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献军 《新东方》2013,(5):21-24
黎族男性文身是整个黎族文身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它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但也不能不提及。本文从古代黎族的男性文身、民国时期的黎族男性文身和1949年以后田野调查中的黎族男性文身三个阶段纵向探讨了整个黎族男性文身的历程,并和黎族女性文身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今日海南》2011,(11):46-47
组画之名源于李双江的名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组图共八幅,包括黎族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各一图。苗族一图,每图皆为六尺整的尺幅;《织锦图》,幅面将近5米长,1.8米高,表现了黎族五支系妇女织锦的各个工序的劳动场景;《人间仙境·黎村》更传神地描绘出了黎族村落的山、树、船形屋和黎族百姓,直观地反映了...  相似文献   

3.
王献军 《新东方》2012,(3):26-31
文身问题是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百年来一直有学者进行研究。海南黎族文身研究可以大致分为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成立后两个大的阶段。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对此都有专门研究,而在共和国成立后,相关著作、论文以及影视作品亦是多有论及,黎族文身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相似文献   

4.
与百越其他族群相比,女性文身是黎族文身的一个突出特征.今天学术界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黎族女性文身上.并进而在探讨黎族文身起源、文化蕴意、社会功能等相关问题研究中都认为黎族文身具有女性特征.但事实上.黎族文身是从古百越传承下来的,男性也曾经盛行文身,从汉代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黎族男性文身习俗才逐渐减弱.因此,主要探讨历史上黎族男性文身情况以及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9,(4)
在悠远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绚烂的文化。黎族先民创造的人类繁衍神话、始祖神话和文身传说,与黎族传统的节庆习俗、祖先崇拜和文身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保留和传承着黎族古朴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黎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黎族蛙崇拜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黎族女性的文身图案中,出现得最多的一种仿生形象就是蛙纹。不仅如此,“在各支系的黎族筒裙、铜鼓、皮鼓及各种日常用具上,都绘有各种青蛙图案,黎村必有一个以青蛙做形象鼓耳的大皮鼓。黎族人民认为青蛙有很神秘的效能,它能呼风唤雨,保证粮食的丰收,是黎家的崇拜对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在黎族各个文化艺术表现方面,只有蛙形象贯穿了所有的领域,如织锦、文身、刺绣、铜鼓(锣)、甚至水缸、米缸等陶器。  相似文献   

7.
文身文化,源远流长,变化繁复,存在不少待解之谜,妇女与文身问题上的扑朔迷离就是其一。 过去,文身是黎族、彝族妇女的专利。傣族妇女是否也文身呢? 人类学家陶云逵在《车里摆夷之生命环》中说:“摆夷(傣族)中只有男子文身,女子偶于手臂刺一二圆点,由其爱人刺  相似文献   

8.
当你踏上海南这片热土,那淳朴而真诚的黎族民歌将使你感动,浸泡到歌的海洋中……黎族民歌自然流畅,优美动听。黎族人民离不开歌,生产劳动中唱歌,喜庆婚事上唱歌,远方客人来了以歌问候,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以歌为谋。海南黎族“哈、杞、润、赛、美孚”五支系,由于居住区域不同,各支系方言差异较大,黎歌唱法也不相同。如乐东的“千家调”、三亚的“吗哑调”、保亭的“罗呢调”、东方的“滚龙调”、陵水的“罗咧调”、琼中的“四亲调”等等,都具优美和谐的音乐快感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吟是唱,都能琅琅上口。黎族民歌多为七言句,四句一首。也…  相似文献   

9.
2009年2月8日,昌江县首届农民运动会在优美的文明生态村石碌镇片石村举行。在三棵千年古榕下,鼓乐震天,数千名黎族群众以方言民歌、黎族舞蹈载歌载舞。场内场外,欢呼声、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10.
詹贤武 《新东方》2014,(3):28-32
黎族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对黎族文化的发展进程影响至深,使黎族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黎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均衡,黎族文化内部形成多个方言文化圈的空间分布结构,说明黎族文化体系中既存在相同的文化特质,也表现出地域性的个性特征,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海南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细胞,其成份多为平和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性的,如汉、黎、苗、回族民俗文化的积淀,既有封建文化的溯源,又有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影响,其多种成份的相互渗透,又使海南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兼容性。汉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文化随汉族移民逐渐传入海南岛,并同黎族文化交融汇合。由于族群的来源比较复杂,人口的迁移期较长呈陆续状态,海南除了苗族和回族之外,黎族和汉族在本民族之间的行为文化、生活习惯、风土习俗、方言等均存在着较大的地域性差异,仅黎族的、杞、润、美孚、赛五大方言族群之间,既有共同的民俗文化特质,也存…  相似文献   

