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政府有效发挥非遗保护中"起承转合"基本结构作用,在繁与简、传统与现代、政府与民间等二分问题上深化体制,成为非遗保护制度与法律实施的软实力。自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以来,广西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至今已立项国家级非遗名录4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6人、其他各级非遗名录计6797项;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的选择和创新,是解决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不良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和重要突破口。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有传承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企业主导模式三种基本类型。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的选择和创新,必须坚持非遗保护与开发相统一原则和非遗本真性与商品化相协调原则。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具体模式的选择,应在综合分析影响互动合作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优化旅游开发模式和强化旅游反哺功能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秀     
喻湘泉 《当代广西》2014,(12):56-56
正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为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大力弘扬我区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提高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广西文化部门在南宁民族广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内容包括扣人心弦的非遗展演、传统民族体育竞技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等,让观众零距离学习和感受民族非遗文化,更多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梁家铭  杨苓妍 《台声》2023,(7):78-7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各界关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曾娜表示,非遗的传承,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创新之志,期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文化,增加非遗项目传承人发掘与培养的渠道。在秦淮河不远处,就坐落着一座以传承、保护、创新非遗文化为特色的南京云锦博物馆。自从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南京云锦博物馆就不断依托云锦艺术品及文创品突破创新、跨界结合,  相似文献   

5.
6月10日是"非遗"日。对于"非遗"传承、保护,近年来讨论比较多,但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有诸多探讨的空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长期致力于相关领域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他主张从文化的角度对"非遗"进行保护,还特别强调"非遗"的保护要着眼于社区的构建和现代教育的融入。他的见解对我们思考"非遗"工作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赵莉  李光 《人权》2013,(5):26-2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而捍卫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人的文化权益"密不可分"。①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抢救性、整体性和生产性三种保护方式中,生产性保护最复杂也争议最多,可谓是毁誉参半。②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武汉旅游投资集团在实施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过程中形成的法律关系、协调机制和经营方式等,探讨手工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武汉模式"及其人权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失,各地都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存在基础日渐狭窄、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的困境。如何抢救性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福州市人大常委会探出了一条立法保护的新路径。从单项的闽菜技艺文化保护到整体福州非遗保护,再到闽剧、软木画等亟待抢救的福州特色非遗保护,地方立法为非遗保护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非遗保护中,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所鼓呼的遗产保护民众本位与文化自觉立场,是非遗保护观念的巨大进步,但在实践中却遭遇重重困境,原因在于忽略了"文化自觉"就其可实现而言并非是自我缘发的,而是有其先决条件的。个体"意愿"惟有在公权框架中获"正当性确认"才能成为具有实践力的"意志",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惟有获得公权机构的"正当性确认",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公权正当性体现于公权机关对大众权益的公正分配。因此,非遗文化自觉的真正实现,在根本上乃建基于权益公正。在当代中国非遗保护历程中,非遗群体经历了漫长的"权益公正失落",而2011年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虽推动了民众享有非遗文化"所有权"的进程,但非遗保护的权益公正建设的有序展开,仍待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9.
伴随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传承人的匮乏、生存环境堪忧、重开发缺保护的困境。因此,要全面做好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及培养工作,创建非遗项目文化生态区,激发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鄞州区自2005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从政策保障系列化、传承保护多元化、宣传展示社会化三方面入手,在全市率先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基地、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传承基地星级评定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建立非遗保护名录、发展教学传承基地、发展生产性传承保护、政府贴息保护、举办培训班普及性传承、组建非遗联络员队伍和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等措施,切实有效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目前,该区已形成  相似文献   

11.
<正>前不久,和沪上一帮摄影同好,前往西北郊某镇(注:嘉定区徐行镇)采风,适值当地举行一年一度的非遗嘉年华群众民俗文化活动。当地的民间手工艺源远流长,黄草草编工艺闻名遐迩,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遗文化保护项目,此外,风筝扎制、蒸糕制作等也已入选区级非遗文化保护名录。现场所见所闻深有感触,引发了对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地区,尤其是特大型城市郊区如何实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奉化非遗项目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拥有宁波级以上非遗项目20个,奉化级非遗项目20个。如"奉化布龙""宁波走书""布袋和尚传说"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该区"国宝"级品牌项目;"奉化吹打""红帮裁缝技艺""唱新闻""奉化婚礼""棠岙纸制作技艺"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非遗项目,奉化区通过"非遗+校园基地""非遗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2月21日至25日,由源生坊主办的首届"源生乡村音乐歌舞艺术节"在昆明举行,其间,还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论坛,近三百位民族民间音乐"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云南"非遗"保护的经验和云南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本刊一直关注"非遗"传承问题,作为此次活动的媒体支持方,我们把活动中几位"非遗"专家和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政府主导的保护与传承模式。PPP模式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选择,这种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非遗保护与传承中,能够实现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主体对非遗的多元化、协同化保护,有利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6,(11)
正让传统的文化艺术融入到我们每一个百姓的生活中去,真正做到让这些遗产"活"起来中国非遗保护十五年,从国家顶层设计到民众意识普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的非遗保护总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在中国遗产日来临之前,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接受《小康》专访,结合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述说问题,并介绍未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8种京族非遗及7位传承人的田野调查,分析京族非遗及其传承人的状况。与京族非遗一样,其他非遗在传承中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现行的非遗传承制度来解决。  相似文献   

17.
郝晓静 《求索》2013,(8):232-234
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本文通过对越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进行汇总、分析.对越南非遗保护工作进行回顾和探讨,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弘扬的价值与实践.有助于我们了解周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实施情况并借鉴其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及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顾亮亮  陆华良 《群众》2023,(16):53-5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不仅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行动指南。江苏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文化数字化转型和发展,一直走在文化数字化探索的前列,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凸显。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发展非遗数字化文创,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与时代环境相适应,是推动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走近委员     
<正>陈金屏,省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南通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文物、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术研究,主持博物苑现当代文物总帐建立工作,组织实施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申报及项目保护等。先后参与策划、执笔《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承担张謇纪念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陈列展览  相似文献   

20.
苗族非遗手工艺产品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坚持活态化传承是苗族非遗手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在旅游经济背景下,将苗族非遗手工技艺产品向文化创意产品转化,如果盲目追求创新,使形式与内容脱节,无法平衡创新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极易对非遗传统内核造成破坏。为维护活态传承的有效性,文章分析苗族非遗手工艺品产业面临的问题及产品“再设计”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探讨“再设计”在非遗活态化传承中的实践效果与目标差异,可持续视角下设计的功能定位、原则和方法,以期为现有非遗手工艺产品“再设计”转变视角,转换设计方式,拓展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