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志坚教授是我国青年研究界的前辈,《中国青年研究》的创办者与第一任主编。今年是黄志坚教授的70寿辰,也是他从事共青团工作及其理论研究50年。50年来,黄志坚教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他无愧于我国“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先行者”和“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奠基者”的称号。为表达我们的深深敬意,激励从事青年研究事业的后人们,特发表黄志坚教授的新作《七十述怀:愿共育人伴终生》一诗。  相似文献   

2.
"青年研究"何去何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杰博士对“青年研究”的思考,涉及有关“青年研究”专业化、学科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我们认为,正视、思考、争辩、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刊特开辟“元理论探新”这一栏目,旨在就“青年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关于青年、青春期、青年问题、青年现象、青年文化的界定,关于青年研究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成果转化等,展开系列、深入的讨论,以推动我国的青年研究界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沈杰博士的文章只代表他个人的意见,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望热心从事青年研究事业的其他专家、学者,就上述基本理论问题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3.
蓬勃兴起的各类青年自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同时,因其发展的低水平以及管理的混乱无序,也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由此引发了对青年自组织开展自组织管理的思考。以青年自组织为研究对象,在对自组织管理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自组织管理和他组织管理进行比较,以论述自组织管理的内在优势,进而指出从他组织管理走向自组织管理是走出当前青年自组织管理困境的必由之路。最后就如何实现青年自组织由“他组织管理”向“自组织管理”的过渡,以引导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雨佳 《思想工作》2006,(7):32-33
2000年,他永远难忘,他和来自各条战线的全国劳模一起,在首都北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平生第一次踏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十佳青年农牧民”、“全区优秀党支部书记”、“全区十佳青年”、“功勋牧民”、“新长征突击手”……一顶顶桂冠,无数鲜花和掌声,都是社会对这位与时代同行的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礼赞!  相似文献   

5.
社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发表观点、表达情感、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这使得青年的活动场域与交往形式发生了根本转型,靠传统的青年研究方法难以从宏观视角分析青年群体的行动与观念演化。本文引申数字人文中的“远读”概念,提出对青年的计算文本分析研究范式。本文将文本的信息分为词义、词性、关系和情境,并简要介绍了量化这些信息的分析方法,将这些方法的应用路径分为编码与分类、情感分析、降维分析、主题抽取、分化与极化以及文化测量,它们与青年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结合空间。通过“远读”计算中的降维思想,研究者能从整体视角找出大量文本之间的潜在结构,进而获得对青年的“整体事实”的理解。在这一范式的应用中,需要注意文本数据代表性、分析方法适用性以及数据收集的伦理问题,而纳入音视频及图像的“富文本”分析会是将来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远读”与“近读”相结合能够促进我们对青年群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平台化于润物无声中影响着年轻人的意义生成,这一进程体现在青年日常的数字文化消费与生产中,兼具商业性与文化意义。为了探究平台对青年文化、社会与社会整体的影响,本文将理论视角从平台诸多辉煌、非凡的时刻转移到青年每日或琐碎或诗性的平台文化实践,使用“平台日常化”与既有的研究对话。研究发现,青年的平台文化生活以自我平台化为前提,微观上表现为青年既专业又重本真的“做真我”姿态,宏观上体现为正常转码与并行游走等平台节奏。平台在以资本主义逻辑生产日常的同时,也在将青年的“我”与“他”广泛相连,也支持着青年对表达和连接的持续追求。平台隐入日常后,青年以自我表达为特征的平台文化实践,是一种基于个人日常的微观政治,它虽是小写的,但也是平台日常化后具有变革意义的重要姿态。  相似文献   

7.
青年毛泽东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对改造中国社会作了一些理论上的重要思考。他由推崇国学到批评国学的弊端、批判封建制度;他主张“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为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了重要准备;他主张抛弃不切实际的种种幻想,寻求科学的指导思想;他深刻阐述民众大联合的重要性、基础、途径;他注重基层组织的作用,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他积极组织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强调借鉴别国经验要结合中国实际。这些理论思考,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了重要准备。青年毛泽东对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思考,对当代青年成长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杨长征:我以为,适合《中国青年研究》的“好文章”,起码应做到:“真问题,新问题,从现象入手,依学理分析”这16个字。“真问题”,指的是真正的“青年问题”,是注定要发生在青年年龄段上或青年群体中的特有的问题;否则即是“假青年问题”、甚至“伪青年问题”。准确把握青年研究中的“真问题”,需要长期的经验与学识的积累,决非投机取巧、“拍脑袋”所能得。“新问题”,是说在青年中新出现的问题,或是仍具长久生命力的问题。能否发现“新问题”,取决于对青年是否具有足够的了解与洞察,以及与时俱进的眼光。“从现象入手”,即…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发现寻求“自我发展”是青年典型而普遍的旅行动机,为了进一步揭示青年通过旅行获得自我发展的具体内涵,并尝试探讨其实现机制,特此对“天涯”、“猫扑”、“豆瓣”及“人人”网上青年旅游文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旅行可以成为国内青年寻求、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人生历程;青年“自我发展”之旅由两个面向构成:“现实自我的逃避”之旅和“理想自我的寻求”之旅。青年旅行与自我发展的关联机制有二:其一,在日常世界中遇到同一性危机的青年可以在旅行世界中反复“逃避现实自我一追寻理想自我”而建立自我同一性,进而获得自我发展;其二,青年亦可通过旅行主动增加阅历、获得社会化而获得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青年学尚是一块处女地,从何下锄去开拓呢? 笔者以为,是否可以先分别从青年学“科学群”中的各学科入手,对青年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分别或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青年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摸索和建立青年学的理论体系。在青年学这个“科学群”中,集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美学等有关学科。其中,社会学与青年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直接对青年研究提供帮助。当然,社会学并不能代替青年学,因为青年研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青年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在加快“青年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青年充权”的实现,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量化的指标来监测“青年充权”的状况。虽然这只是一种方法论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但将丰富青年基础理论和青年社会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外省青年──北京人海中的孤独群落张卫民“外省青年”的历史演变19世纪的法国小说是最常见到“外省青年”一词,望文生义他说:“外省青年”是来自外省的人,他们不是巴黎人,在19世纪的欧洲,巴黎是文化与艺术时尚的发散地。一个地道的巴黎还意味着什么?优雅的谈吐...  相似文献   

