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军队建设问题。他在一次重要会议上郑重指出:“对于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始终加以关注的:一个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军能不能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一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能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从实质上讲,一个是坚持建军之本的问题,一个是贯彻强军之策的问题,是当…  相似文献   

2.
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的伊始,针对如何将旧式军队和农民武装为主要成份的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三湾改编期间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的原则。三湾改编的核心是解决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这是党如何建设自己的军队进行的最早、最为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奠定了工农红军政治建军的基础,对于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的伊始,针对如何将旧式军队和农民武装为主要成份的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三湾改编期间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的原则.三湾改编的核心是解决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这是党如何建设自己的军队进行的最早、最为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奠定了工农红军政治建军的基础,对于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泉整训是我党建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民主整军运动,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正规的政治、军事整训。毛泽东在整训期间起草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草案(古田会议决议),作为我军建军史上具有奠基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将我军与一切旧军队区分开来,使我军真正成为一支人民的军队,为我军的创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军后勤建设也具有深远影响。决议中包含的巩固革命战争战略后方、实行军事经济民主、资源有序分配、依靠人民支援、严格后勤纪律等思想成为我军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思想基础,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是我军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斗争时期,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首次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对人民军队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民军队名将,陈毅元帅接近半个世纪的军事生涯,就是人民军队由小到大、以弱胜强的一面镜子:1927年8月.在江西抚州(临川)汇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洪流,当月25日第一次接受战火的考验;  相似文献   

7.
曹云生  吴晓敏 《求实》2005,2(10):21-24
军队民主建设,既是人民军队的一项建军原则,也是军队战斗力极其重要的政治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继承和发扬红军时期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开展了军队民主建设的实践活动,在反对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中健全军内民主制度,开展尊干爱民运动实现官兵一致,兴起群众性练兵运动为军事民主注入新的活力,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军军事民主建设的内涵,在人民军队民主建设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8.
付瑶 《党史纵横》2012,(11):36-37
朱德同志曾长期负责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工作,并且高度重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他在70多年的军事生涯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军队政治工作经验。这集中体现在他撰写的大量军事论文中,《怎样创造铁的红军》就是我党历史上一篇有代表h生的军事文献。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该文章很少被人提及。文章是1931年7月朱德根据古田会议精神和红军建设经验所作,被收录为《朱德选集》的开篇之作。文章中蕴含了丰富的军队政治工作思想,不仅对于革命年代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开创性,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昌起义是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的发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起义领导人,开展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成功实践,具体表现为:军事上体现了党对起义的坚强领导,政治上开始确立人民军队前进的政治方向、组织上初步奠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组织基础,纪律上注重加强起义军的作风纪律建设。这为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和军魂的锻造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在指导军事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军事指导理论,取得了系统性的历史经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外部动力是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应时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基本依据是适时确立和调整军事战略方针;根本目标是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政治方向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内在动力是着眼历史使命,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磊  刘伟 《党史博采》2008,(11):4-6
古田会议是党和军队历史中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它指出了无产阶级人民军队发展的科学规律,为党和军队完成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任务,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困境中的红军不断积聚革命力量,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是我军发展的分水岭,从此,中国工农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利后,在向井冈山转战途中对部队进行的三湾改编,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基础,是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回顾这段光辉历史,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三湾改编在摧毁旧式军队传统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中的巨大作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在人民军队中创造的业绩是何等伟大辉煌,从而激励我们更加坚定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  相似文献   

13.
刘正 《湘潮》1987,(10)
1927年9月9日在湘赣边界爆发的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是有着伟大的历史地位和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的。第一,秋收起义第一次正式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组织工农武装,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二,秋收起义率先实行了把革命的主要力量从城市转向农村的伟大转变。第三,秋收起义不仅建立了第一支工农革命军,而且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军队建立了民主制度,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第四,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争取  相似文献   

14.
三湾改编是我军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军政改编。它的核心是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保证党对这支军队的领导。同时在军中建立肃清旧军队残余的民主主义制度。这两大举措,就像看不见的框架,构建了工农红军的"军魂"。这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自己的军队所进行的最早、最为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奠定了工农红军政治建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三湾改编,是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进行的整顿和改编。它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伟大开篇,标志着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开始形成。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初,迫切需要解决军队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同志是人民军队缔造者之一,也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首创者之一。一九三八年一月十日,就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不过几个月,周恩来同志发表了《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一文,总结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我军斗争的经验,总结了抗战两个月的教训,正确地解决了抗战军队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组织和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阐明了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政治工作人员和群众之问的辩证关系,十分精辟地提出了“以革命  相似文献   

17.
张恒 《党史博采》2006,(9):40-4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实行土地革命的历史时期。随着党对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日益重视,党中央成立了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后来,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在政府组织系统又成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朱德深刻地认识到军事技术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军事技术普及和发展倾注了极大精力,促进了人民军队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朱德对军事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是其军事技术思想的根本基础。他强调指出:西方军火和军事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的战争日益近代化;提高军事技术始终是人民军队建设的要件;掌握军事技术是人民军队实施正确战术的基础;勇敢加技术,人民军队就战无不胜。这些重要思想,对于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翁淮南  刘文韬  冯静 《党建》2011,(8):8-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八一前夕,本刊记者走访了人民军队的10个英雄团队。  相似文献   

20.
三河坝战役后,朱德为保存革命火种,作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走出困境;在赣南实行"三整",将旧式军队改造成新型人民军队,实现从城市到农村、正规战转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在韶关与国民党军范石生部团结合作,为人民军队树立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对缔造人民军队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