献   

8.
“信访办是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工作的主渠道,工作时间,信访接待室的门一天也不能关!”安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锦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要求的。张锦堂是北京人,在安阳工作了30多年,还是一口地道的北京腔。担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前,他曾在市政府、市委和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岗位任职,多年主管信访工作。他说“:对于群众上访,绝不能看作是无理取闹,他们大部分人上访有理,理所应当,都是迫不得已才来的,是很不容易的!”设身处地听申诉人无悲伤不流泪,谁无冤屈去上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在研究了许多信访案件后认为,随着社会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利益…  相似文献   

9.
郭建平 《人大研究》2004,(12):52-52
安西县人大常委会郭建平撰文说 ,当前人大信访工作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信访总量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集体上访、群体上访比较突出。二是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突出 ,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无序开荒移民、农林场站改革和职工安置、土地纠纷、工程欠款等方面 ,成为群众来信来访的焦点。三是上访人员过激言行增多 ,不少群众抱着“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态上访 ,头脑不够冷静 ,情绪比较激动 ,言语比较偏激 ,出现上访群众不听劝阻、围堵机关大门、谩骂信访接待人员、破坏办公设施等过激现象 ,影响了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四是信访办理…  相似文献   

10.
各地动态     
广东省化州市人大建立信访预警防范机制日前,广东省化州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了信访预警防范机制,通过变上访为下访,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众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重复上访事件的发生。一是发挥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和机关干部主动参与信访工作的作用;二是通过组织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信访动态;三是加强本级人大与上一级人大和下一级乡镇人大的信息联络渠道,加强对信访苗头的控制,消除信访隐患。(庞涂娟)福建省福安市人大大力监督政府工作报告落实情况为确保福安市十四届人大二次…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毕节地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针对本地区山高路睡、群众信访难。多头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较多,信访事项办理环节多、工作效率低的实际,探索地县乡“三级联动视频接访”工作路子.实现了地县乡三级党政领导定时同步互动接待来访群众.现场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全力消化历史信访积案。  相似文献   

12.
一、变正面封堵为渠道畅通敞开机关大门,畅通信访渠道,认真负责地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是控制和解决群众集体上访、重复上访的有效途径。一要建立领导信访接待日。建立和实行领导信访接待日,由党政班子领导按规定时间、地点,轮流值班接待上访群众,并实行挂牌接待,使上访群众有“说理”的地方,可以更好地起到为百姓顺气、解难、排忧的作用。二要实行领导包案。重访、缠访、老案、积案和重大疑难纠纷案件,涉及面广、历史性强、问题复杂,单靠一个部门难以解决,必须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限期解决,做到一案在肩,不见分晓不撒手。三要现…  相似文献   

13.
如何建立非正常上访终结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的规定,所谓非正常上访,是指信访人到非信访接待场所和机关上访的行为。一般地说,人民群众忙于生产、生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郧西县委组织部把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信访、上访当成送上门的群众工作,鼓励基层干部和群众通过信访反映问题,把问题和矛盾暴露在基层,解决在基层。这一做法,  相似文献   

15.
据调查,形成群众上访增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下列几条:一是公务人员官僚主义严重,没有责任感。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来,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中百分之六十以上是领导干部不调查不研究,作风武断,乱施号令和决策不科学所为,所以引起群众不满,上访不断。这是其一。其二,接待或受理上访工作的国家公务人员存在着官老爷作风。他们嘴说一套,做起来又一套,根本不深入基层,怕苦怕累、怕麻烦的思想特别严重。有的对上访群众带理不理,文过饰非;有的还没有听完群众意见或申诉,就错误决断,赶人出门;有的推脱责任,欺骗群众;更有甚者,将上访群众视为"疯子"、"傻子"和"无理取闹者"。公开骂人、说难听话等等。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高唐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稳定这个大局,狠抓信访工作,对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实现了无积案、无重大上访、无重复上访、无越级上访。在1996年度全省评比中,被评为全省信访先进县。在抓信访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一、领导重视,强化管理。县人大常委会对信访工作注重在"管"字上下真功夫。一是加强了信访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7.
五、解决公安涉法上访的对策 (一)法治社会,群众为什么还选择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研究公安涉法上访问题的对策,首先要搞清楚群众为什么选择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访是法制不够健全的产物。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和独立的司法制度,某些自感遭受不公的人只能通过上访这种特殊的渠道来获取公正。几千年来,上访承载着普通民众对国家权力的企盼,是中国人传统的权利救济方式,也是中国人实现正义的原始路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利益矛盾和群体性矛盾不断增多,群众信访已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近年来我们所接触和解决的一些信访事件看,群众上访尤其是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很多是由于我们的一些基层组织、职能部门在组织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等方...  相似文献   

19.
郑廷贵 《政策》2012,(12):94-94
近年来,当阳市扎实推进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坚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2011年成为全省七个无非正常上访、无进京上访县市之一,信访稳定工作连续3年在省考核中名列前茅,被评为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一、用群众工作理念引领信访维稳工作。我们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  相似文献   

20.
一)信访案件急剧上升。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县信访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94至97年信访量的年递增速度为8.9%,97年达到顶峰,仅5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就达88起、2567人。有的上访群众情绪激昂,堵门拦车,冲击机关,围攻谩骂干部,严重干扰正常的办公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