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定导致山东某地区种鸭发病的病原,从病鸭肝、心、肺中分离并纯化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结果及PCR鉴定,确定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1.3×109CFU/m的菌液10倍系列稀释后,感染20日龄健康雏鸡和1日龄健康雏鸭,该分离菌对20日龄健康雏鸡和1日龄健康雏鸭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4.5CFU/mL、10-5.3CFU/mL;死亡雏鸡(鸭)的剖检病变与发病鸭类似并分离出与感染菌株形态特征完全一致的菌落。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等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对江苏、安徽两省86个鸭场的发病鸭从日龄、品种、流行季节、流行菌株的血清型以及血清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调查.结果,在57个鸭场的樱桃谷鸭、番鸭及野鸭体内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92株,而从麻鸭的病料中未分离到该茵;分离到病原的鸭最小为12日龄,最大为41日龄,主要集中在12-30日龄;这些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这些地区鸭场疫里默氏杆菌流行菌株的血清型至少有5个,其中1、2和10是流行株的主型.  相似文献   

3.
1985年5~8月,金湖地区雏鸭群中爆发一种死亡率高,以肝脏变性和出血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鸡胚接种和高免血清中和试验,确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 (一)流行病学 金湖县复兴圩农场副业队5月10日从本场炕坊购回康贝尔雏鸭1500只,16日发现有6只鸭突然发病死亡,随后死亡逐日增加,8~12日龄死亡达高峰,每日死亡约15只,以后死亡逐渐减少,至20日龄后死亡基本停止。前后共死亡1059只,死亡率达70.6%。该队5月25日又购回康贝尔鸭800只,6月1日又发生类似病症,到6月9日用灭活苗防治前,共死亡621只,死亡率达77.6%。全县共有18个乡155个村组211户养的雏鸭  相似文献   

4.
雏鸭胸腺生长指标的动态观测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49日龄雏鸭胸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胸腺重量、胸腺指数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ANAE )的测定,研究了雏鸭胸腺的生长及组织发育规律。结果显示, 胸腺重量随日龄增长逐渐增加;胸腺指数在28日龄时达最高;1~28日龄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 ANAE 上升幅度较大;21~28日龄时胸腺小叶数量增多,并显著增大;28日龄时皮质部主要为小淋巴细胞;胸腺小体有3种形态。表明,雏鸭在1~14日龄时胸腺生长较缓慢,21~28日龄时生长十分迅速,28日龄时胸腺中大部分T淋巴细胞已发育成熟,35~49日龄时胸腺发育已趋于稳定; 胸腺小体是具有高度活性的结构,与清除退变上皮有关。  相似文献   

5.
2001年11月,江苏省某种鸭有限公司从外地引进3000余只父母代番鸭,分别于1日龄和7日龄接种由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生产的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及鸭疫里氏杆菌油乳剂疫苗.至9日龄时开始发病并出现死亡,12日龄发病率达70%以上,致死率为10%.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确诊病原为鼠伤寒沙门菌.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采取对症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目前危害养鸭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 (一)流行情况 据县兽医站统计,全县有40多群雏鸭发病,死亡15000余只。如广洋乡兰亭村养鸭专业户王某1985年4月18日购回1030只雏鸭,7日龄时开始发病,仅3日共死亡700余只。鸭主未消毒场地,又购进1600只雏鸭,3日龄发病,最后基本死光。调查在鲁  相似文献   

7.
小鸭传染性浆膜炎罗函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南京210014)小鸭传染性浆膜炎(DucklingInfectiousSerositis)是由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aanatipestifer,PA)引起的小鸭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近20个县、市鸭肝炎(DH)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免疫防制现状.从本调查的结果可见,该地区DH多发区的雏鸭以7~21日龄发病最多,最早的2~3日龄,最迟的在樱桃谷鸭及其改良品种可见于35日龄,在番鸭可见于60~70日龄,个别番鸭在200日龄还有零星发病.3~14日龄发病的雏鸭死亡率在60%~95%,15~35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15%~40%,35~70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5%~15%,更大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5%以下.根据防治效果,许多用标准DHV-Ⅰ型弱毒疫苗免疫的鸭群,或在发病初期注射标准DHV-Ⅰ型超免疫卵黄抗体的鸭群,其疫情还不能控制,往往需在发病初期用本地病鸭分离的DHV作疫苗,进而制备超免疫卵黄抗体及时治疗,才能将鸭群的死亡率控制在2%~8%.提示该地区原来流行的DHV-Ⅰ型野毒株有可能发生抗原毒力变异或已传入DHV-Ⅱ型或DHV-Ⅲ型.  相似文献   

