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MBO在国外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国内上市公司MBO螫是的定价问题影响MBO效用的发挥,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基于该问题的重要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华丽 《前沿》2005,(1):51-53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 ,对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经营管理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 ,我国在实施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仍遇到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解决某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海南 《理论月刊》2004,(10):149-150
管理层收购是最近二十几年在企业界出现的新事物,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现已有部分研究成果。作为一种产权交易方式,国内外对管理层收购的认识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各不相同。笔者分别对其特征、理论,以及我国企业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述评。  相似文献   

4.
管理层收购曾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在我国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鉴于此,今年四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明文禁止国有大型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淑芳 《求索》2007,(4):68-70
管理层收购是激励高管的有效措施。本文在对管理层收购的动机和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英、美国家与俄罗斯、东欧国家的管理层收购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管理层收购的实践,结合管理层收购的效率论与财富转移论,开展两种管理层收购模式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对正陷入困境的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实给予一定的诠释,同时也有利于为我国管理层收购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拓展我们走出管理层收购困境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刘晋松 《前沿》2006,(5):43-44
本文从上市公司收购的特征、收购规则和收购程序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旨在阐明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对于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MBO)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企业战略调整和公司重构的重要方式。但在我国,MBO是作为产权改革的措施,加之中西方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中西MBO的不同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MBO的动因、收购的运作和收购后绩效改善的比较研究,探讨中西方MBO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管理层收购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层收购(MBO)兴起于西方,已在国外发展了20多年。20多年发展的事实表明,MBO可以有效地把公司发展和管理层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起到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我国,不少企业目前普遍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等问题。借鉴国外成熟的管理层收购制度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上市公司收购活动,促进证券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及其他法律和相关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上市公司收购,是指收购人通过在证券交易所的股份转让活动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通过证券交易所股份转让活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其获得或者可能获得对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第三条收购人可以通过协议收购、要约收购或者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价交易方式进行上市公司收购,获得对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相似文献   

11.
西方政治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将国家(政府)视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在国家和国企的总体博弈过程中总是分散着许多局部的博弈,每一个阶段性的或者局部的博弈,所导出的结果都将成为“新的知识”而进入下一轮博弈的“策略分布空间”或成为其他局部博弈的战略分布的一部分。博弈双方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试错”、不断的积累和修改其策略,他们所能采取的策略空间依赖于他们的既往历史和面对的约束条件。在改革的过程中,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国有资产退出的方式,反应出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要求,有其合理性和发展空间。分析国家和国有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博弈特征,对合理确定收购价格,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向能 《岭南学刊》2008,(1):109-112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现象将会大量涌现。对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如管理不当,会导致证券市泡沫膨胀、内部人控制、虚增公司资本、损害债权人及股东权益等问题。对此,应借鉴国外相关法规,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相关法规引导横向交叉持股,限制纵向交叉持股,并从规范交叉持股公司的信息披露、关联交易、会计处理,完善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加强对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收购,是指投资者通过证券交易场所,单独或者共同购买某上市公司股份,以取得对该上市公司的管理权或者控制权,进而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兼并或实现其他产权性交易的行为。本文探讨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收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法律规制作出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钰 《前沿》2013,(21):73-74
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是维护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根本保证。上市公司应当完整、准确、及时地披露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对投资者的决策有重大意义的非财务信息,确保公司所有股东都受到公平和同等的待遇,但上市公司的现行披露制度还不健全和规范,信息披露的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不规范、不主动、中介机构监管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执业不规范、报告补丁不断等违规问题影响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导致信息披露不规范的原因很多,包括上市公司内部机制不完善、利益诱惑、较低违规成本等内部原因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审计质量低下、监管力度不足、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外在原因。因此,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必须多管齐下,全面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会计信息能及时、完整、准确地披露,增强整个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80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根据2008年8月2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2012年2月14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及第六十三条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相似文献   

16.
我国股市的现状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跌之后还在续跌。2001年6月,上证综指最高点是2245.43点,2005年5月23日最低点是1069.43点,四年下跌了1176点,跌幅达52.3%。2005年5月9日,管理层正式推出了股权分置试点方案。尽管首批参加试点的四家公司都对流通股股东给予了一定的补偿,可是市场并不认为是利好,仍是继续下跌。在方案实施的前11个交易日里,大盘指数6次创出6年来的新低。与大盘大跌同步的是个股股价更惊人的下跌。截止5月13日,在沪深两市1352家A股上市公司中,按2004年业绩计算,有近400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低于20倍,78家公司低于10倍,421家公…  相似文献   

17.
要约收购是指收购人为获得或加强对上市公司(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而采取的向该公司所有的股东公开发出买入要约的方式来购买该公司有表决权的股份(通常为普通股)的民事法律行为.它是上市公司收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除要约收购方式以外,还有协议收购方式.要约收购应当遵循股东待遇平等、要约慎重、禁止滥用反收购措施和保护少数股东即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则.证券法主要通过制定强制收购要约规则来规范要约收购行为,平衡收购者、被收购者及其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既鼓励公司的兼并重组,又不至于严重损害目标公司少数股东利益之目的,进而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稳定和安全地运行.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出台表明我国立法者的态度是鼓励收购的。但实践证明有碍经济发展的敌意收购绝非稀有,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反收购策略和成功的运作,笔者认为有必要赋予我国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一定的反收购权力,采取一系列反收购措施以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利益。同时在收购过程中,要规范我国公司管理公司的反收购手段,明确其权力的界限,还要看到中国证监会的行政权力,它往往是决定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对此却有必要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19.
韩凤永  张丰兰 《前沿》2001,(11):67-70
民族地区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市公司少、规模小 ,再融资能力较弱 ;产业结构单一 ,支柱产业不强 ;股权结构中非流通国有股比重太大 ;地区结构不尽合理 ,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调整对策 :培育、孵化更多的上市公司、增强其融资能力 ;调整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调整上市公司的地区结构 ,扩大上市公司的地区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筹资是企业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对于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基础性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筹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优化企业筹资行为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