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满口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江湖骗子,培根先生是早就揭露和鞭笞过的。他说:“世间有些人,他们的生活好像永远是在舞台上度过似的。这种生活,对于别人是掩饰起来的,唯有自己可以明了。”明代文豪冯梦龙著的《古今谭概》中所描绘的神泉县令张某,便是典型的披着画皮的江湖骗子。一日,张县令自张榜于县衙云:“某月某日,是吾生日,告示门内诸色人等,不得辄有献送。”属下有人明了县令意图,与众人商量曰:“县令大人明言生日,意令我辈知也;言不得献送,是谦也。”众皆称善。是日,各持礼物献之。张县令来者不拒,复告曰…  相似文献   

2.
说“高帽”     
明代刘元卿的《贤弈编》中有一则典故《说谀》,大意是讲导地一县个喜人奉承,每颁布一政令,下属均众口一辞赞誉,县令非常高兴。一行役知其所爱,故意与旁人耳语:“凡是当官的,大批都直受人奉承,只有我们主人不这样,对别人的赞誉看得很轻!”县令听到忙将行径叫到跟前,手舞足蹈,不住地表扬:“呀!只有你才了解我,真是良交啊!”从此对行径更加亲近了。无独有偶,清代独逸窝退士的(笑笑录)亦收录一则典故——(高帽》,大意是:世俗都说连媚于人是戴“高帽”。一老师有两位学生初放外任,临行前一同去拜见老师。老师说:“如今的…  相似文献   

3.
“打草惊蛇”出自宋朝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说的是贪官县令王鲁,在看到百姓联名状告自己手下主簿贪污时的判语。  相似文献   

4.
论“高帽”     
论“高帽”王志平明·刘元卿《贤弈编》中有一则典故《悦谀》,大意是讲粤地一县令喜人奉承,每颁布一政令,下属均众口一词赞誉,县令非常高兴。一衙役知其所爱,故意与旁人耳语:“凡是当官的,大抵都喜受人奉承,只有我们主人不这样,对别人的赞誉看得很轻!”县令听到...  相似文献   

5.
于永军 《检察风云》2014,(18):28-28
唐人笔记小说中有则故事说,有个县令非常渴望当一名清官,无奈天生有一双馋眼和一颗贪心,见了“黄白物”就眼馋心痒,总是把持不住,纵有良好愿望,终究还是一个贪官。因而,每每受到良心谴责,感觉痛苦极了,便跑到阎罗殿诉苦。阎王爷说,你果真想当清官也好办,只要能够忍得住煎熬,将贪心洗净、馋眼换掉就成。县令表示愿意。于是,阎王爷便命“鬼医”替他洗了心、换了眼。果然,这个县令后来真的改邪归正,成了一名清官。  相似文献   

6.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刚当上吴县知县才几个月的袁宏道写信给朋友说,现在已经知道人生做吏甚苦,做县令尤苦,做吴县知县更是苦上万万倍,比牛马还不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上官如云,过客如雨”,来来往往都要县令早晚接待。  相似文献   

7.
一位网友在文章中回忆幼时看过的地方戏,演的是一桩古代奇案。某日,一具男尸被发现倒在东巴、西巴两县交界处。两县县令同时赶到。东巴县令认为:尸体的头及大部身体在西巴县,案件应由西巴处理。西巴县令推托:他的双脚在东巴县,是在东巴死亡后倒下来的,当然属于东巴县发案。两人争来论去之际,尸体突然活了——原来是个醉汉,酒醒后就起身走了。  相似文献   

8.
在本案中,县令用察言观色的断案手法找到了真凶,使蒙冤的李氏得以昭雪。当我们仔细审视案件的审理经过时,就会发现县令运用了“五听”的断案手法。首先,县令假说,死者昨夜托梦给他,说“下毒的人,右手掌会变青色”,接着又说“毒死我的人,白眼珠会变成黄色”。说这些话的目的,其实是借死者之口对真正的凶手进行心理威慑。其次,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仔细观察了在大堂上的人,看到惟独侯氏与其丈夫反应强烈,行为异常。这些异常的举动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两个人心里有鬼,“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同样的道理,“做了亏心事,必怕鬼敲门”。县令…  相似文献   

9.
廉政效应     
时下,“效应”一词使用甚广。愚以为,为官者的“廉政效应”最为重要,实在应当身体力行才是。为官者的“廉政效应”有哪些具体表现呢?以史为鉴,略谈二三。首先为表率作用。古人曰:“贪者,民之贼也,廉者,民之表也。”客观事实确乎如此。清康熙年间,卫慎之出任庐龙县知县,庐龙地处南京北京两地的必经之道,驿使未来往往,卫公都亲自经营办理,从不发生骚扰百姓的事件。魏敏果公巡察京都辖区到庐龙县,衙门安排好的东西他不吃,只喝了一杯水。别人问之,他回答说:“卫县令只喝了庐龙的一杯水,我也只喝卫县令的一杯水吧。”请看,这…  相似文献   

