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讯     
渠柳 《党史文汇》2008,(4):53-53
上海学者冯锡刚新著《郭沫若人物与春秋》2008年1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视角比较独特的郭沫若研究专著,分为“郭沫若与当代人物”、“郭沫若与文化批判”、“郭沫若春秋与亲情”三个版块,由20多篇散文笔法的研究文章结集而成,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笔者因为工作关系曾经与周恩来生前副卫士长张树迎(已故)、卫士高振普多有交往,并聆听了他们叙说的晚年周恩来用他生命的最后力量力荐邓小平接班和要邓小平“忍一忍”等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3.
血路     
副标题;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作者:萧邦奇。译者:周武彪。汝民在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并不太受关注,甚至以包罗万象著称的《辞海》都不作为人物辞条收入,更谈不上在有权威性的史著中带上一笔。那么,国外学者,又如何不惜笔、墨,以专著的形式,去研究一位似乎已被认为是重新提起并无价值的历史人物呢?尽管作者声称这一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澄清沈氏1928年被刺案的一次尝试,但纵观全书所显示的,这仅仅只是历史叙事所必需的。透过叙事表面,本书的研究意图,终究要显现:“通过研究沈定一的交往、经历和死亡以及其中蕴…  相似文献   

4.
由于战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无法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为了打开中日关系的僵局,中国政府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通过与日本爱好和平的民间人士交往的“民间外交”促进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清水正夫、松山树子夫妇就是这样的日本人士。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将中国电影《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搬上舞台的艺术团体。他们领导的松山芭蕾舞团多次来华演出,并与周恩来总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交往,成就了中日两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5.
一位是总指挥,一位是前委书记,南昌起义将贺龙和周恩来的命运系在了一起。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们出生入死,并肩战斗。他们的交往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走过了和平时代的坎坷,其情可感天地,其谊可泣鬼神,他们之间的莫逆之交堪称一座不朽丰碑!南昌起义,两人的命运拴在了一起1927年7月初。一天傍晚。武昌。周恩来在二十军党代表周逸群的陪同下,来到贺龙的驻地。贺龙握着周恩来的手,热情地说:“你的大名,我早就晓得。逸群对你钦佩得很呢。如今见面胜似闻名噗。”“疾风知劲草,我们对你是很钦佩的。”周恩来高兴地应答道。“钦…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周恩来决定中国命运的结合 毛泽东与周恩来同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他们几乎同时探求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同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们站在新思想的前沿,为推翻旧社会、建设新中国共同奋斗。尽管他们之间也有过误解和分歧,但纵观他们交往的全部历史,他们仍然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和知音。 1924年,周恩来与毛泽东在广州结识,开始了两个人的交往历史及伙伴关系。从1927年到1935年,先是周恩来在中共中央作为领导者,毛泽东在地方建业;后来毛泽东、周恩来同在中央苏区工作,仍然是周恩来处在领导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编者心声     
今年1月8日和3月5日分别是周恩来逝世12周年和诞辰90周年纪念日,为此,本期特载了几篇回忆、怀念周恩来同志的文章。《人民总理一代风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从几个侧面再现了周恩来作为人民公仆的一代国家总理的崇高形像;《家父与周公的交往》则详尽地叙述了著名社会活动家高崇民与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后至全国解放前夕的十多年亲密交往中所建立起来的革命情  相似文献   

8.
关于周恩来与张学良的交往与友情,特别是西安事变前后的交往与友情,以及张学良被囚之后周恩来多次呼吁释放他的种种情形,已有不少论著谈论,许多人已耳熟能详。但在张学良幽禁期间,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秘密交往,以及周恩来对张学良的暗中保护和关怀,至今仍鲜为人知。笔者根据文献和对有关人士的采访,将此情形做一介绍。周恩来对西安事变的善后处理使张学良大为敬佩众所周知,周恩来生前总是高度评价“千古功臣”张学良,并称他为自己的“老朋友”。张学良在被幽禁55年之后,刚一获得自由就公开讲道:“周恩来先生,我非常佩服。……他说…  相似文献   