12.
邢植朝 《新东方》2007,(1):47-51
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的众多族群中,都同是我国古代“百越的后裔。尽管他们从老祖宗那里分手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各自居住在祖国台湾岛和海南岛上,至少有两百代人没有什么往来,但由于血缘同根、文化同源的缘故,他们之间的文化与情感的表现,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与相同之处,文身就是他们文化与情感凝结的血肉彩绘。  相似文献   

13.
王静  陈秀琴 《新东方》2010,(1):F0003-F0003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现有人口130多万人,主要聚居在乐东、琼中、白沙、昌江、保亭、陵水等6个自治县及三亚、五指山、东方3个市,另有少数散居在万宁、琼海、屯吕、儋州等市县。“黎”是汉族对黎族的称呼,其内部共分为“哈”“杞”“润”“美孚”“赛”五大方言区。各方言区的服饰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区别。  相似文献   

14.
黎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和后来迁居海南的苗族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区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和睦共处,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海南民族文化。尤其是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诸如纺织、服饰、独木、文身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逐渐减少,有些甚至已经消失。如今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乡寨,都很难听到高亢优美的山歌调子,难以看到亮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有悠久历史的制陶和蜡染艺术也逐渐消亡。因此,要发展海南民族地区经济, 就必须要抢救、保护、传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使民族地区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英文文身     
爱好文身的人,一般都喜欢采用带点神秘感的图案,如龙、凤之类,西方人还尤其喜欢用汉字文身。然而风气逆变,如今不少国人却迷上了英文文身,据说上海一家文身工作室,每月都会接待二三十位这样的顾客。可别以为他们幼稚,这些人不少是大学生,有的还是医生、教授和银行家呢!  相似文献   

16.
孙海兰 《新东方》2010,(1):25-28
黎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黎族有124.78万人,其中居住在海南省的黎族人口有117.2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3.9%,其余散居在贵州、湖南等省份。笔者所研究的对象特指世居于海南岛的黎族。  相似文献   

17.
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文身的习俗比较普遍。由于信奉小乘佛教,男孩到了八、九岁,一般都要到寺院里当小和尚,这时即开始文身。文身是在手、肩、背、腿、胸、腹等部位用针刺出各种图案,再涂以兰色植物液汁,即现出明显花纹。花纹有动物花草、线条图形、经文字母等。文身要经历几次手术,经受被刺部位红肿以致发烧等痛苦才能完成。傣族文身的习俗,历史上多有记载,专家们也进行过许多研究。大都认为:①文身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即通过文身表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②文身是一种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即通过文身表示自己属于某个氏族或部落;③文身表示已经成年,受过教育,因而取得成人、结婚的资格;④文身具有审美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史料及考察民俗,令人惊讶地发现,高山族某些文化现象、甚至某些十分特异之俗,竟在江浙闽粤民间屡有映现。其一,文身素知台湾高山族盛行此俗。无论男女,一俟成年,即在氏族之中,举行庄严仪式,刑牲会众,实施文身。所谓文身,即“以针刺肤,演以墨汁,使肤完皮合,遍体育纹。被文身者,“虽痛楚,忍创而刺之,云不敢背祖也。高山族文身,既受命于祖训,同时也是一种追求。通常,男崇勇武,多于胸、背、肩文“龙蛇”、““虎豹纹”、“鸟器”等;女尚艳丽,皆于面额利“网巾织”、“蝶翅”或于手臂刺“花草”、“虫鱼”等。尤其…  相似文献   

19.
明朝后期的黎族起义与苗族迁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雄峰 《新东方》2001,10(3):94-96
苗族迁居海南是黎族社会矛盾和黎族起义的产物,其迁移过程是封建统治者制定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以夷制夷”政策的产物。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黎族起义之后,入琼驻防的苗族屯田兵,是苗族迁居海南的最早先民,其祖籍当源于广西。  相似文献   

20.
《新东方》2019,(2)
黎族的岁时节日,是黎族土地崇拜的伴生物。黎族的岁时节日非常繁杂,且同黎族土地崇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衍生了各式各样、内容相当丰富的禁忌。这些禁忌主要来源于黎族的自然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经验总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有适时生产和维护节日气氛的功能并融入黎族的节日习俗,是黎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其又有迷信和伪科学成份,具有它内在的社会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