10.
“一钱斩吏”之断想马良德宋代,崇阳县张县令发现库吏偷了一枚小钱,遂杖之。谁知这吏不识时务,竟在衙上质问知县:“我不过拿了一枚钱,犯不上这般打我,难道你能杀了我不成?”张知县闻之勃然大怒,遂拔剑刺之,那吏当真被张县令杀了。这是宋人罗大经编写的《鹤林玉露...  相似文献   

11.
出首     
余显斌 《政府法制》2012,(27):45-45
那年,王县令刚上任,塔元县就发生了件抢劫案,可是,半月过去,劫匪一无下落。王县令唯有捻须长叹,毫无办法。就在这时,差役来报,县衙以及街坊墙上,到处贴着匿名书。原来,有盗贼看王县令追查很严,怕查出来后,会受到严惩;想自首,又怕县令不饶。所以,用这个匿名书张贴出来,也算投石问路,试试王县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正> (二)看管秦的刑徒数量很多,看管人员的数量和机构也会相应庞大。秦对刑徒是如何看管的?史料不全。目前我们只能了解如下几点: 其一,各县令、丞对刑徒管理负有责任。秦简《司空律》:刑徒管理不善,“大啬夫、丞及官啬夫有罪。”这里说的大啬夫,即县令、长;丞,即作为县令、长之副的县丞;官啬夫,即县之属曹,也就是县部门机构的负责人。从材料看,秦的刑徒应是分散管理集中使用,即平时分散在各县从事劳役,如兴建大型工程则由各县输送集中。县令(长)、  相似文献   

13.
释联养老     
何竞 《江淮法治》2011,(11):59-59
襄阳县县令李祖荫,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位清官。他时常独自一个人走街串巷,察看民情社风。 这年腊月三十晚,李县令上街溜达,在一个偏僻的小巷里,他被一副春联吸引住了。只见上联写着:家有万金不富;下联是:命有五子还孤。横联是:莫笑莫笑。  相似文献   

14.
牧杨 《政府法制》2011,(33):46-46
我国古代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说,因为,在封建社会,丈夫可以休妻,但女人要从一而终,正所谓“女怕嫁错郎”。那时“退婚”对于女方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本案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清朝的一桩退婚案,功劳还要归功于善于体察民情、通情达理的县令胡秋潮。  相似文献   

15.
银牙签     
何进 《江淮法治》2013,(4):37-37
明朝年间,有位姓王的浙西人在福建闽侯县担任县令。一天,有位叫朱阿坤的乡下人到闽侯县衙来告状,控告县绅李不凡强占他两匹布不还。王县令看完状纸后就仔细询问朱阿坤,朱阿坤向王县令说了事情的经过。据朱阿坤所说,他今天才粜了几石谷米,在县城换了两匹布,打算为  相似文献   

16.
刘绍义 《政府法制》2013,(35):33-33
西门豹在魏国邺县做县令的时候,粮仓里没有积蓄的粮食,府库里没有储备的银两,兵库里也没有充足的军需物资,官府里甚至连一本像样的收支账簿都找不到。有人将此事禀告了魏文侯,魏文侯异常震惊,就立即去邺县检查,一查果然像别人说的那样。魏文侯怒不可遏地对西门豹说:“我让你治理一方,是因为我信任你,没想到你竞搞得一塌糊涂。你要能解释明白则罢了,若是强词狡辩,我就杀你示众!”  相似文献   

17.
狐说法治     
《阅微草堂笔记》在《滦阳消夏录》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说献县县令明晨想为一冤案昭雪,又怕上司不准,就叫衙役去问一只擅长占卜小事的狐狸。狐狸严肃地说:“明公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只应考虑案子冤不冤,而不该问准不准。”狐狸还问他们是否听过两江总督李卫发达前经历过的一件奇事。大意是说李卫一次渡河遇险,幸得一道士相救,遂顿首拜谢,称自当终身安命,万事无求。道士对其点评,指出一身穷达当安命,但一旦身居庙堂,手握事权,则不能再束手委命了。  相似文献   

18.
邓忠强 《政府法制》2013,(35):32-32
东汉光武帝时期,陈留东昏(今河南兰封东北)人刘昆,他在当江陵县令时,发生了一件奇事。那一年县里突发火灾,不一会儿风助火势,烈焰腾空。刘昆闻讯后赶赴现场,看到火势愈来愈猛,心里惦念着百姓安危,便不南自主地对着大火磕头,没想到忽然天降大雨,不多会儿就风平火息。《资治通鉴·卷43》记载说:“昆向火叩头,火寻(接着)灭。”一场灾难很快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刚当上吴县知县才几个月的袁宏道写信给朋友说,现在已经知道人生做吏甚苦,做县令尤苦,做吴县知县更是苦上万万倍,比牛马还不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上官如云,过  相似文献   

20.
逸西  邓敏 《法律与生活》2010,(17):17-17
写下“感恩是一种力量”这七个汉字,使人想起乾隆七年间,50岁的郑板桥当上范县县令后,不忘家乡众人福泽。他想起乡亲们还过着吃糠咽菜的苦日子时,就写信告诉其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其余邻里乡党相赒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