13.
赵文 《青年探索》2006,7(6):50-51,55
孙中山先生是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其青年观的。他认为,革命中的青年思想行动上具有“头脑新洁、先知先觉”“,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特点。他在信赖倚重青年的同时,对青年寄予厚望。希望青年们树立高尚志向,努力求学问,注重人格养育,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造福祖国和世界。  相似文献   

14.
黄海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09-117
“街角青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是社区青年工作的一个盲区和社区建设的一大隐患。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社区街角帮派的调查,解读“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流动模式,剖析“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最后得出社区青年组织在转化“街角青年”工作中应建立“四位一体”转化系统工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问题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性”和“问题性”。该文着重分析了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特征,分别从青年社会问题的产生、内容、表现、影响和解决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并对“社会性”在青年社会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意义做出阐述。这对于我们更理性地认识与把握“青年社会问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探究“内卷化”背景下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成因与应对策略,对于引导青年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卷化”背景下,青年社会获得感的缺失是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内因,主要体现为“习得性无助”降低青年的自信感、“主动污名化”宣示青年的抗议,以及阶层焦虑导致青年斗志消沉。而亚文化中部分消极文化的流行与扩散是外因,主要体现为“丧文化”下青年情绪消解方式的扭曲、消费文化下青年认同危机的加剧、网络文化下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引导作用的削弱。为了应对青年“躺平”思潮的不良影响,亟待加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青年社会经济保障体系,甄别研究青年合理社会利益诉求,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职业选择及发展趋向陈理得“跳槽”、“第二职业”、“下海”、“人才”,是近年来青年研究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青年人才的流动、青年科技人才的“隐形失业”和下岗青年再择业,又成为当今青年群体的“热门话题”。青年职业的选择是我国青年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当前青年研究的状况表明方法论的革新是提高青年研究的整体水平的当务之急。而方法论革新的核心又在于理论思维方式的转换。从笛卡尔思维到打破现状思维 (展开·整合思维 )是一种可能的出路。青年被誉为“人生的春天”、“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青年同时又有其消极作用 ,尤其是在西方 ,青年四大危机 (失业、吸毒、犯罪、学生骚动 )困扰着一些国家和政府。因此青年又被贬为“风暴之王”、“危险阶层”。笔者在这里主要是试问青年“研究”的现状 ,试举青年“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中国青年形象研究多关注西方媒体对该群体形象的“他者叙述”,本研究站在“我者建构”的角度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国际新闻媒体对外传播出的中国青年形象。通过采用语料库驱动的话语历史分析法分析《中国日报》2013—2020年中国青年新闻报道的议题设置特点和话语使用策略,发现《中国日报》向国际社会呈现的是一个具有多重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在个人成长中优缺点并存、自身发展需要外界帮助的中国青年群体形象,由此揭示出了与西方学界不同的青年媒体形象,在青年形象研究中发出了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青年外卖骑手的频繁在场使其在媒介语境与现实语境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社会公众和青年骑手的访谈研究,结合微博内容分析发现,社会公众普遍认为青年骑手是主动在场的区域“大使”、积极营业的正能“偶像”、爱人律己的道德“模范”和实干笃行的行为“标杆”;而骑手视自身为被动规训的城市“导游”、消极运作的生产“机器”、善于妥协的数字“劳工”与麻木失语的交易“社畜”。这一“他我”与“自我”的形象差异,表明二者的叙事立场、社会分工、情感地位和行为解释的方向不同。基于此,从审视认知基础、改进必要条件、塑造道德支撑与完善有力保障四个方面,对青年骑手的公众形象予以塑形、着色、明质和铸态,达成质量与效果同行、动能与势能有机结合的规范化、有序化塑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