9.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尿囊腔和卵黄囊2种途径均能使病毒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7.24/0.2 mL和10-6.4/0.2 mL。病毒感染鸭胚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肝和尿囊膜中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 nm,无囊膜;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可形成特征性包涵体;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尿囊膜与肝,细胞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消失。病毒经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均能使28日龄鸭感染发病,致死率分别为86%、89%和97%。研究表明,DSHDV能很好地在鸭胚上生长并致鸭胚各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不同感染途径均能使雏鸭感染发病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鸭源呼肠孤病毒与沙门菌共感染对雏鸭脾、法氏囊的病理损伤及法氏囊IgY抗体生成细胞数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鸭源呼肠孤病毒感染的发病机理和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雏鸭被分成4组,即对照组、呼肠孤病毒感染组、沙门菌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于8日龄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雏鸭接种鸭源呼肠孤病毒,13日龄对沙门菌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雏鸭接种鸭源沙门菌。分别于13、14、16和20日龄每组剖杀6只,观察各组脾、法氏囊和胸腺的病理变化、法氏囊IgY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呼肠孤病毒感染后脾、法氏囊和胸腺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组织内出现明显坏死灶,之后出现肉芽肿结构,法氏囊固有层淋巴滤泡明显减少。混合感染组的病变明显重于其他单独感染组,法氏囊IgY抗体生成细胞数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呼肠孤病毒感染雏鸭后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增大了细菌的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1.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鸭肝炎发病雏鸭群进行病原分离、致病性试验及理化特性测定.结果共分离到9株野毒,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9株野毒具备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的基本特征,但其毒力具有不均一性.对7日龄雏鸭的致病力,其中3株LD50分别为10-4.36/0.3 mL、10-4.17/0.3 mL和10-4.08/0.3 mL;另外3株LD50分别为10-2.48/0.3 mL、10-2.39/0.3 mL和10-2.19/0.3 mL;其余3株对7日龄雏鸭无致病性,但2株对1日龄的雏鸭却有一定的致病性,1株无致病性.该研究结果为分析本地区鸭肝炎疫情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1984年福建省福州地区发现鸭病毒性肝炎以来,在一些养鸭场和专业户鸭群均有该病发生和引起的死亡。据1988和1989两年对4个大养鸭户21批雏鸭的调查,死亡率为15%~70%不等,发病死亡高峰集中在3~10日龄,10日龄后下降。死亡最严重的是番鸭和本地麻鸭杂交肉用鸭和樱桃谷鸭,死亡率为40%~70%或更高,雏番鸭病情较轻,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起的一种以侵害呼吸器官为主的真菌性疾病 ,主要特征是在肺等部位形成肉芽肿结节。各种禽类均可感染发病 ,雏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1999年 5月 ,河南省光山县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樱桃谷肉雏鸭陆续发病并大批死亡。根据其流行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等 ,确诊为雏鸭曲霉菌病。1 发病情况某养鸭专业户于 1999年 5月 11日自本地一家孵化场购进1日龄樱桃谷肉雏鸭 80 0只 ,6日龄开始发病 ,当天死亡 4只 ,继之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11日龄时达高峰。截至 14日龄时共发病 3 2 6只 ,发病率达 40 % ,死亡 17…  相似文献   