9.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于1923年。该杂志辟有“封面人物(或专题)特写”,并配有一篇重磅文章。从1951年到1975年,周恩来六次登上《时代》封面。从《时代》封面看周恩来,就像在观看一部由美国人为周恩来拍的蒙太奇式的老电影。那么,在这面“西洋镜”里,周恩来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0.
慕安 《党史纵横》2012,(2):54-58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国共交往的历史上,有两位当事者的交往殊值一记。一位便是举世闻名的周恩来;另一位却是鲜为人知的张冲。这两位分属于不同营垒而又有过怨隙的人物,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捐弃前嫌,走到一起,在国共间架起和谈的“桥梁”,为抗日救亡事业,为国共二次合作,留下了令人动容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研究历史的角度从来都是多侧面的。有的着重观点论述,有的着重史实考察;有的重宏观把握,有的则重微观细索。一部党史,可以系统地编写,作为学习的教材;也可以选取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来展示,所谓“连点成线”,勾勒全面。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的文献》丛书”之一《中共党史风云录》,就是一部形象的党史。它汇辑了39篇有关党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纪实性文章,涉及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长征、西安事变、九一三事件、粉碎“四人帮”等重大事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既有严肃的科学性,又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一代伟人周恩来一生波澜壮阔、叱咤风云,在漫长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与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有过交往,华侨领袖庄希泉就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13.
刘明钢 《党史纵横》2008,(10):30-32
周恩来与刘少奇是同龄人,都生于1898年。他们还部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在共同奋斗的革命生涯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周恩来钦佩刘少奇为人沉稳,待人谦和,善于思索的性恪,更敬服刘少奇的组织才能和指挥才能。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周恩来竭尽全力地保护自己的战友。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与毛泽东的交往始于北伐战争期间的广州。周恩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毛泽东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主编的《政治周报》第三期曾对第二次东征作了介绍,指出:“此次东征,组织了伟大的政治宣传队,设立东征军总政治部为之统率,以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毛泽东曾在李富春家中讨论反击蒋介石的问题。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曾去作《农民运动与军事活动》的讲演。周恩来是中共党内最早从事军事工作、最早认识到军事工作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交往的50多年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06,(8):55-56
刘晶芳 刘振清在6月26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近年来,随着档案史料的大量发掘和公布,党史人物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很多已有结论或定论的问题,有了新看法、新解释;一些有争议的人物的功过,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刘少奇关于四清运动的评价。近十年关于刘少奇研究的最主要成果是出版了《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王光美、刘源等著的《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也值得关注。在对刘少奇参与领导的四清运动的性质和评价上,《刘少奇传》是基本否定的;而《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则认为四清运动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群众自我教育为主的运动,虽然夭折,但作为政治改革的一次可贵的尝试,与同时期成功的经济改革尝试一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周恩来研究焦点是其晚年周恩来研究的焦点、难点是对他的晚年,特别是在“文革”中的作用的评价。对人们常有的疑问——“周恩来为什么不公开反对‘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要执行一些明明是错误的东西”,《周恩来传》主编李琦提出,在当时毛泽东有很高权威的情况下,周恩来及其他中央领导都难以反对。另外,研究者提出,在“文革”中的一些重大决策上,周恩来和毛泽东是存在分歧的。  相似文献   

16.
罗瑞卿应当说是在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同周恩来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位。他们的交往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但是他们相识则要追溯到红军时期。1931年底,周恩来化装成富豪,留着满脸大胡子,进入中央苏区。红军中的指战员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胡公”。罗瑞卿早就听说过周恩来的名字。他于1927年初进入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黄埔军校的分校。他知道周恩来正是黄埔军校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7.
张谨  陈国民 《湘潮》2008,(4):4-6
在周恩来的亲属中,对他早年思想影响较深并且与之交往密切的,当数他的表兄陈式周。周恩来旅欧求学,与之通信来往最多的亲属也是陈式周。在(《周恩来书信选集》中,选登有周恩来给陈式周的两封信。他们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七七事变后,周恩来基于抗日战争形势,提出“只有长期抗战才能决定整个抗战的最后胜负”的科学论断,并围绕这一论断发表大量演讲、文章和书信。《目前抗战形势及任务》作为一份演讲报告大纲,是周恩来在全面抗战初期阐发“长期抗战”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周恩来在文中梳理总结了中国全面抗战四个月的经验教训,指明了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危机与出路,深刻剖析了坚持长期抗战的必要性和现实依据,并提出坚持全民族长期抗战的基本条件。这篇文献丰富了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长期抗战”基本问题的认识,是深化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和中国抗战史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9.
于右任,字伯循,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在国民党内是一位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老人。大陆解放前夕.被胁迫去了台湾。于右任先生和周恩来早有交往。周恩来曾评价他说:“于右任先生是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但是在国民党内部,他还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左派。他态度不坚定。旗帜不够鲜明。”对于这样一位国民党内的中派人物。周恩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时时加以关怀和团结。这从他为于右任夫人祝寿一事上就足以得到明证。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是旅欧青年团组织的重要创建人。1922年6月,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李维汉、赵世炎等在巴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得知一个月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已在广州成立,他们立即决定加入,并派李维汉回国联络。1923年1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召开临时大会,通过了由周恩来起草的章程,明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本团上级机关”,选出由周恩来等五人组成的执委会,推举周恩来为书记。不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他们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