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理解,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作为意识形态发端的意识对于人生成为"人"的历史作用,考察了社会意识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历史条件,洞见了意识形态还原为社会意识的历史结局,并以此为基础,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应合理地反映人类历史,而且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异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意识形态观。  相似文献   

2.
解析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之间推论关系是齐马文本社会学的出发点,它批判地汲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精髓,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为意识形态赋义,将意识形态话语化,旨在考察意识形态在文本语义、词汇、叙述结构上的表现。齐马认为通过意识形态话语叙述主体的自我反省与对话,实现对意识形态的超越,以此拒斥市场经济所浸染的价值双重性危机。可以说,齐马文本社会学的意识形态观开创了研究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新模式,为近年来审美意识形态命题的探讨和解答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段思聪 《前沿》2014,(13):74-75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成熟时期的一部主要著作,书中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批判性分析,展开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分析,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根源、本质、历史发展等问题,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意识形态开始成为真正的哲学命题和科学的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这些思想理论具有不为岁月所湮灭的真理光芒和时代价值。在当今时代,意识形态不但没有终结反而更加活跃和复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新的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深入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把握精神,探寻规律,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作为资本生产过程的资产阶级组织方式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的一次最为系统、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分析,并由此进一步深化了先前业已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这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分析法,它既是对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即经济意识形态问题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资本论>写作之前的其他一些经济学手稿和笔记中相关思想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从拜物教形成的视角,通过对社会关系、劳动、商品、价值、货币、资本等范畴的理论抽象,对资本主义经济意识形态及其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表现所作出的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6.
加强意识形态管理 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坤城 《前沿》2010,(15):184-187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意识形态管理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途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全球意识形态管理战略已经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切实加强意识形态管理,才能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其构成内容也体现在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上,体现为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方面,但却被人们长期忽视。法律意识形态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强调以及国家法制建设的欠缺。法律意识形态具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表现为最有影响力的法律思想,决定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新的元素,利用各种资源,采用有效的修辞和表达策略,调整着历史题材本身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涵与消费文化、商业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寻求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转变中努力实现意识形态功能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平衡和成功契合.  相似文献   

9.
胡元志  陈双凤 《传承》2008,(10):40-41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其中通过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了分工的有关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失等。本文通过这些思想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对分工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其中通过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了分工的有关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失等.本文通过这些思想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对分工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赵建梅 《传承》2014,(9):60-61
《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作为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成果。该著作具有历史线索明晰、理论结构完整和现实启发明确的特点。它的出版对于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交往”范畴的多义性,交往形式的多样性,表征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内涵的丰富性。本文主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理论的源泉、内涵以及其深层话语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了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13.
交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重要范畴,其核心内容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的人的交往关系。物质交往包括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内容的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分工与协作关系和以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生产。协作可被看作为生产方式的技术形式,商品生产则相应为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由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交往范畴实际上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来研究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念,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
朱虹  吴楠 《前沿》2008,(1):41-43
通过追溯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来源,揭示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革命性。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经济关系、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组织、市民社会应建立在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来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发展是一个个体和群体的双向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人和人的各种意识、人的异化角度来看,都是必然的;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实践活动、精神活动和人的本质的实现来看,都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否定与中性: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阐述散见于不同的文本之中,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研究意识形态的著作,没有对意识形态进行系统的、详尽的论述,也没有对意识形态给出一个统一的、完满的、永恒不变的定义。这给后人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也给后人们理解、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留下了空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从二维的视角探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从马克思的多个经典文本中寻求意识形态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7.
金坤城 《前沿》2011,(3):64-67
意识形态自诞生之日起,就提出了意识形态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意识形态重在建设,重在加强管理,建设包括管理,管理促进建设,二者统一于党的建设的伟大进程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意识形态管理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积极发挥意识形态管理的职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促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开展。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在晚年斗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的重要著作。在其中,尽管恩格斯仍然是在否定性的概念框架和解释原则下展开意识形态批判,但是并不妨碍他在破立并举中,对意识形态产生根源、根本功能、构造规律及其本质属性做出肯定性的原理揭示和要义阐释。"意识形态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是支配个人的国家力量""意识形态总是会对现有的观念材料进行加工和发展""意识形态总是会改造并生成新的传统力量"四个经典论断,集中体现了这些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的原理要义,堪称典范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  相似文献   

1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一切意识形态学家将精神交往神圣化、功利化的理论和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现实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主要表现为对青年黑格尔派肆意放大精神交往社会历史功能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动机功利化的批判。研究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批判思想,对于回应西方交往理论和扬弃异化的精神交往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马克思毕生追问的理想和目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自由置于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之上,论证了人的自由实现的现实基础;人的自由实现的根本途径;人的自由实现的根本标志等重要思想,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为人的自由的实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