14.
20 0 0年 9月 17日 ,浙江省浦江县浦阳镇前于村一农户饲养的 2 0 0 0只 30日龄雏番鸭突然发病 ,并有死亡。主诉 :8月17日从外地购入雏鸭 2 0 0 0只 ,前期生长良好 ,成活率达 99%,一直饲喂某厂生产的颗粒鸭饲料 ,每日在鸭棚前不远的小溪内放养 ;9月 12日以来 ,每日有近 10只雏鸭死亡 ,并逐日增多。雏鸭精神较差 ,部分废食 ,群体采食量不到以前的一半。临床检查 所用饲料标签齐全 ,没有过期和变质情况 ,气味正常 ,可排除饲料中毒 ;观察小溪长约 5 0m ,是死水 ;该群鸭大部分生长发育不良 ,精神萎顿 ,羽毛松乱 ,体瘦 ,部分鸭排稀粪 ,有的喜饮…  相似文献   

15.
正确确定畜禽的适时阉割日龄,是促进畜禽正常发育、提高饲料报酬、降低成本、增加出栏率、改善肉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各地兽医工作者对畜禽最佳阉割日龄的看法不尽一致。因此,笔者在调查湖南民间畜禽阉割技术的基础上,做了部分畜禽阉割日龄及阉割方法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动物:猪80头,羊5只,狗5只,兔9只,鸭41只,鸡14只。除鸭是从常德市种鸭场购  相似文献   

16.
禽类滑腱症病因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有关报道较多。多数学者认为本病起因于:营养物质缺乏;遗传因素的作用;病原感染;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不良等。作者选择环境湿度和饲料含钙量等因素对北京鸭雏进行了致病性试验观察。 材料与方法 (一)从北京郊区某孵化场购进一日龄雏鸭200只,用商品饲料预养10天,淘汰体弱者,10日龄时取172只健康雏鸭,随机分为8个试验组。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选择四川等地流行广泛的鸭疫里氏杆菌 (RA) 1、2、4和5血清型菌株制备铝胶佐剂四价灭活疫苗。对疫苗经无菌检验及安全检验合格后 ,给 3日龄樱桃谷商品鸭每只颈背皮下注射 0 .5mL ,第 10、13和 16d免疫鸭对同源RA的攻击分别表现出 5 %~2 0 %、75 %~ 90 %和 10 0 %免疫保护力 ,第 2 3~ 30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用间接ELISA对免疫鸭进行抗体消长规律检测 ,表明 3日龄樱桃谷鸭首免后第 2 3d抗体达到高峰 ,至 93日龄时仍能检出抗体 ;10日龄时进行二免后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水平 ,到第 65d时仍能保持较高抗体水平。疫苗免疫雏鸭能够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地增强其T细胞的免疫力 ,时间达 2周。经攻毒保护试验、抗体消长规律测定、T细胞免疫水平测定和田间试验 ,证明研制的鸭疫里氏杆菌病(RAI)四价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能有效预防RA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确诊了近年来在琼海县雏鸭中流行的一种以气喘、拉稀、足软并伴发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疫病为小鸭传染性浆膜炎,其病原为鸭疫巴氏杆菌。本病传染快,死亡率为3%~65%。选用庆大霉素、红霉素治疗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19.
20 0 3年 5月 ,福建省罗源县某野鸭场 18日龄野鸭出现眶下窦肿胀、失明 ,剖检见纤维素性心包炎或典型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病变。并从病死鸭眶下窦中分离出大肠埃希氏菌 ,经实验室鉴定其血清型为O57,以该菌株通过滴鼻接种北京雏鸭进行动物回归试验 ,成功复制出与自然  相似文献   

20.
嗜眼吸虫主要寄生于家禽眼结膜囊和瞬膜内,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分泌毒素的影响,使患禽发生结膜—角膜炎。该病对幼鸭危害严重。1984年11月我们对江苏省的吴江、昆山县爆发鸭嗜眼吸虫病作了调查,现将其结果总结如后。 (一)流行情况 吴江县个体养鸭户,1984年饲养雏鸭1900只,鸭群30日龄时,死亡824只,死亡率为43.36%。鸭群50日龄时,对1100只幼鸭作了检查,阳性1090只,感染率为99.09%,感染强度1~30条。同时对该县和昆山县的9个养鸭群进行了抽检,共检查77只鸭,阳性46只,每群均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