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中国从有纪年的公元前841年算起,不知有多少数得上名的君臣、政客,他们也讲操守,也讲牺牲,以换取人心,换取天下。唐太宗爱玩鹞鹰,魏征来见,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戒奢尚俭王君唐太宗李世民自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继皇帝位之后,为了巩固其政权,实现自己封建统治的政治抱负,非常重视以史为镜,大力提倡戒奢尚俭。尤其是在其天下初定的时期,总是反复研究前朝的历史经验,注重总结历代王朝兴亡的原由。他曾诚恳地...  相似文献   

3.
裴矩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前半辈子,他在隋朝做官,是个以阿谀奉承、逢迎拍马而著称的谀臣.隋炀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命人绘制天下美景以进,并亲自督造豪华游船,制定旅游路线.隋炀帝好嬉戏,裴矩就将天下四方各种杂技戏耍集中洛阳,以博其欢心.可归顺唐朝后,他却一反常态,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成了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不仅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与唐太宗争论.其忠直敢谏,不亚于魏征,深得唐太宗的赞赏.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镜     
“唐人”是世界给予中国人的称呼它来源于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王朝—唐朝。而唐朝之所以强大,首先在于一位能打天下又会治天下的明君——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唐太宗胸怀广阔,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与重臣魏征之间的故事,向未为后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5.
近读唐太宗省官善政的有关史料,颇有感触。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治国方针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简政省官,举贤任能。据《贞观政要》卷三记载,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初,唐太宗即位不久,就明确提出了“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思想。他针对其父李渊当  相似文献   

6.
魏征识人的『六正』、『六邪』□耿余耀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颇得太宗的器重。他帮助太宗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与他知人善任,广揽天下人才无不有关。他曾向太宗陈述自己观人的秘诀:“……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是在经历了残酷的隋末农民战争和血腥的玄武门之变后登上帝位的,这使他对人才的作用和价值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在晚年写的《帝范》一书中就反复强调:"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在他的一生中,可以说一直都在广开才路,推心待士。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在中国帝王中是很突出的,并且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渗透了丰富的人才管理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企业管理者借鉴。一、不拘小节,敢于用人魏征是贞观时期最著名的诤臣之一。他早  相似文献   

8.
《资治通鉴》里有一个“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被唐太宗知道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开会。  相似文献   

9.
得与失     
唐太宗是封建时代的一位明君。他不以万乘之尊而自骄自恃,不以天下安定而高枕无忧,而是时常和群臣一起,研讨历朝历代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以此作为唐王朝巩固政权、治国安邦的明鉴。在他执掌朝政期间,对治国之道、用人之道、崇俭之道以及纳谏、执法、教化、安民、劝课农桑?..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治贪     
白谦慎 《党建文汇》2014,(12):47-47
《资治通鉴》里有一个“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里开会。  相似文献   

11.
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对魏征说:“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这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用对了一个人,则天下所有贤德之士都将从中得到鼓励;而误用一个恶人,那么天下的奸滑之徒就将挤进官府。可见,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人才的选用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对于被选用的人来说,它包含了对其价值的认可、肯定和褒奖,而对其他人来说,这也是一种价值宣传。无论是对什么人才的选用,其事件本身都会传播一种长远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魏征对于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作为谏议大夫,他的敢说真话,在世人中是有口皆碑的。   魏征虽官居三品谏议大夫,但他不怕失去得来不易的高官厚禄,屡屡犯上进谏,与皇帝据理力争。在玄武门兵变被俘的生死关头,他劝李世民:“日后如嗣大位,但愿能铭记创业之维艰,体谅百姓之寒暖,守业安邦,励精图治,莫蹈亡隋旧辙。”在开创了歌舞升平、经济空前繁荣的太平盛世后,他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在选官任能之时,他劝唐太宗切忌偏听偏信,广开言路,纳天下英才为大唐所用。据有关史料记载,魏征…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一位建筑工人出身的副市长在当工人时初次高空作业,感到头发昏,脚发软,作业困难.后来,师傅带他夜间作业,嘱咐他说:"你只要注意脚下,每一步都踏在实处,便可以放心作业了."他遵嘱而行,果然应验.后来,这位工人几经提拔成为副市长,他对来访者介绍自己的感受,说:"做官也像高空作业,居高位危险性大,但只要脚踏实处,俯观头不昏,远眺眼不花,履险脚不软,处变心不乱……"此话,很是耐人寻味.关于居高位险,魏征在给唐太宗的奏章中早有论述:"想居高之危,息自身躬谦,修德养性,是之为也."意思是说,想到高处有危险,就要谦虚谨慎,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治理好天下.  相似文献   

14.
刘建明 《奋斗》2011,(12):60-60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在执政期间.他广开言路.善纳良言。为人处世豁达大度,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据《资治通鉴》记载,一统天下后,为了避免重蹈隋朝因乏治腐败而亡的覆辙,于是就秘密派遣手下的亲信去试探,假装贿赂官吏们.结果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没有经受位考验,受贿一匹绢。唐太宗就要将他处决。  相似文献   

15.
羞杀贪官     
在唐太宗时代,有长孙顺德者,人家来求他办事,他收了别人的贿赂绢绸数十匹。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要求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金銮殿里“开大会”。太宗没讲别的,只是“通报”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末了,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受贿数十匹,这说明了什么?”下面诚惶诚恐,不敢出声,唐太宗于是便提高好几个分贝,大声说:  相似文献   

16.
<正>“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这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李世民作为一代英主,毛泽东曾说他“稍逊风骚”,但也仅仅是文采上的“稍逊”,并不影响李世民在毛泽东心中不同凡响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  相似文献   

17.
汪金友 《前线》2014,(12):118-118
<正>《资治通鉴》里有一则"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里开会。人到齐了,唐太宗没讲别的,直接通报了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所有的官员都觉得很快就要宣布对长孙顺德的处罚决定了。但唐太宗话锋一转,说:"长孙顺德收受别人的绢绸,说明什么呢?说明他的家里,很缺这种东西。所以我宣布,奖励顺德将军绢绸50匹,让他背回家去。"接着,唐太宗让人搬出50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被人们视为圣明之君。贞观六年,他让近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故事传为美谈。正是这样一个人,也还是制造过冤假锚案,  相似文献   

19.
裴矩是个很值得琢磨的人。前半辈子,他在隋朝做官,是个以逢迎拍马而著称的谀臣。隋炀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唆使他讨辽东、征西北,穷兵黩武,闹得天怒人怨。隋炀帝喜游乐,裴矩就命人绘制天下美景以进,并亲自督造豪华游船,制订旅游路线。隋炀帝好嬉戏,裴矩就将天下各种杂技戏耍都集中于洛阳,以博隋炀帝欢心。可归顺唐朝后,他却一反前态,来了个180度大转变,成了个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不仅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的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与唐太宗争议,其忠直敢谏,不亚于魏征,深得唐大宗赞赏。  相似文献   

20.
正唐太宗李世民马上打天下有本事,下马治天下同样不同凡响,执政后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举措,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出现了四海朝贡、八方来贺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其影响波及到现在,直到今天,国外华人叫"唐人",所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或"唐城"。他执政后,发现与自己一同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开始居功自傲,骄奢淫逸,他曾严厉批评做得过分的朝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